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大洋间贸易日趋繁忙,到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殖民霸主,牢牢控制好望角,垄断了从大西洋至印度洋的远洋航道。为了挑战英国海上霸权,新兴的法兰西帝国另辟蹊径,筹划开凿苏伊士地峡,保证法兰西独占红海。伴随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条能沟通欧亚非三大洲,能运输大宗货物的廉价便捷水路的需要更加迫切。1854年法国工程师兼外交官勒塞普在埃及总督支持下筹建“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募集资金4亿法郎用于运河开凿建设。1859年苏伊士运河破土开凿,至1869年竣工通航,运河通航次年,船舶周转量为43.6万吨,到1950年竟高达7260万吨,公司累计收益高达280亿法郎。在筹建时持否定态度的英国在运河开通后全力寻求插足和控制运河的机会。1875年利用埃及政府财政危机,英国认购了埃及手中全部运河股票,一跃成为运河公司的实际控制者。1882年英国沿运河区建立了大量的兵营,各种军事基地,将埃及实际处于英国殖民控制下。
材料二:作为埃及领土一部分的苏伊士运河,在其通航后的85年中,非但没有给埃及人民带来多少利益,反而使埃及“成为附属于这条运河的一宗财产了”(纳赛尔语)。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此后,尽管新老殖民主义者一次次对埃及进行挑衅,但埃及人民通过不懈斗争始终把国家的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进行斗争的同时,埃及政府和人民也积极推进苏伊士运河的扩建和改善。1964年2月,运河的年船舶通过量达2.5亿吨,为英法经营时的三倍,1981年-1982年,运河的经济收入达到10亿埃镑(1埃镑=1.43美元),成为埃及国民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孙光圻《苏伊士运河史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伊士运河开凿的背景,并分析英国对苏伊士运河态度变化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意义。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查士丁尼积极发展工商业,为突破波斯商人的贸易垄断,开辟了通往东方的商路,这一时期拜占庭的丝织业获得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源。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作为沟通欧亚大陆贸易的“金桥”,成为当时少有的繁华都市。查士丁尼认为教士负责圣事,帝王主持凡俗事务,皇权和教权应相互配合,这一基本原则成为以后拜占庭帝国政教关系的基调。拜占庭文明的发展与“蛮族”入侵是分不开的,蜂拥而至的斯拉夫人融入拜占庭帝国,成为其居民。斯拉夫人所带来的原始农村公社制度与拜占庭土地生产关系相结合,形成了拜占庭的封建关系。——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材料二: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文化因素: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从规模巨大的城市和大学、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伊斯兰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刻的影响。阿拉伯帝国广泛的社会交往削弱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对立和差异,促进了各地区、民族的融通与交流,为世界由分散和孤立状态走向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编自杨共乐《世界古代史(下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形成发展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及影响。(3)、 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世界文明交流的认识。 -
3、 二战前英国保守党曾长期执政,内阁大臣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支持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贷款。1939年4月,民意测验表明有84%的英国人赞成苏联提出的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的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予以拒绝。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民众与政府间矛盾加剧 B、国家利益与德国保持一致
C、民主体制遭受严重破坏 D、助长了法西斯的扩张野心 -
4、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消费者通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8.3%,约为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这些现象说明美国( )A、社会消费良性增长 B、国民收入有所下降 C、经济发展潜藏危机 D、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
5、 1919年,为整顿城乡交换,苏维埃政权颁布粮食征收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义务按照固定的价格将全部剩余农产品交给国家,禁止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私人贸易。这说明当时苏俄( )A、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B、全力保障国内战争的胜利
C、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 D、政权的阶级基础发生变化 -
6、 1884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著作《脱亚论》中提出:今之彼二国(中国、朝鲜)於我,有百碍而无一利,此乃我国之大不幸也。唯今之计,……莫若早脱其列,携手西洋诸国,待彼二国,则如西人即可,子不闻近墨者黑乎?这一观点( )A、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原则 B、奠定了日本的世界大国地位
C、蕴含对外扩张的侵略思想 D、推动幕府改变传统锁国政策 -
7、 19世纪9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分水岭,用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的话来说:“1900年时的美国,与1860年已迥然有别,我自己在这个国家全然是个陌生人,对此我无法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南北战争带来的创伤 B、对外扩张构建起殖民帝国
C、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 D、工业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8、 如图是描绘19世纪末国际关系的一幅漫画,图中两位“绅士”正在抢夺撕裂一幅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漫画反映了( )
