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为世官制。春秋后期孔子提出:如果让他选择人才,他会优先选用学好了礼乐的出身下层的“野人”,而非不通礼乐的出身高贵的所谓“君子”。孔子的这一主张( )
    A、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强调反对贵族政治 C、凸显出礼乐制度的选官功能 D、意在优化官僚政治
  • 2、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宗周镐京地区大片领土,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不及一些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 C、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D、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并参加一系列国际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时期以来,中国外交的成就极为显著。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鼓励和支持朝美双方继续开展对话并且在伊朗核问题上积极发挥中国智慧,从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到2018年的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故,可以说中国同胞走到哪里,中国外交人员就跟到哪里。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开端,中国先后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同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此外,还主办北京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主场外交。

    ——摘编自金灿荣、刘冰若《中国外交的特点和趋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中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 4、【儒学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并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汉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哪些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大钊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 5、下列歌谣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②“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A、①②④③ B、④③①② C、③②①④ D、②④①③
  • 6、1949年3月,天津郊区开始土地改革。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天津市人民政府结合津郊地区的地权分配、剥削关系、郊区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等特点,制定郊区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与以往的土地政策有很大的不同,该政策旨在( )
    A、稳定社会秩序进而恢复城市经济 B、消除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影响 C、推动土地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 D、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 7、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8、1941年,毛泽东鼓励党内同志加强对中国史的学习,为响应这一要求,《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其主旨在于“组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这一做法( )
    A、适应当时民族解放的需要 B、扩大了边区政府阶级基础 C、旨在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 D、意在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 9、据表,农会会员人数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省份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人数

    占全国百分比

    广枣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600

    27.3

    全国

    981442

    100

    9153039

    100

    A、革命形势发展推动农民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两湖地区土地革命的发展
  • 10、如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

    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

    A、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B、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C、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D、民主政治观念影响广泛
  • 11、1915年,一位思想家指出:“晚清以来的中西学之争和新旧之辩,经历了器物上的'师夷长技'、制度上的变法维新和民主革命,然橘逾淮则为枳,在西方行之有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屡屡碰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先进的知识分子( )
    A、全面否定西方文化 B、确立“联俄联共”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主张“尊孔复古”
  • 12、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共3万7千余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学习内容除传统的儒家经典外,增添了自然科学、绘画、手工、外语等课程。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这反映出( )
    A、清末新政推动了社会变迁 B、废除科举彻底改变了国人思想 C、留学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D、近代文化教育在全国得到普及
  • 13、1872年1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此后,在1872年至1895年这段时间内,洋务派创办了大量的燃料原料、交通运输、电报通讯、机器纺织等近代民用企业。由此可知( )
    A、洋务派力图实现国强民富 B、向西方学习深化到了制度层面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 D、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14、19世纪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水雷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
    A、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 15、明朝中期,汪道昆《太函集》记载,安徽歙西溪南吴荣让通过“度原隰(低湿的地方)使田,度山林使种树。于是易以茶漆栌栗之利,.…利视昔有加”,过了三年,不仅吴荣让“自致钜万”,而且带动乡里从事这种进步方式的经营。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资本日趋活跃 B、手工工场扩至乡村 C、土地日益高度集中 D、商业发展冲击农业
  • 16、如表反映了1661-1859年清朝土地与人口变化概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时间/年

    1661

    1724

    1753

    1766

    1812

    1833

    1859

    耕地面积顷

    549

    724

    780

    781

    79}

    742

    772

    人口/亿人

    1.05

    1.31

    1.84

    2.08

    3.62

    3.99

    4.32

    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清朝国运由盛转衰 C、国内经济异常繁荣 D、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 17、永乐年间,明政府在贵州部分地区设置机构,拉开了贵州“改土归流”的序幕。1725年,雍正帝在贵州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土司制度。其采取的措施应是( )
    A、朝廷派官员到土司府任职辅佐土司 B、土司任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C、给予当地民众推选土司首领的权力 D、由中央政府任命流官直接管理
  • 18、下表是关于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统计。据表可知( )

    省份

    三国

    南北籾

    安徽

    -

    1

    3

    ——

    4

    湖北

    -

    1

    ——

    江西

    -

    1

    I

    I

    浙江

    -

    4

    2

    3

    2

    江苏

    -

    1

    3

    2

    8

    ——摘编自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A、南北经济均衡发展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江南地区加速开发 D、封建经济快速发展
  • 19、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 D、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 20、从宋明开始,科举制度的“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眷录生。眷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卷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卷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糊名易书”法的实施( )
    A、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取士 B、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C、阻碍了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 D、进一步推进了科举制度的建设
上一页 756 757 758 759 7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