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宋书》为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记载:“至于元嘉末……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南北分裂结束,国家再度统一 B、民族交融加强,边疆有效开发 C、经济布局变动,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局势动荡,北民大量南迁
  • 2、 如表为汉武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汉朝( )

    时间

    主要事件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四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A、基层治理进一步完善 B、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C、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 D、淡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 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期有魏国的“引漳溉邺”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
    A、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 B、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 C、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 D、表明交通的决定性作用
  • 4、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很多文化中心都出现了玉器。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各地玉器各有特点、形态各异。然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玉器形制各方面越来越接近,甚至完全一样。据此可推知( )
    A、国家早期形态初步形成 B、文化中心之间存在交流 C、贫富分化已经较为明显 D、中原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范晔《后汉书》中记载:“西部都尉广汉郑纯为政清絮,化行夷貂(少数民族),君长感慕,皆献土珍、颂德美。”,任延在东汉初年担任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朵交阻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延乃移书属县,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产子者,始知种姓。成曰‘使我有是子者,任君也。’多名子为‘任’。于是做外蛮夷夜郎等幕义保塞。”

    ——摘编自许殿才《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二: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基本上摒弃了封建王朝“内华夏、外夷狄”的陈腐观念,传统“尊夏贱夷”,“首崇满洲”的意识也有所改变。国民政府曾提出改正少数民族称谓,颁布《改正西南少数民族命名表》,禁止再用歧视和侮辱性的字样。由于边疆危机严重,一些有识之士还得出如下认识:“从前我国民漠视边疆,以为建设中国,应先内地而后边疆。经过(九一八事变)之惨痛教训,当知建设边疆较之内地更为重要。”一些人深切感受到唯有国家和边疆富强,边疆各民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摆脱旧观念、旧意识的束缚,边疆危机方能消除,中国才能自立自强。同时,尊崇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在当时的中国也极为流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政府以西方传来的人类学,社会学方法为指南,从上至下组织了大规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以重新认识边疆民族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需求。此外,国民政府还在西南各省先后设置一些边政管理机构,制定和推行了一些旨在增强边疆民族自治能力、发展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

    ——摘自马玉华《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材料三

    时间

    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历程(部分)

    1923年

    李大钊曾在《平民主义》一文中把少数民族的解放问题提到与民主革命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

    1945年

    蒙、回民族民众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乡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

    1952年

    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代表团时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

    198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启了民族立法工作的新局面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时期治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民族政策进步原因。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它既指在治理实践中形成的重视和尊重一体、统合的治理制度体系,也指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

    “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的行政区划基础。

    统一的中央集权治理体系,符合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的实际,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展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条件,认为不仅发挥出政治功能,也发挥出经济、社会与文化功能。

    ——摘编自卜宪群《“大一统”和“民惟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解读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英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的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线发展经济。1837年,马考莱提出进入东印度公司的人员一律要通过考核的议案;1853年底,查理•屈维廉主导(马考莱的妹夫)发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克里米亚战争初期失败后,民间压力团体“行政改革协会”组织群众集会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文官体制。1855年5月27日帕麦斯内阁未经议会的同意直接以枢密院的名义领发了文官改革的正式法令。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二 朝为总统,夕可解职,朝为军长,夕可归田。专制之时,官吏为君主之鹰犬,高居民上,可任意为恶,民无可如何也。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目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就是在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之外,另加监察权和考试权,形成“五权分立”。

    一一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结合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文官考核制度的原因及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主要构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
  • 8、 马丁·路德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要与儿童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能够进行书写、阅读,还要授以职业的实习教导。他呼吁各邦诸侯及市政管理者,要承担教育组织者的职责并大力兴办职业教育。这一主张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 B、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C、儿童教育受到社会关注 D、宗教伦理影响力削弱
  • 9、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拓展,贸易的频繁,“在旧法律和新的社会政治状况之间已出现了一些矛盾,正在这时候就应用新的解释使旧法律能够适用新情况。”因此,罗马的著名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很多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释。这种做法( )
    A、成为罗马帝国崩溃的根源 B、损害了公民法的严肃性 C、保障了民主制度与时俱进 D、利于万民法的最终形成
  • 10、 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 11、《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规定的实施( )
    A、扩大了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基础 B、达成了《论联合政府》中的既定目标 C、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建设 D、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
  • 12、孙中山认为“立法、司法、行政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此弹劾权及考试权实我国之优点,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为此,他主张( )
    A、改科举为学堂选官,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B、融合传统的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C、甄别措施以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取代传统的“官吏”
  • 13、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没有出现过以“中国”为国名的朝代,却又都以中国为通称。据初步统计,《清实录》(清代官修史料汇编)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615次,其中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有1477处。不同时期出现次数统计如下。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咸丰

    同治

    光绪

    63

    60

    41

    173

    306

    283

    605

    据此可知清朝( )

    A、民族之间深度交流交融 B、疆域观由传统走向现代 C、民族平等获得广泛认同 D、多民族中国观意识加强
  • 14、 明清时期,政府常从治行卓著的州县官长中选拔御史、给事中等监察官员,避免监察官员因“不悉民情”而“陈肤泛之语”;同时监察官员因职司之故,熟悉地方吏治民生,被赋予举荐官员、表彰善政之责。这说明明清时期( )
    A、监察体制趋于完善 B、官僚机构相互牵制 C、制度运行注重成效 D、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 15、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 16、《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C、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因为洋务运动是个双向活动,即中国学习西方,接纳西方文化,西方各国向中国传授先进技术,协助中国建立西式的工厂、学校、机关……所以它的成行只必须具备另一个重要条件:西方列强的意愿。“西人所望中国者,一曰非强不可,不强则生意阻滞不行,西人于此多不便也。二曰非富不可,不富则西国之物无能买也”。因此,列强的需要毕竟与中国的国情需要“里应外合”了。

    ——摘编自高路《洋务运动发生的必然与偶然》

    材料二  自轮船(洋务企业的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奎润等认为洋务运动产生的恶果。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康有为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 18、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王夫之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指出材料二中“新儒学”所属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家思想注入了哪些“时代气息”,并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19、“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骞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 20、下表所示为1872至1895年间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近代企业统计情况。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类型

    统计总数/家

    资本总数/元

    工人人数/人

    国人创办企业

    90

    25 126 895

    60 000

    外国在华企业

    16

    4 829 000

    34 000

    中外合办企业

    1

    629 370

    A、民族企业全面占据优势 B、列强经济侵略遭到一定抵制 C、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上一页 754 755 756 757 75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