A、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B、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瓜分非洲
C、英国与荷兰争夺海上霸主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
9、 19世纪上半叶,部分企业家、商人、金融家、船主等从业者被英国国王封赐爵位。如1835年,金融家亚历山大巴林被封为阿什伯顿男爵,1856年工厂主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珀男爵。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君主立宪体制的逐步完善 B、世袭贵族退出政治舞台
C、工商业阶层开始掌握政权 D、经济发展影响阶级关系 -
10、 1871年巴黎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埃创作《国际歌》,歌曲写道“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萧三版译本)。后来这首气势磅礴的歌曲传唱到全世界,据此可知《国际歌》的创作与传播( )A、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形成 B、意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D、代表了民族解放独立的追求 -
11、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不仅仅研究古代经典的理论知识,也关注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例如达·芬奇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孜孜不倦地实验、解剖、观察,深入研究眼睛的构造、人体结构和鸟类的飞翔等等。这一现象说明文艺复兴( )A、蕴含了科学理性的精神 B、已经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C、重点关注对自然界认识 D、直接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
12、 孤悬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虽曾出现数个中心,但彼此之间互动乏力,加之海洋阻隔同欧亚诸文明断绝联系,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状态之中,故当西方人驾船远来之时,无从应对。材料意在说明( )A、美洲文明发展水平很低 B、欧洲殖民扩张中断美洲历史发展进程
C、地理位置决定历史兴衰 D、交往活动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
13、 学者冯天瑜认为,日本的幕藩制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其主要特征与欧洲封建制度大体一致。二者的相似性体现在( )
A、都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B、最高统治者都拥有实权
C、受封土地都可以买卖 D、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
14、 12世纪前后,民族方言史学出现,并逐渐成为史学创作的生力军。民族方言史学中最多的是编年史,如13世纪法国的《法兰西大编年史》、15世纪德国的《纽伦堡编年史》等。这可以用来说明欧洲( )A、民族国家的形成 B、城市经济的繁荣 C、民族意识的苏醒 D、近代史学的兴起
-
15、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法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几乎一度被“日耳曼法”所掩盖。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对罗马法的需求日益强烈。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瓦解 B、罗马法注重公平和正义
C、教会势力的衰落 D、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
16、 20世纪,巴列维国王曾经非常自豪地说:古代伊朗(波斯帝国)的治理体系和统治方法对随后出现的庞大帝国都产生过实质性影响。能够印证这一结论的事实是( )A、亚历山大帝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印加帝国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
C、古巴比伦确立的君主专制制度 D、亚述帝国建立强大的军队体系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基本主张就是解放人性,恢复人的尊严,重申人的世俗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天主教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指向那种否定现世生活,把来世的天堂作为人类永恒追求目标的人生虚无主义态度。虽然新兴资产阶级主要提供了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条件下,利己主义仍可导致消极的后果,即追求享乐的唯我主义倾向。而宗教改革运动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宗教改革运动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两者在思想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摘编自徐鹤森《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2)、 根据材料二,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 -
18、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表(部分)秦、汉
郡、县
隋
郡、县
唐
道、州(郡、府)、县
元
省、路、府、州(军)、县
明
省、府(直隶州)、县
清
省、道、府(直隶厅、州)县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一一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分别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和古代中国最稳定的地方行政机构名称。(3)、 材料三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 -
19、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1962~1964年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后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成熟
C、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D、适应全球化需要 -
20、 《史记•奴列传》载,汉高祖时已与奴“约为昆弟以和亲”。文帝时,奴冒顿单于与文帝的来往书信中都说“兄弟之亲”,后二年书中更有“使两国民若一家子”的说法。这反映了( )A、民族交往的增强 B、中央集权的发展 C、民族差异的消退 D、华夏认同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