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人、2.17亿人、2.6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94.6%的人口。这有利于:( )A、减轻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B、减弱政府对老百姓的人身束缚,实现生产的自由 C、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稳定国际金融 D、调节个人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2、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实施后,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五次修改,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下表中对于宪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C.“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D.将“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A、A B、B C、C D、D -
3、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采取单方面宣告关税自主的政策,并陆续公布若干法令,大幅度提高了现行税率。但是,英、日等国一致反对新税,甚至表示将不惜武力对付中方。8月29日,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宣布上述法令暂缓实行,唯宣称自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政策仍然维持有效,上述博弈( )A、引发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体现国民政府独裁统治的实质 C、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D、推动国民政府实施“改订新约”
-
4、如图是明代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各村村民每十家编为一牌,每一户人家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及家庭财产等情况—一罗列在专门制作的粉牌之上。“十家轮日收掌,每日酉牌时分,持牌到各家照粉牌查审……若事有可疑,即行报官,如或隐蔽,事发,十家同罪。”
A、由王守仁在江西推出 B、体现保甲制与乡里制合一 C、注重民众的自我管理 D、有利于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
5、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农耕经济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隋朝曾有“民有五十,免役收庸”的规定。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租庸调制。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下图为唐岭南道广州怀集县的庸调银饼,此文物可以说明( )A、该地区在国家赋税征收中的地位 B、该地区农民的生产时间无法保证 C、实物地租已经被货币地租所取代 D、该地区农民可用绢或布替代徭役
-
6、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 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
7、 郑国的子产发明了“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他否定了“刑不可知,成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观点与子产的观点吻合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
8、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结成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 是唯一代表中国现代民族 的共同体名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 则廷 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 ……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 也被称为“中国”。古代中国的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 一般认为, 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作为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 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 一部分。
——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材料二
清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期。国家统一,加上交通事业的发达以及大规 模的人口流动,使不少汉族人口迁移到少数民族地区,也使很多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到汉族地区。 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清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其对于少数民族和边疆管 理的重视, 往往要超出一般的汉族王朝。而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 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姜义华主编《中国通史教程》
材料三
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宪法性文件和法律文本中对于民族平等团结、多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强调, 都在以制度化的规范形式型塑与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刘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百年回溯》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2)、根据材料二, 概括清朝“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清朝 对蒙古地区的管理措施。(3)、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重点,并指出我国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的民族工作主题。 -
9、古往今来,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从商鞅以来, 在法家“明法”思想的指导下,秦律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严厉惩罚政 治犯罪。凡是反对君主“为乱”“为逆”的行为, 最少是死刑, 多是“灭其宗”“夷三族”。甚至宣 读诏令时不起立致敬,也属犯罪。二是保护公私财产的合法所有,惩治盗窃行为。如私自侵犯别 人田界,“赎耐”;“盗采人桑叶”,罚 30 天徭役;五人以上集体偷盗抢劫,处以“斩左趾”刑。三 是对于一般的斗殴伤害、奸淫伤害也给以惩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过去在法学理论界,讲到法律制度的划分,好多都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来划分一个国家的 法律制度。从阶级属性讲,西方国家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都属于资本主义法系。对于资本主义 法系, 恩格斯曾经指出,“法律是资产者本身的创造物, 是经过他的同意并且是为了保护他和他的 利益而颁布的”,这种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
——栗战书《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材料三
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法发展道路。 1840 年以后, 封建的中国逐渐变 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改变国家命运,尝试了多种宪法制度,都未能改变山 河破碎、积贫积弱的状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导力量。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改变了这一切,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宪法制度的 新纪元。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回应人民对宪法的期 待。
——韩大元《增强宪法自信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宪法根基》
(1)、 据材料一,概括秦律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律的影响。(2)、 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 指出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并阐述法律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资产者给他准备的鞭子”的实质。(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宪法与时俱进”的史实。 -
10、2023 年 3 月 28 日,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入选“2022 年度全国十 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古港遗址包括码头、航船、航线、航标塔、城市、窑业等, 是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中要素完备的港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类遗产的空白,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了一个典型样本。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港口的事实 B、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历史注脚
-
11、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 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 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②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③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2、战后世界货币体系, 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贬低黄金的作用;美国公布了“怀特计划”, 主张建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机构。在 1943 年 9 月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双方意见发生僵持,英国最终被迫接受了“怀特计划”。由此可知( )A、英美战时同盟己破裂 B、金融秩序构建体现国家实力 C、美元确立了霸权地位 D、二战导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
13、学者贝克特认为:“18 世纪的英国, 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国家, 也称不上是民主国家, 它实际 上是一个帝国……而 19 世纪资本主义最具活力的美国南部地区, 同时也是奴隶制最为盛行、最不自由的地区。”这意在强调( )A、资本主义可以存在于多种政体下 B、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黑暗的一面 D、从多种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
-
14、“高炉卫士”、劳动英雄,这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一五” 计划开始后, 孟泰完成了 60 多次重大技术革新,还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革新活动。抗美援朝战 争期间,他主动当了护厂队员,冒着空袭的危险, 随时准备用身体护卫高炉。从中可透视出的时代风貌有( )
①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②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
③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④无私奉献的行动准则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15、“丁银”是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 1712 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促进人口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B、彻底废除了存在了约 2000 年的人头税 C、“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的谕旨记载于《清仁宗实录》 D、在“丁银”外征收“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
16、战胜国并未真正享受和平, 对新的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反倒日益严重。此时, 国际社会又再次求 助于法律,希冀通过国际公约来避免战争。于是,在 ▲ 和 ▲ 的倡议下, 1928 年 8 月 27 日,15 国代表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横线中的“▲”应为( )A、美国、法国 B、中国、英国 C、英国、苏联 D、美国、苏联
-
17、19 世纪初, 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英国的官员由此分为两类: 一是 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 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可以长期任职。上述做法旨在( )A、维护公职人员合法权利 B、保证政府工作持续稳定 C、防止国王干预行政事务 D、避免政党私相授受官职
-
18、马克思评价路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 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下列关于新教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表 述不正确的是( )A、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 B、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D、脱离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弱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
19、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 会议。这场会议的召开( )A、揭开了法国宗教改革序幕 B、有利于强化法国封建王权 C、确立起封建议会君主制度 D、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20、罗马共和国时期, 候选人成为执政官需要得到公民大会的选票, 执政官拥有民事权力和军事权 力。执政官在组织对外作战时,需要获得元老院的物资支持,同时, 公民有权批准或拒绝执政官提出的媾和条件和媾和条约。由此可知, 罗马共和国( )A、公民决定国家政治 B、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C、具有一定民主因素 D、实行了民主集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