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中国”,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维新变法
实业救国
八国联军侵华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短暂春天
辛亥革命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
试从上表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并运用所选的三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所拟论题主题立意明确;列出所选的准确关键词;阐述关键词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在“政党分赃制”的影响下,官吏的任用是以党派为基础,从而造成官吏队伍不稳定,政府工作混乱,政策缺乏连续性。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斯坦顿父子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社会事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期间,随着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随后,英国相继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建立的文官制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但是和古代的科举制相比,开放性要小。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中的考试与任用在实际上是相互脱轨的,无法实现所有的文官都经由考试合格才任用的设想,不乏任人唯亲的现象存在。由于民国时期的军治和党治色彩浓烈,经过一般程序通过考试合格的人,入职后还要进行学习,薪金远要比非考试合格途径上来的待遇低,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对知识分子的吸引。虽然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孙中山先生设立的考试独立权、任用制度,具有开创性,可以被视为我国近代文官制度之开端。虽然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但是在之后到南京国民政府也是得到相应的体现,如建立的一整套文官制度,有效促进当时的行政管理活动。
——摘编自刘桂君《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研究》
材料三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 -
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中西方的政治文明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邑,议席得到重新分配。这场改革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使选民人数增加。不过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基础,……
——选自齐世荣、钱乘且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三 第六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
第九十七条 省、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第一百条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根据材料一“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朝、明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 -
4、英国“高税收、高支出、高福利”的福利国家体系的弊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益显露。20世纪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9.4%,直接导致了国债总额滚雪球似地迅速增大。此外,一旦最低收入有了保障,最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供给,对福利的依赖性使得吃大锅饭的想滋长起来,从而引起经济效率的损失。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建成福利国家不利于经济发展 B、福利政策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C、英国的福利支出完全依赖政府 D、完善的福利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
5、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
6、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图中方框①②③内应填写的分别是( )A、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B、均田制、租调制、两税法 C、两税法、租庸调制、租调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
7、明初,农民多以粮食等实物形式交纳赋税,禄米在官俸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正统元年(1436年),政府首先在江南地区尝试以货币取代实物缴纳赋税,后被逐渐推广;与之相应,官员的俸禄则不再发放粮食等实物,而代之以货币。这一举措(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 C、减少了官员的腐化现象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8、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构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中最能体现美国占优势的是( )A、美国召集世界主要强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B、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的领导由美国人担任 C、只有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总部均在美国
-
9、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的三次建交高潮。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阶段
时间
外交特征
第一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
第二次
1956--1965年
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
第三次
20世纪70年代
主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A、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中国外交理念不断调整 C、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 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
10、这几张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
11、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 )
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设宣政院④清朝设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2、西方国家的文官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是( )A、不搞“政治中立” B、坚持正当利益至上 C、坚持服务于民 D、奉行党管干部
-
13、夏商周:世袭→秦: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下列选项中,有关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以上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14、康有为因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而被学术界普遍认为采用“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推动戊戌维新运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发现康有为著有《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等史料,并在上述著作中提倡仿效外国变法。上述史料意在强调( )A、康有为只是采用“托古改制”推进改革 B、康有为推动改革的方式包含“仿洋改制” C、戊戌维新运动的合理性 D、戊戊维新运动成功的必然性
-
15、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革命和战争,开启了创建现代民主政治的历程。现代民主政治与古代雅典为代表的古典民主有明显的区别( )
①前者建立了民族国家,后者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②前者参与者为国家的成年公民,后者只限于本邦的成年男子
③前者以间接民主方式为主,多采用代议制、政党制,后者实行直接民主
④前者基础广泛,运行相对稳定,后者则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6、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A、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B、起到了监督皇权的作用 C、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D、体现了皇权加强的趋势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从何时开始,及以什么事件为标志,学术界一直都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欧洲文艺复兴说、新航路开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等,每一种学说皆自成体系,有着其较为科学的划分依据。
在国内学术界中,或许是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而进入21世纪后,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学说又开始盛行。笔者认为,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不能太模式化地划分。从一个社会进入另一个社会、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不是一下子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标志事件为蒸汽机的发明。
——摘编自卢鸿运《世界近代史开端新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
18、自然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紧迫的全球性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失败对印度森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席卷印度全境的起义使英国殖民者意识到需要通过铁路的延伸扩展对印度偏远地区的控制。1864年,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成立了森林局,以保证在印度修建铁路的各个英国公司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木材供应。原先茂密的森林,在大量供应枕木和火车燃料之后,很多地方变得光秃秃的。所有铁路沿线曾经有森林的地方,现在都呈现出一片宽宽的砍伐地带,沿线土地和野生动物失去了应有的保护。
——宋云伟《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对印度森林的管理开发状况研究( 1858~1947)》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环境污染重大事件简表
年代
重大事件
1947年
大城市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尾气在阳光作用下产生有毒气体,近30000人五官发病、头疼、胸闷
1950年
共和党、民主党议员在国会相互扯皮,使治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11个法案无法通过
1951年
纽约民众抗议为北约生产武器的跨国公司排放污水,被定为“暴乱”,遭到国民警卫队镇压
1954年
美国环境保护署、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与7个州政府因发生排污标准发生纠纷36例
——摘编自胡蝶《二战后至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等
材料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度森林被砍伐的主要用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用途造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环境治理的不利因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19、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一华夏民族一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
20、如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对表格数据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国家
英国
俄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占世界工业总产量(%)
14
2.6
6
16
1
38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
A、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C、世界已经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 D、美国越过英国占据世界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