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9世纪 60年代,因为社会的大破坏,国家税收的减少,大量人口的丧失,故清政府无力主持社会的重建工作,地方社会随即发挥了非凡的动力,诸如慈善、治安、防卫、宗教等工作,社会便在此种动力的推动下得以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力量削弱 B、地方自治形成完整体系 C、清廷统治土崩瓦解 D、清廷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 2、 清代,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处的这种设置( )
    A、便利了皇帝的控制 B、说明国家财政紧 C、意在培养廉洁作风 D、增强了行政保密性
  • 3、 明末清初知识分子方以智熟悉多种西学,著有《物理小识》《东西均》等,主张关注世界大势,讲究经世致用。再有方中通“通西洋数学,有《数度衍》等”。这反映明清之际( )
    A、西学东渐打开中国人的视野 B、知识分子开始师夷长技 C、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D、中方西方文化走向融合
  • 4、 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则进一步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译意: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绝对真诚的本心)。……纵出自圣人……,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二位学者反对格物致知与儒家经典 B、儒学思想体系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C、城市市民阶层兴起促进儒学普及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儒学体系崩溃
  • 5、 明朝政府规定,建州、海西女真的入贡时间为每年的冬季;野人女真因为所居偏远,入贡时间不定。负责这一规定落实的地方机构是(   )
    A、奴儿干都司 B、行都指挥使司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 6、 1265年,忽必烈册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并让其兼任宣政院的主要官员。另外忽必烈也册封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布顿派的一些高僧,并授予他们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忽必烈的这些做法( )
    A、利于加强对西藏的控制 B、践行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C、促进了西藏内部的统一 D、开启了西藏封建化进程
  • 7、南宋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
    A、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B、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壮大需要
  • 8、下表所示是宋代政府的税收情况。造成庆历五年税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税目

    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

    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A、经济重心南移 B、赋税标准不断提升 C、商品经济发展 D、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 9、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 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 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 10、《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饮茶风尚时指出:“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知,在唐代( )
    A、僧人积极宣扬饮茶文化 B、南北风俗习惯渐趋一致 C、佛教助推饮茶之风北移 D、区域思想文化相互渗透
  • 11、下图为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所作安史之乱前后官员(有入仕方式记载的1561人)入仕方式图,入仕方式从图形的12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荐举、授官、荫庇、军功、科举、归降、其他共七类。分析可知唐代( )

    A、选官的方式呈现多元性 B、社会动荡推动科举进步 C、主要依靠科举入仕为官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开放
  • 12、 唐玄宗命翰林院学士参预政务,掌禁内诰命,备天子咨询,协助皇帝起草制敕,并逐渐让翰林院学士成为内相。据此可知,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 )
    A、造成了宰相人数的剧增 B、否定了中书门下的存在 C、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13、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评价唐宋文学时认为:唐诗好在具有形象性,而宋人作诗,只言理性,不述形象,他甚至认为“诗死于宋”。李梦阳在此( )
    A、质疑程朱理学的地位 B、强调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C、主张诗风应师法唐朝 D、认为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 14、 隋平陈第二年(590年),陈地大小豪强,有的自称“天子”,有的自称“大都督”,叛乱虽然平定,但是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亟待加强。同时,面对突厥对北部边境的威胁,朝廷需要调运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粮饷供应大量的北方驻军。该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
    A、设立乡间义仓的重大意义 B、进行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C、完成南北统一的时代背景 D、开通大运河的重要作用
  • 15、图1、图2所示分别是东晋和唐朝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下列关于两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 1 顾恺之以形写神《洛神赋图》局部 


     图2周昉贵族人物画《簪花仕女图》局部

    A、都注重对意境的描绘 B、都体现了时代特色 C、都重视人物形色表达 D、绘画技法缺少传承
  • 16、 5世纪后期,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 17、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其诗作《短歌行》中写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
    A、中央与军阀间的矛盾激化 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C、分裂割据客观上推动统一 D、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18、 东汉光武帝时,钟兴受诏“定《春秋》章句,去其复重”。汉明帝也曾御制章句,史书中有记载:“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桓)郁校定于宣明殿。”这些做法( )
    A、强化了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B、宣扬了国家政治主张 C、规范了儒学经典章句研究 D、改造了传统儒家思想
  • 19、《秦汉与罗马》一文认为,“基层政权出天下”是秦汉能建成世界最早现代国家的原因。下列关于“秦汉基层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秦朝并被后世王朝沿用 B、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且可世袭 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20、下表是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排序阶段

    1

    2

    3

    4

    5

    6

    7

    流动总数

    前期

    魏7

    齐6

    赵5

    秦5

    韩4

    楚3

    燕0

    30

    中期

    秦24

    魏22

    齐15

    楚14

    赵10

    燕7

    韩4

    96

    后期

    秦17

    赵15

    魏5

    燕5

    楚3

    齐2

    韩1

    48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上一页 755 756 757 758 7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