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意义是( )
①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②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④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陈独秀早期推崇英雄主义观念,对华盛顿、拿破仑、蔡松坡、曾国藩…一概加以敬佩。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这一变化表明(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C、国人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3、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结束。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 B、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本身具有较大缺陷 D、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
4、阅读下列革命党人发布的军事命令。该命令反映的是( )
一、本军于今夜十二时举义,兴复汉族,驱除满虏。
……
八、武昌弹药枪支,暂由楚望台军械库接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 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
5、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咸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 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装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由此可见,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B、装着泥沙的炮弹 C、明治维新促使日本实力大增 D、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
6、陈旭范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A、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B、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C、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
-
7、下表为清朝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及人口数据(部分)。据表推知,当时 ( )
时间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顺治七年(1650年)
约6亿亩
约 1-1.5 亿
道光三十年(1850 年)
约 12.10 亿亩
约4.1亿
A、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人地矛盾渐趋紧张 C、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 D、财政收入日益萎缩 -
8、明末清初,儒士颜元主张恢复封建,“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尽天下人材之用”;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这些主张的提出( )A、弘扬了民主法制 B、批判了专制集权 C、否定了伦理纲常 D、体现了民本思想
-
9、下面为《明太祖实录》中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反映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 )
o洪武五年八月,倭夷寇福州之福宁县,前后杀掠居民三百五十。
o洪武十三年七月,倭夷寇劫广州府东莞等县。
o洪武十四年七月,己巳(年)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o洪武十七年八月,禁民入海捕鱼以防倭故也。
A、打击走私活动 B、封锁日本经济 C、限制海外贸易 D、防御倭寇骚扰 -
10、有学者指出,北宋词多娱宾遣兴之作,自然感发,率性之作;多风花雪月之吟唱,无寄托可供寻觅。南宋词多黍离芰麦之悲苦,多用比兴寄托手法,以费心构思,巧妙安排为主。这反映了( )A、时代变化影响文学创作 B、宋词迎合市民生活需要 C、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D、商品经济影响宋词发展
-
11、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边疆地区经济较快发展
-
12、据史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损害了权贵利益 C、减轻了百姓负担 D、实现了富国强兵
-
13、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A、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
1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知这一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
1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
16、汉承秦制,仍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但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同时“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初做出以上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 B、变革中央官制 C、发展社会经济 D、打击地方豪强
-
17、如表材料摘录自司马迁《史记》,它可以用来说明( )
武公…十年(公元前 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 312年),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赢)政代立为秦…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A、分封制完全被郡县制取代 B、战国时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C、郡县制的确立是发展趋势 D、郡县制在秦国已占主导地位 -
1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以下对该时期各学术流派及其提出的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①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③儒家——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④墨家——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春秋时期有楚国修建的勺陂和吴国修筑的邗沟等,战国时期有魏国的“引漳溉邺”工程、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A、体现古代重农经济主张 B、实现了各国的富国强兵 C、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建立 D、表明交通的决定性作用
-
20、据考古学研究,夏、商、西周三代中原地区政治礼制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传播辐射。周边各区域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主动接受中原的礼制文化。据此可知,中原地区礼制的传播推动了( )A、文化交流与认同 B、儒家观念的形成 C、国家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