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炎建议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材料中“▲”应为( )
    A、均田制 B、租庸调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 2、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
  • 3、魏晋时期,长江下游粮食产量提高,土地价格增长,经济繁荣的地区从过去寥若星辰的"点",扩展为遍地开花的“面”。出现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赋税制度变革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C、北方人民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4、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以下选项中最符合②所代表的时期阶段的表述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开放兼容与繁荣统一 C、国家分裂与社会倒推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 5、汉武帝时期频繁的进行货币改革,从四铢钱到三铢钱,再改为半两,又改回三铢。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又“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这些改革( )
    A、造成了商业经济凋敝衰败 B、加剧了币制混乱局面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 6、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持这种观点应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 7、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件小玉器,经鉴定材质属于典型的新疆于阗籽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晚可追溯到商代

    B

    湖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尊盘,经鉴定为失蜡法制作

    失蜡法的使用不晚于战国

    C

    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D

    在陶寺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

    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A、A B、B C、C D、D
  • 8、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选自史书所载明初至万历末年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史料出处

    史料内容

    卷一“列朝”门“告天即位”条

    高皇帝(明太祖)将登宝位……是时连阴,入明年元旦即睛。至日,日光皎洁,合祭天地,上即位于南郊。按是词先告上帝,以见未敢遽登至尊,且请烈风异景以示不可。是以天下为公,未尝矫饰符命,涂世耳目,真合尧舜汤武为心也。超千古而延万世,宜哉!

    卷十二“河槽”门“海运”条

    隆庆五年(1571年),山东巡抚梁梦龙等,上海运议曰:“……第考海道,南自淮安至胶州,北自天津至海仓,各有商贩往来……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挽牵之力,免守帮之苦,而防海卫所,犬牙错落,又可以严海禁,壮神都。甚便!”

    卷十二“户部”门“海上市舶司”条

    我朝书生辈,不知军国大计,动云禁绝通番,以杜寇患。不知闽广大家,正利官府之禁,为私占之地。如嘉靖间,闽浙遭倭祸,皆起于豪右之潜通岛夷;始不过贸易牟利耳;继而强夺其宝货,靳不与直,以故迹愤称兵……若闽中海禁日严,而滨海势豪,全以通番致素封

    卷二十四“风俗”门“火把节”条

    今滇中以六月念八日为火把节。是日,人家缚艾芦高七八尺,置门外烧之,至夜火光烛天。又用牲肉细缕如脍,和以盐酰生食之。

    卷二十五“评论”“著述”“词曲”三门中“时尚小令”条

    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又《山坡羊》者李、何二公所喜,今南北词俱有此名。

    ——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整理

    阐述从材料整体或某一局部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9、 材料一日本人没有把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看作日本利益的彻底失败。在华盛顿签署的条约,是当时国际形势的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这些条约为美国、英国和日本建立联合防御战线提供了可能性,共同遏制苏联国际共产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关于三个强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原则上可以理解为,施加于日本的种种限制将在未来执行,这些限制并未触及日本既定的特殊利益,尤其是被日本人视为对自己的生存至关重要的在中国东北和蒙古享有的利益。再次,由于国际联盟缺乏执行任何制裁规定的能力,日本显然能够轻易地从该体系退出,只要它发现有好处就会这样做。只要日本仍然能够通过自由竞争来进行扩张,只要日本在中国东北和蒙古享有的特殊利益没有遭到中国或苏联的威胁,那么,日本对中国作出的让步,例如归还山东半岛,就不会被认为是以不合理的价格来支付结束国际孤立的费用。 

    ——摘编自[日]三谷太一郎《日本为什么脱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二一战后,德国被套上《凡尔赛条约》的枷锁,在希特勒上台后,实行为纳粹夺取“生存空间”的政策。 1935年,德国宣布不接受《凡尔赛条约》里各项对德国的限制,公然撕毁条约,使德国扩军备战公开化和合法化,摆脱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束缚。随着德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希特勒开始实施具体的侵略计划。日本虽是一战战胜国,但在战后安排中并没有实现预期的设想,因此两国国内的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更容易产生法西斯。当然,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因素中民族复仇情绪更浓。 
    ——摘编自郑寅达《极端民族主义是法西斯产生的土壤》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人没有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看作日本利益的彻底失败”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法西斯上台的相似之处。
  • 10、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使伦敦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到 185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19世纪末更是达到了500万人。城市发展产生了大量公共管理需求,原有的地区自治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最终触发了1855年的伦敦管理制度改革。改革道路呈现出由地方自治逐步转向集权管理的趋势,改革建立的双层管理制度最初以教区委员会为基础,体现了对地方主义思想的尊重,之后随着一级管理系统的膨胀,次级管理系统受到压迫,双层管理制度的重心开始向一级管理系统转移。1855年的改革未能解决存在于城市内部的诸多矛盾,但是它通过《伦敦地方管理法》建立起一套双层城市管理制度,这一创举为此后的大城市管理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朱一丹《1855年伦敦管理制度改革》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地方的统一实践与要求下,中共中央同意在大城市设立二级政府, 1954年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建立了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这样,上海建构了“二级政府加街居管理”的新体制。新中国对上海城市社会进行了单位化重组,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国家统合大量物质和精神资源,职工即单位人在单位中获得有效管理。不仅如此,单位化并未止步于工作场域,在全社会单位化的背景下,以往游离于国家政治统治机器以外的社会成员也被纳入以街居组织为主要形态的基层群众组织框架,甚至一些居无定所的社会边缘人也被覆盖。如此一来,国家又通过街居体制实现了对无单位归属的社会成员的管理。至此,在街居体制之下,国家权力实现了对社会前所未有的控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对上海基层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模式,是以单位管理为主,辅之以街居管理的。 
    ——摘编自郭圣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其层级结构研究》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855年英国伦敦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管理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城市单位化管理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影响城市管理体制的因素。
  • 11、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从中国的南部和东部出发,出国谋生。到 19世纪70年代,6.3万中国人来到美国,其中多数人生活在“金山”一加利福尼亚。这些早期出国者大多是契约华工或称苦力、“猪仔”。他们名义上是受雇到海外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来做工的,实际上大多数华工是被人用欺骗、诱拐、绑架的手段运往海外的,他们从事最繁重的工作并无人身自由。当时美国人克拉克的调查报告中说白种人不愿做的活就强迫华工去做。华人劳工不仅仅在美国西进运动的采矿业中付出了劳动,更为著名的是他们在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铁路中洒下的血与汗。他们不论严寒酷暑,一直工作在高山峡谷、人迹罕至之地,很多人因劳累身亡。据老华侨说,华工前后参加筑路的有四五万人,因筑路而牺牲的不下万人。 

