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是世界著名史学家李剑农所著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8)的目录,表2是他的其他著作。表1
第一章鸦片战争第二章洪杨革命时代
第三章西法模仿时代第
四章维新运动的初步
第五章维新运动的反动
第六章维新运动的再起
第七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上)
第八章革命与立宪的对抗运动(下)
第九章清政府的颠覆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十章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斗争的初期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反帝制运动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南军阀的离合
第十三章联省自治运动与南北各军阀的混战
第十四章中国国民党改组与北洋军阀的末路表2
《武汉革命始末记》1911年
《苏俄的东方政策》1927年
《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1927年
《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 1898-1928)》1930年
《政治学概论》1934年
《中国政治史,1840-1928》英文版(是《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8)的英文版,1956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D.Van.Nostrand出版社同时出版,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先后于1962年、1963年、1964年、1968年再版该书;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在1967年、1969年两次出版该书;1963年,美国东西出版社( East-WestPress)也曾出版过此书; 1964 年,印度语版在新德里出版。)(1)、 依表1目录按某一标准对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进行时代划分。(2)、 表2所列著作对我们阅读和了解表1著作有什么帮助? -
2、 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传教士,1870年抵达上海,随后到山东烟台、青州和北京等地从事传教等系列活动。阅读其部分回忆录,回答问题。
李提摩太回忆录节选:
1875年我发现,止痛药是最有用的……这个夏天,霍乱很危险。幸运的是,我用樟脑油把许多人从死神手里救了回来。
1876年济南府的统治者叫丁宝桢……我向他建议采取赈灾措施,从朝鲜和日本进口谷物、修筑铁路、开挖矿……接收了我在烟台的朋友卡米吉尔博士募集的一小笔捐款。
1880年不仅要拯救占人类1/4的人们的灵魂……还要解放他们比其女子的缠足更为残缺的思想。
1880-1884年有了这些书籍和仪器,我可以就以下题目给官员和学者们做演讲了:(1)哥白尼发现的天文奇迹(2)化学的奇迹……
1891年大家要求我写一篇文章……为了搜集论文材料我研究并翻译了一本佛教书籍,书名叫《入佛指南》。
1892年我不得不自己编辑《万国公报》和《中西教会报》,同时也开始了麦肯西的《泰西新史揽要》(《十九世纪史》)的翻译工作。
1895年凌晨,我把心里形成的方案写了下来:在一定年限之内,给予某一外国处理中国对外关系的绝对权力……由该国的代表控制中国的铁路矿山等各个部门。
1902年到太原后,我们发现有人正在大张旗鼓地筹备一所官立大学,与我负责筹建的大学很相似。
1911年我被邀请去拜会孙中山,劝他不要把抗议宣言发往海外。因为袁世凯是共和国的首脑,国民应当对他表示信任,不要扰乱他认为使国家富强所必须采取的计划。——《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
(1)、 概括李提摩太在华从事的主要活动。(2)、 结合活动,谈谈如何认识李提摩太的行为?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天的敬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西方盛行基督教地区,人们惊叹时常说:“我的上帝!”( MyGod!)中国人惊叹时常说:“天哪!”西方重要的民俗节日与基督有关,最重要的节日是12月25日耶稣诞生日,圣诞节。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都与天时有关。最重要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俗称过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团聚。春节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流动潮。另两个节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中秋节五谷丰登,庆祝好收成,秋高云淡,观赏圆月亮。清明节在4月4日至6日,春光明媚,草木吐青,人们忙着踏青、扫墓祭祖,种瓜点豆、植树。——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
材料二 天道指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类行为的规范或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家大都认为天道与人道一致,以天道为本,天道具有某种道德属性,是人类道德的范本。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
(1)、 简要指出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地位。(2)、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中国人敬畏重视天的原因。 -
4、 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独具特色,其突出特点是“五千年”而“不断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各个氏族文化区既相互交流,又逐渐交融,为以后渐渐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共同奠定基础。
——丁季华《中国文化起源“单一中心”说质疑》材料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兴衰变革,是因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发生的……既有适应社会需要的调适性变迁,又有满足行政体制规范化需要的结构性变迁。
——摘编自甘泉、张海鹏、任式楠主编《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
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历史进程还依然延续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实现局部统一或“大一统”的各王朝都以“中国”正统王朝自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材料三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国”
结合材料和所学,以“五千年•不断裂”为题写一则短文,阐释中华文明“不断裂”的文化基因。(要求: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
5、 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方向图,推断其发生年代是( )
A、1949年-1956年 B、1956年-1966年 C、1966年-1976年 D、1978年-1988年 -
6、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如图是墨西哥的“三文化广场”,包括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遗址(图中前景)、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图中右后)和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图中左后)。这反映出墨西哥文化( )
A、彰显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B、体现了文化殖民主义色彩
C、体现历史宽容与文化包容 D、丢失了本民族传统与特色 -
7、 骑士精神和宫廷爱情是中世纪欧洲突出的文化现象,它们一起构成了世俗叙事诗的主要体裁——浪漫传奇。传奇中的英雄区别于传统史诗英雄,即使为主人或情人而战,他都带有直接或间接的个人利益,而这种特点也传承到后世的文学中。这主要反映了( )A、文艺复兴始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 B、中世纪文学凸显早期人文价值观
C、浪漫传奇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D、浪漫传奇摧毁了天主教精神枷锁 -
