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学者认为,清代基层社会同时存在着两套组织系统:一是官方所设立的基层社会控制系统,使得国家力量渗入到基层社会;一是基层社会自发产生的、并受官方认可的社会组织,使得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我管理。下列分别属于“两套组织系统”的是( )A、邻保 宗族 B、保甲 养病坊 C、保甲 善堂 D、邻保 社仓
-
2、井真成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遣唐使,开元二十二年 36岁时“终于官弟(第)”,逝世于中国。唐玄宗命赠他为“尚衣奉御”,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这反映了( )A、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 B、唐代官员的丧葬礼仪 C、遣唐使者的使命所在 D、贞观盛世的兼容并包
-
3、商周时期,农民集体耕作;战国以后,农民往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井田制度的推行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氏族部落的瓦解 D、庄园经济的兴起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1-1850年,英国外贸额增加了6倍。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英国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向英国这个“世界工厂”“殖民帝国”提供原料和粮食的附庸地。
——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材料二: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上半期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2)、阅读材料二,指出国际标准时间形成过程中的两大关键步骤。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家们的斗争锋芒,主要针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他们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深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能战胜愚昧和黑暗。在新陈代谢的时代潮流中,起了显著的思想解放作用。他们的那些珍贵的艺术品,其课题大部分带有宗教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宗教信徒。
——摘编自王正平《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复兴”》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并不只局限于意大利, 16世纪时,它还将种种新事物传播到了北欧。这一传播固然得益于北方诸君主所雇用的意大利外交官和将领,大批的印刷品也激起了公众对政治和宗教问题的极大热情,促成了宗教改革以及随后的宗教和王朝战争。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是对人类所能做到的事情的新的强调,比起中世纪时期的观点,更有助于海外扩张。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新爱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卢梭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晚年在法国去世。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思想特点。(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促成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北欧的因素。(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义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
——摘编自《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材料二: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曾多次上书宋孝宗,反对“偏安定命”,倡言恢复、复兴国家统一大业。他反对道学,与朱熹多次进行论辩,认为学者的首要任务是要讲求兵刑钱谷等可以富国强兵、复仇雪耻的实用学问,舍此不讲,却天天低头拱手、徐行缓语地去谈道德性命,这般人实际上都是“风痹不知痛瘁之人”。他指出,凡足以“开物成务,治国家平天下”的学问,都要兼蓄并包,不应只把修身养性等内省功夫当作真学问,应博采众长,择善而从。他力倡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提出“王霸并用”的主张。认为刑法、智力虽属霸道,却恰可弥补王道德泽有余而事功不足的缺陷,用现实主义的各种谋略包括霸道来解决危艰时局,完成中兴大业。
——摘编自董海鹏《陈亮事功思想探析》材料三: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1)、 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亮思想主张的时代背景及影响。(3)、 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诺贝尔和平奖自 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些学者对百年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获奖演说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发现人类珍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获奖演说中颂扬的价值
所占的比重
和平(Peace)
99%
希望(Hope)
92%
安全(Security )
86%
正义(Justice )
85%
责任(Responsibility )
81%
自由(Liberty )
80%
宽容(Tolerance )
79%
上帝(God)
49%
真理(Truth)
38%
——摘编自刘炳香《国际关系视野中的诺贝尔和平奖》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获奖演说中颂扬的价值(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8、 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美国就很少再参加诸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局等国际机构的授助计划,相反美国政府更青睐其能控制的双边计划。这可以用来说明( )A、杜鲁门主义发表成为冷战的开端 B、二战后联合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C、美国的对外援助由务虚走向务实 D、美国经济外交服务于其全球战略 -
9、如表是19世纪后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此历史时期的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
国别
领导者
口号
埃及
祖国党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苏丹
马赫迪
“废除难以忍受的苛捐杂税;建立人人平等的制度”
埃塞俄比亚
孟尼利克二世
《告人民诏书》:“保卫祖国,人人出力!”