    ——摘编自张晓路《西进路上的血泪与荣光》

    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随着相当数量域外移民的进入和租界的建立,上海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域外的物质文明、风俗礼仪和精神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态度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英语开始被视为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官方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的建立,都透露出官方对外语教学的重视。而随着中外交往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翻译中介人员的需求也大大扩展,掌握外语的人可以充任买办,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这也推动了上海的英语学习热潮兴起。 
    ——摘编自刘叶华《浅议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上海的使用状况》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鸦片战争后华工大量移民美国西部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域外移民在上海的活动。
  • 12、 自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发布《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首次提出“工业遗产”概念开始,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从工业建筑单体发展到建筑群体以及工业保护区,保护对象从静态物质工业遗产实体扩展到动态工业遗产场所精神,工业遗产管理主体从民间自发群体发展到国家政府机构。材料强调(  )
    A、工业遗产保护体制日趋完善 B、国家保护工业遗产有必要性
    C、多方协调保护工业遗产价值 D、工业遗产保护受到广泛关注
  • 13、 1889年年底,在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前夕,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全然未知的情况下,通知曾参加柏林会议的其他13个与会国,宣布埃塞俄比亚是它的“保护国”,可全权代表埃塞俄比亚。法、俄要求意大利政府在会后把所有会上讨论的情况如实通报埃塞俄比亚,今后在类似的国际会议召开之际,意大利必须与其协商。即使是支持意大利的英国起初也只是说可以接受“准保护国”的概念。这反映出(  )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与对抗 B、法国支持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C、西方列强在非洲问题上存在分歧 D、意大利凭借武力占领埃塞俄比亚
  • 14、 西方学者在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说:尽管该宪法具有反动性,但相关法律条款促使民主共和国的基本体制保存下来,组成了“一个议会制的共和国”。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参照1875年宪法的规定(  )
    A、代议机关成为权力中心 B、主要政治派别意见趋同
    C、民主共和政体基础薄弱 D、总统全面参与立法过程
  • 15、 下表所示为16世纪三四十年代西班牙的一些贸易措施。这些措施(  ) 

    1

    由于运回西班牙的金银数量渐增,海盗活动日趋猖獗,为保护运送金银的船队和对付海盗劫掠,16世纪30年代建立护航船队制

    2

    1534年西班牙国王修改贸易法,规定贸易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组织商船队和防御海盗及敌人的袭击

    3

    1543年,西班牙国王批准塞维利亚港从事美洲贸易的商人成立商会,目的是要求商人对美洲贸易提供资助,补充贸易货船和军备

    A、奠定了西班牙工业资本扩张的基础 B、冲击了英国在美洲地区的经济地位
    C、有利于维护西班牙的海上强国地位 D、缓和了欧洲殖民大国间的紧张关系
  • 16、 玛雅人是美洲大陆上最早发明象形文字的印第安人,其文字可跻身世界仅有的几种完整的古文字之列。玛雅人语言丰富,共有三万个词汇。其文字既表意,又表音,全由祭司垄断,用来写诗,记载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和天文历象等。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玛雅文明建构具有多元性特征 B、玛雅文化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
    C、农牧分工奠定玛雅文明的基础 D、文字成为玛雅文明的重要载体
  • 17、 邓小平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这两个转变”(  )
    A、奠定了改革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 B、提高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
    C、构建了中西全面交流的价值体系 D、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因素
  • 18、 如图所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幅宣传标语,内容为“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去!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工农群众起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据此可知,当时​(  ) 

    A、中国革命迎来了新局面 B、工农群众抗日热情高涨
    C、党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 D、社会主要矛盾逐渐变化
  • 19、 1922年8月,在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会晤中,孙中山代表国民党热情地表示欢迎中国共产党的加入,并称这是给国民党输送“新鲜血液”、拯救国民党的一次机会。他还请马林和陈独秀拟定了改组国民党的具体方案。这次会晤预示着(  )
    A、国内革命形势发生剧变 B、孙中山领导的倒袁运动受挫
    C、国民党确定了联俄政策 D、中共实现和国民党联合革命
  • 20、 1918年,全国至少有四百种白话报面世,著名的有《建设》《解放与改造》等,《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的副刊也开始刊载白话文。当时国内最大的几家杂志,如《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也都尝试用白话写作。这说明当时(  )
    A、文学改良得到政府支持 B、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
    C、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D、白话文已为民众所接受
上一页 752 753 754 755 75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