8、 如图取自1908年的《江汉日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利用文娱手段搞政治宣传 B、顺应了世界宪政发展趋势
C、揭露了清末宪政的虚伪性 D、反映了民众支持晚清改革 -
9、 下列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生产;
2、使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3、迫使统治者开展自救运动;
4、为列强趁机发动再一次战争提供可乘之机。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东南互保 -
10、 鸦片战争爆发后,耆英将议和视为“暂事羁縻”的“缓兵之计”。八国联军侵华时,直隶总督袁世凯指出,条约居国际法之主位,东西各国法律专家“童而习之,皓首而不辍”。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A、救亡图存思潮在上层的盛行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不断加深
C、致力于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D、“天朝上国”外交理念的动摇 -
11、 下表为东汉至三国时期国家控制的户口数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魏
263年
66,3423
146,6423
443,2881
767,2881
蜀
263年
28,0000
94,000
吴
280年
52,3000
230,000
A、自然灾害多发 B、佛教在中国盛行 C、专制皇权衰落 D、豪强士族的发展 -
12、 如果把“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世致用思想提出”、“书画艺术的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最符合这一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A、中华帝国日趋繁荣强盛 B、中华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C、中华帝国近代化的先声 D、中华帝国的衰落与转型 -
13、 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
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 -
14、 如表为两部史书中关于交子的记载。据此可知( )
史书
朝代
作者
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
李焘
初,蜀民以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富民十六户主之。《宋史•食货志》
元朝
脱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谓之交子。
A、立场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史料互证才能揭示历史的真相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15、 从《旧唐书•舆服志》“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多元服饰并存,到北魏晚期南朝“袍拂踝,靴至膝”。至唐代,源自胡服系统的“幞头、圆领缺胯袍和乌皮六合靴”为主的服饰搭配被固定到了常服系统之中。这(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反映了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体现了服饰演变中原化趋势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 -
16、 某同学在研究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争变化时,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绘制了以下表格,这种变化( )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战争参加者
贵族
庶民
兵器来源
贵族
国家
兵制
“国人”兵役制;兵农合一
普遍兵役制、募兵制
参加人数
不超过十万人
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
A、体现了集权政治的趋势 B、保存了贵族的经济实力
C、根源于宗法分封制破坏 D、阻碍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
17、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荀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尚书》有云“重民五教,惟食、丧、祭”。《左转》“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崇德尚贤 B、勤俭节约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
18、 “聚落级差”是指不同聚落之间规模及发展水平的差异。良渚文化中,余杭地区以莫角山巨型台基为中心的聚落,在礼制设施和高规格墓葬的数量与尺度上远超越其他,形成明显聚落级差,且呈现扩大化趋势。这体现了( )A、良渚文化领先于其他文化 B、早期城市的萌芽正在孕育
C、良渚文化区域性联系加强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
19、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从19世纪起对欧洲和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材料一:社会主义在多数方面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叶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因为社会主义提倡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社会管理或生产资料所有制。自由主义强调个人和个人权利,社会主义则强调社会和社会的集体福利。马克思的学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可在马克思学说的性质和吸引力中找到。这些学说给各地的工人以一种自信的感觉,使他们确信未来是属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还使工人们行动起来、富有战斗精神,因为阶级斗争理论已证实:要赢得社会主义的美好社会,不是靠慈善的捐助人的帮助,而是靠工人本身的努力。——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所讲的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围绕民族理念,以民族国家独立为核心的思潮和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亲历的欧洲1848年革命,波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等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和紧随其后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性质相同。而当时的中国和印度,尚未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理念,他们的斗争只是被压迫民族对侵略者的自发性反抗,和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中国同盟会(国民党)、印度国大党领导下的两国真正的民族主义运动是有区别的。
——摘编自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社会主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亚洲民族主义运动和欧美民族主义运动的不同点。(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共同根源。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到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绽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的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 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棉花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变化,并说明推动其变化的历史因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的主要原因。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所反映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3)、 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