A、都赢得了基本胜利 B、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注重动员广大民众 D、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
10、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C、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
11、 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带有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画像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的兴起晚于拜占庭
C、拜占庭文明对俄罗斯的影响 D、拜占庭与俄罗斯具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
12、 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时期,商业繁荣,贸易发展,《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对于商业界财产保护的规定。为了援助商业、补偿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汉谟拉比法典》增加了共同分摊补偿损失的条款。由此可知( )A、契约精神深入人心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防止发生法律争端
C、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
13、 从1964年开始,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放在西北、西南地区。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地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占当时全国的13,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占当时全国的1/2。这一变化( )A、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B、推动沿海地区城市化
C、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D、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以降,由于中国本土道教的形成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东渐,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挑战,儒学与道教、佛教三种文化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儒释道鼎足局面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后因韩愈等儒生们的力排佛道,儒学才逐渐得到重振与复兴。——摘编自赵吉惠等《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范缜、王通、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及李翱等儒学家。范缜及其前后的儒者先后掀起了思想史上的报应问之争、达性论之争以及影响深远的神火神不灭之争,企图从各个方面批判佛教的哲学基础,以捍卫儒学的理论阵地。这一时期,魏晋经学在数量与质量上直逼两汉,传世的十三经近半数为魏晋人所注。隋代儒生王通毕生续作六经,为周孔之道的复兴呼号,提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修仁义礼智信,外建王道政治的思想,探讨了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研究了性情善恶等问题。至唐中后期,韩愈等名儒关于哲学的主题即天人关系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辩,特别是在性情问题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唐太宗时诏命孔颖达等考定五经,高宗永徽四年( 653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使得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正》(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科举制是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的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主要指下层人物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给封建政权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种社会流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活力和生机,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摘编自王子今《官吏选任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影响——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任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阶段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刺史除对二千石(郡太守)及王国相进行监察外,其侧重点是对诸侯王实行监督,可以监督“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者,表3所示是刺史监督的几个具体事例。事件
出处
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八月,燕刺王刘旦见武帝崩、昭帝立,怒曰:“我当为帝。”与中山哀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译等勾结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隽不疑。瓶侯(葛川靖王子)刘成告之隽不疑,隽不疑立即行动,“收捕泽以闻”.“而望王(指燕剌王刘旦)反道自新”
《汉书•武五子传》等
地节中,冀州刺史林奏刘年(代孝王刘参之玄孙)“为太子时与女弟则(刘则)私通。及年立为王后,则怀年子……年使从季父往来送迎则,连年不绝”。因其行淫乱,被“废为庶人”
《汉书•丈三王传》
在宣帝时期,张敲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广川王国发生了一系列不道德的事件和盗贼行为,但却无法找到贼首。张敲通过情报掌握了贼首的名字和所在地点。广川王的昆弟与皇族的刘调等人与贼首与结,使得贼寇屡屡得逞。张敞亲自率领郡国的官吏,准备数百辆车图守王言,搜捕刘调等人,采然,在宫殿中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张敞上奏天子,揭发广川王的罪行,然而,天子心存仁慈,不忍让广川王受到极刑,只曼将他的爵位削除
《汉书•张敞传》
——摘编自罗庆康《汉代刺史的职权及其他》
(1)、 根据材料,指出刺史监督诸侯王的具体事项。(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刺史监督诸侯王的意义。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
18、唐代中央机构中有译官一职。从鸿胪寺定期报给史馆的内容看,举凡四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土地、风俗、衣服、贡献、道里远近,“并其主名字报”等,译官都要尽量了解和掌握。据此可知,唐代译官( )A、为法显西行提供了助力 B、负责外国和少数民族史的编撰
C、利于开放的国策的实行 D、直接推动唐初佛教的广泛传播 -
1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养牛马驴骡》篇中,重复了范蠡所说的“欲速富,当畜五将(雌性的牲畜)”,还加注:“牛、马、猪、羊、驴五畜之牸。然畜牸则速富之术也。”这说明( )A、贾思勰肯定商品生产和贸易 B、贾思勰主张农民放弃种植业
C、北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齐民要术》的内容缺乏创新 -
20、如表所示是关于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 )
两税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使为两税定额”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备、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既并收入两税”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绞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
欧阳修等《新唐书》
A、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 B、未能得到地方官员的响应
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