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高祖、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 B、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
C、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D、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
2、据欧阳修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狱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 B、反映了皇帝地位的衰落
C、促成了“五代十国”局面 D、冲击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
3、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上奏,“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社仓……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开皇十六年(596年)诏:“秦、渭、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这一变化反映了隋朝开皇年间( )A、社会控制能力的提高 B、自然灾害的频发
C、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 D、社会共济的精神 -
4、如图所示是《皇帝礼佛图》浮雕。该浮雕描绘了孝文帝头戴冕旎,身穿衰服,在交领宽袍、广袖飘垂的文武官员等人的簇拥下,缓缓行进的场面。该图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 )A、对正统思想的推崇 B、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传统礼仪得到恢复 -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 )A、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 B、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
6、汉赋中对国家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的创作( )A、促进了国家认同 B、巩固了汉朝疆域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
7、《后汉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国家控制的人口不过1000余万,然而到中元二年(公元57年)国家所控制的人口已达2100余万。下列有助于解释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东汉初期( )A、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B、释放奴婢取得成效 C、政府威信大大提高 D、官民关系显著改善
-
8、当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的官僚体制及受法家思想影响的文化制度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时,秦帝国建立初期企图以人文“道”“德”、经书文学补“法”,以此“兴太平”。但其倡文教的指导思想,迅速演变为对诸子之学、百家语义禁忌的文化政策。这一转变( )A、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B、开创了文化专制的传统
C、使先秦典籍全部被焚毁 D、违背了法家思想的精神 -
9、《史记•东越列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这说明秦朝( )A、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B、保留了诸侯王的设置
C、开始在民族地区推广郡县制 D、对地方势力因俗而治 -
10、《墨子》中说,“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赣饱、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这些言论(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否定了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C、源于先秦小农经济的发达 D、利于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 -
11、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A、对强大武力的向往 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
12、在受周王封赐之后,各地诸侯和贵族将自己所拥有的“臣”层层地分赐下去,使得“王臣”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地延伸,直到贵族社会的最底层。这说明西周( )A、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B、分封制强化了等级秩序
C、王室专制统治得到强化 D、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 -
13、如表所示是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已鉴定的墓彝中,具有随葬石铲、斧、铸等工具的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的数量。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
时期
鉴定墓葬/座
男性墓葬/座
女性墓革/座
中期阶段
42
31
11
晚期阶段
7
5
1
A、男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 B、山东地区手工业发达
C、阶级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D、男性主要从事手工业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戊戌变法时期推行的措施。
措施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裁汰冗员,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裁撤驿站
军事
改习洋操, 扩建海军, 实行征兵制; 裁撤绿营
文教
开办京师大学堂, 兼习中西科; 开设经济特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日第1版
材料二 1898年,晚清时期维新派依托光绪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针对变法运动的形式,变法者的缺点有三:其一、 “卷入经学纷争之无益” “徒然增加了意识形态的争议性,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加大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而且“学术不正又引发人品不端的联想,继而又使人对康有为改革的动机产生了怀疑”;其二、“全变战略之失宜” “徒然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和加大了反对派的力量”; 其三、 “躁进举措之不当”,增加了对立面,削弱了改革派的力量……戊戌维新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戊戌变法时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摘编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学术座谈会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 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 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药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 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请座使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
16、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旧中国最高年份相比,钢相当于5 倍多,原煤相当于2倍多,机床相当于4倍多。1957年与 1949年相比,原油产量相当于12倍,发电量相当于4.5倍,新增工业固定资产214亿元。这反映了(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城市物价 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积极性
-
17、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上中国倡导的方针( )A、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 B、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C、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
-
18、1949 年5 月解放军占领上海,胜利之师在雨夜露宿街头。土木工程专家,时任上海工务局副局长的徐以枋后来追忆道“…解放军这样军纪严明,对人民如此秋毫无犯,历史上哪有这样的好军队!”。这反映出( )A、全中国的解放已经基本完成 B、党领导的军队赢得了民心 C、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
19、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试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些举动( )A、奠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基础 B、有效地牵制日本军队在华的兵力 C、配合了敌后抗日根据的游击战争 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
20、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肩章。这一时期应该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