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早在征服高卢之初,法兰克人已经按照日耳曼人的原则在社员之间分配大片的公土,法兰克国王和亲兵占有原属罗马皇室的大量地产,国王还把属于全体人民的土地,以奖赏方式赐给自己的廷臣、将军,造成了许多大土地所有者。再加上被保留下来的部分高卢——罗马大地主,便形成了法兰克社会的封建主阶级。这说明西欧封建社会(  )
    A、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土地分配制度 B、是日耳曼因素与罗马因素的结合
    C、封君封臣制度是其基本政治制度 D、从建立之初就拥有极大不稳定性
  • 2、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个注释中指出:“小农经济和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一部分构成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一部分在封建生产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资本主义生产并存。同时,它们在原始的东方公有制解体以后,奴隶制真正支配生产以前,还构成古典共同体在其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这一论断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的原因 B、人类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
    C、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态 D、封建生产方式产生的过程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不仅使各个区域性市场不断扩大范围,而且使这些市场相互联系起来。亚非拉美的商品开始到欧洲市场上销售,世界各地对欧洲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欧洲殖民者为了争夺原料和市场而展开激烈竞争,最终由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取代了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并成为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里斯本、伦敦等变成了具有世界商业意义的大城市。与世界贸易相适应的海上运输、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和股份公司相应出现。当时在世界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多是奢侈品,占支配地位是前资本主义的商业资本。正是这一时期,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通过暴力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出现了早期国际分工,与此同时世界市场开始出现雏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快。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近代商业出现的主要变化。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时期,日本遣唐使制度更为完备,二百余年间,日本遣唐使成行 16次,遣唐使一般每次五六百人。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的外交、科技、佛教、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在中国所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成归国后,将其所学引进到日本,实现“全盘唐化”,成为日本大化改新的谋划者与助推者。通过大化革新建立起以唐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为蓝本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系;效法唐初实行的均田制,施行了“班田收授法”,仿唐租庸调制建立起税收制度;在军事方面,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育人才。自从圣德太子执政奖励儒学以来,社会上很快形成好儒习汉的风气,儒家思想很快普及到日本各地。孝德天皇更是效仿唐制,主张“孝为百行之先”,令全国每户备孝经一本。 
    ——摘编自唐移君《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学习唐朝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学习唐朝的积极影响。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部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一览表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

    主要内涵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井冈山精神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苏区精神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

    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定不拔的必胜信念。

    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摘自红网《浅谈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

    根据材料,提炼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并选择其中任意一项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选项准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和国共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摘编自潘洵《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材料二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9年后,台湾与大陆处于暂时分离的状态。中国共产党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和平统一的主张:1960年5月,毛主席提出,台湾只要回归祖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大权均由台湾当局掌握。这可以说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雏形。1979年1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外交部网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所做的努力,并简评“一国两制”方针。
  • 7、史载,汉武帝曾遣使前往今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唐朝杜环是第一个到非洲并写下《经行记》的中国人;元朝汪大渊到过今摩洛哥和东非沿海地区,撰写了《岛夷志略》;明朝郑和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些记载表明(  )
    A、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B、古代中国文明促进了非洲发展
    C、中非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中非交流
  • 8、“国王和四个大区长官,组成‘最高理事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其下设置从万户、千户、百户到十户的各级官员。严密的组织管理,使国王得以了解和掌控全国,包括从一户长逐级呈报上来的每月出生和死亡的男女人数。职位世袭,特权代代相承。”材料所国家的建立者是古代(  )
    A、印加人 B、波斯人 C、埃及人 D、班图人
  • 9、美国史学家戈登在《极简亚洲千年史》中写道:“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据此判断,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  )
    A、学者和传教士 B、商人和旅行家 C、官员和殖民者 D、军队和探险家
  • 10、1565年,沙皇伊凡四世实行特辖区制度,将土地富饶、商业发达以及军事要地地区定为沙皇特辖区,收回特辖区内大贵族的世袭领地,将其分给中小贵族。伊凡四世推行特辖区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中小贵族经济利益 B、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平衡发展
    C、提高辖区军事防御水平 D、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 11、古代世界多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但传说内容各不相同。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希伯来人有诺亚方舟的传说,苏美尔人有洪水和方舟的传说,玛雅人的神圣典籍中也有关于天神发怒用洪水惩罚人类的记载。这些古代洪水传说的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不同地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B、洪水传说是所有大河文明的典型特征
    C、自然灾害构成早期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 D、洪水对人类早期文明发展产生了影响
  • 12、邓小平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洋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上思想蕴含的共同理念是(  )
    A、和谐发展 B、执政为民 C、统筹兼顾 D、共同富裕
  • 13、据统计,1977年年底全国尚有地主分子279.7万人,富农分子189.5万人,合计469.2万人至1980年年底,全国只剩有地主分子4万余人,富农分子2万余人。1983年7月到1984年10月,国家对最后一批地、富、反、坏分子79260人进行评审摘帽。材料中地主、富农数量的减少和“摘帽”工作的开展,主要得益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决策 B、“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
    C、党对地、富、反、坏分子的改造 D、“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被彻底清除
  • 14、“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习近平在这首词作中称赞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 B、 C、 D、
  • 15、研读如图,我国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本质特征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C、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D、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 16、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校内各系和研究机构经常举行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和辩论会等,会前张贴海报,欢迎师生参加。在报告会结束后,经常留一段时间进行讨论,学生能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质疑,教授之间也可以进行辩论和交锋。这反映了西南联大(  )
    A、重视培养师生的批判精神 B、极端自由散漫的学习环境
    C、努力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 D、具有浓郁的民主学术氛围
  • 17、西安事变后,经过谈判,蒋介石接受了相关条件,如: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等。这表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A、彻底粉碎了日本全面侵华企图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推动国共两党联合抗日 D、形成了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 18、如图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给农民的证书,党发放这些证书的共同目的是(  )
    A、打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 B、实现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推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D、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
  • 19、1921年,李大钊在纪念五四运动两周年时撰文说,“不要把五四运动纪念日仅仅看做一个狭义的爱国运动的纪念日,我更盼望从今以后,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李大钊的“加上些新意义”是希望“五四精神”(  )
    A、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B、应在启蒙与救亡的斗争中实现统一
    C、能够启迪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 D、应该着力弘扬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概况

    1834年

    英国《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1883年

    德国《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不包括农民,保费由雇主承担三分之一、工人自己承担三分之二,工人生病时的医疗和药品都是免费。

    1935年

    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二战后

    英国率先构建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民覆盖。此后,北欧,西欧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但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20世纪70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欧美各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

    出现了福利“第三条道路”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协调,以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责任为核心。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社会保障”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上一页 729 730 731 732 73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