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双汇集团率先把冷鲜肉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大力推广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使得其产品进入国内大部分城市。这体现出( )A、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产品的市场范围 C、连锁经营是该类企业的最终出路 D、冷链物流是食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
2、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宪法
②我国进入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③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④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①②③④ -
3、“它堪称北纬 38°线上的一颗美丽明珠。它东西相距约 250 千米,南北相距约 456 千米……这里历代长城斜贯而过,草原、湿地、荒漠聚首一地。”这一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
B、
C、
D、
-
4、下表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的两种主要方式的相关内容,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表①和表②分别是甄别和考试两种方式 B、表①的报考条件是年满21岁的所有国民 C、表②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表①和表②都是《公务员任用法》的规定
-
5、右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 B、监察官员的考核归属于尚书省的礼部 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的科道行使监察权 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
-
6、《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集行政、军政、财政大权于一身,但并没有形成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其原因很多,如 圆署会议制,官员任免、考课由中央管辖,地理设置上打破山川形制等。这说明行省制( )A、加强了元代的君主专制 B、完全失去了自主性、独立性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创新 D、具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色彩
-
7、《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记载:“(韩暨)徒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 )A、促进农业的发展 B、提高冶铁生产效率 C、有利于汲水灌溉 D、有利于煤炭的开采
-
8、《淮南子》记载:“牛者所以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之者诛。”《汉书》记载平帝元始三年,下诏移民,“至徙所,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宣帝时渤海太 守龚遂,劝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的更新 B、官府保护农业生产 C、家庭畜牧业的发展 D、犁耕提高生产效率
-
9、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官府注重通过契约来规范市场行为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国家对商业采取了宽松的管理政策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
10、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 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 )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 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 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1870--1914 年间,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 年间,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
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采用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整理
依据材料中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欧洲并不是政教合一,而是典型的政教二元结构。西方文明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中世纪发展出一个由不同的体系化组织来承担道与剑的系统——道由教会掌管,剑由国王掌管.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合作,当然,也会相互打架。
——摘自李筠《西方史纲》
材料二:中古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作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材料三: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种宗教。
——摘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年10月24日)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特征,阐释材料中“道”与“剑”合作关系的基本内容。(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古后期王权变化的原因,并以14世纪的法国为例说明王权变化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签署的历史背景。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科举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与重点在于推荐(所谓“乡举里选”)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拨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在当时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竞争考试的观念均与中国有关;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它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展权。
——改编自“(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记录”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 仔细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采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中的若干重要理念,并结合19世纪中期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当时英国举行“文官制度改革议院辩论”的重要背景。(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思想的缘由,并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14、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各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
15、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 )
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 ④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16、13世纪初的《大宪章》中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道与旱道,出入英格兰,或在英格兰全境逗留或耽搁以经营商业。”这一规定( )A、推动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B、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自由竞争的启蒙思想 D、适当照顾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
17、有学者认为:这是要打破权力单向中心化结构,建立起—个中心与周边之间的经常性互动与反馈的体系,中心带动周边,通过汇聚民智而变得更加聪慧,周边烘托中心,通过领悟中心而变得更加自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8、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19、如图是一幅关于拿破仑帝国覆亡后欧洲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的漫画,下列有关这次国际会议方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A、体现了欧洲各大国间利益的协调 B、以维持欧洲均势为重要特征之一 C、此后外交人员衔级制度逐渐建立 D、为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开辟新途径
-
20、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