相关试卷
-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材料一:在古代边疆的开发与治理中,移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鉴于匈奴时常侵扰西北边郡,汉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募民实边,通过优厚条件吸引民众充实西北边疆。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鼎六年(前111),又在河西走廊设张掖郡、酒泉郡,置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军屯戍边由此成为安置移民的一种主要方法。此外,政府还采取了迁徙罪犯及家属戍边,迁降卒于边郡等措施。这些政策既开发了边疆又保卫了边疆。
——摘编自翟麦玲《两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比较研究》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元朝的疆域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横向上大致是东部沿海到今天新疆地区,纵向上从南部的沿海地区到北部的鄂霍次海都在元朝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中。在广阔的边疆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为了巩固边防,元朝在边疆治理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地方上,元朝则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事务。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元朝不仅实现了对吐蕃广阔地区的管理,而且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帝师和宣政院。在西南边疆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等机构进行管理,并大量任用当地土官,因俗而治,史称“土司制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向西北边疆移民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西北边疆移民政策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措施,指出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
2、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 D、国共双方达成合作抗日的共识
-
3、20世纪30年代,鄂豫皖地区流行的一首歌谣《枪会革命歌》唱道:“土豪和劣绅,压迫我穷人,火热又水深。这时候,我穷人,赶快来革命,调转枪头杀尽那豪绅。枪会学友们,穷苦的工农,杀尽豪绅就把土地分。”据此可知,当时( )A、国民革命蓬勃发展 B、土地革命正在开展 C、减租减息政策施行 D、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4、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中国政况,著名学者杨荫杭发出“今日之时局,五代之时局也”的感叹,时论也将北京政府视为世界政治史上“最无权能之政府”。这个某一时期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北洋政府时期
-
5、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6、1842年,晚清财政收入中,田赋占比为76%;到了1911年,田赋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7%。这反映了( )A、国家经济主权不断丧失 B、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C、农业经济发展不断萎缩 D、政府面临严重财政压力
-
7、有学者认为:“他(义和团)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作者旨在说明义和团( )A、爆发的历史根源 B、本质是文化的冲突 C、体现出阶级局限 D、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8、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迅速与西方航运公司展开价格战。太古、怡和两家外资巨头不得不在1877年、1883年、1889年三次与招商局签订“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这表明( )A、中外势力勾结剥削国人 B、洋务运动有利于抵制经济侵略 C、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D、洋务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
9、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妇女地位的提高 C、印刷科技的发展 D、社会性质的变化
-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皇帝不赴内阁亲视票拟,故令阁臣票拟。皇帝在内寝仍不亲视政务,则批红亦由太监代之。因此明代司礼监,权出宰相辅上。因此宦官逐渐骄横跋扈。”这表明明朝( )A、实现了权力的平衡 B、宦官专权导致皇权衰落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中枢权力运作存在弊端
-
11、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
12、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封建纲常伦理开始确立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
13、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文物图片,这反映了( )
图1龙门宾阳中洞北魏浮雕《皇帝礼佛图》
图2河南邓县南朝墓出土“军人着祷褶(便于骑射流行北朝)”画像砖
A、北魏封建化改革彻底 B、社会动荡利于民族经济交往 C、服制变化是民族交融的体现 D、胡服更加具有实用性 -
14、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这表明汉武帝( )A、继承了秦始皇的治国思想理念 B、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旨在削弱地方的分裂割据势力 D、维持地方诸侯王分封体系
-
15、西周时期,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交通体系,商品贸易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战国时代,纵横南北的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各诸侯国商品贸易发达。这说明了( )A、频繁的兼并战争助推经济的发展 B、经济繁荣推动了交通体系的完备 C、西周各诸侯国之间缺乏经济交流 D、交通是商品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世千年大变局时代,开眼看世界,或曰开放思想的生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晚清盲目虚骄的保守派势力根深蒂固,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巨大。晚清爱国志士开放思想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呈波浪型发展态势,大致经历了三次高潮、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摘编自陈争平(晚清“开眼看世界”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7、【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几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治世”“盛世”时期,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清“康乾盛世”等等。三个典型的“治世”“盛世”时期,统治者都能从前代汲取教训,居安思危,关注民生,克勤克俭,以德义感化百姓;在治理上为官择人,注重吏治,改革法制,减轻刑律,缓和矛盾,取信于民,从而有助于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在“治世”“盛世”的初期,生产都不是高度的发展,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如解放奴婢,驱民归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摘编自裘斌《中国古代“治世”与“盛世”成因探析》
材料二:康乾时期,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盛世“光环”之下,我们应该看到康乾盛世的另一面。权力不受监督,就容易滋生贪腐。和珅、王亶望都是这一时期巨贪的代表。经济发展区域不均衡,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显现,粮食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1796年至1804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花费了2000万两白银才将其平定下去。随着闭关自守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越来越深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枯竭,而同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
此消彼长,清王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减弱了。
——摘编自唐博《深度探秘:康乾盛世的AB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世”“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何种危机。 -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非相攻……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并说出其各自所代表的是哪一学派? -
1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20、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