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都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新西兰画家大卫•洛创作了漫画《无尽的赔偿》。画中的马代表德国,马车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手持马鞭的法国总理白里安说:“也许让马骑着地它会跑得更快一些”,1921年,希特勒说道“仇恨!我们拥有仇恨!”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材料三    两百年来第一次, 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1992年1月-1996年12月在任)

    (1)、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列举冷战期间多极化力量发展的表现。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20世纪90年代成为“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 2、美国政府坚信“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并认为“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美国政府意在(  )
    A、增强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B、倡导世界各国培养共同价值观
    C、借助文化输出维护霸权地位 D、扭转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 3、如图是2022年法国报纸上发表的一幅讽刺画,图中美国拖着欧洲一群待宰的羔羊在大海上漂泊。作者意在(  )

    A、呼吁欧洲加强独立性 B、唤起欧洲各国团结一致
    C、说明欧盟一体化受挫 D、谴责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 4、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
  • 5、在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生死存亡的教训下,美国和西欧国家在二战后都普遍放弃了“自由放任”而实行国家干预,同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对社会财富实行有限的再分配,避免贫困、失业等社会矛盾激化。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这一做法(  )
    A、使各国避免经济危机的困扰 B、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
    C、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D、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
  • 6、
    二战中,通过偷听人们“无心之语”窃取情报的间谍活动频频发生。为此,苏联在1941年创作了海报《闭上你的嘴!》(如图)。海报中母亲的儿子在前线战斗,她目光凝视,神情严肃,手指抵唇,警告人们:不要多说话。该海报的设计深意是(  )
    A、规范国内舆论秩序
    B、激励群众积极参战
    C、通过母爱鼓舞前线斗志
    D、号召人民共担卫国责任
  • 7、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  )
    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
    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
  • 8、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商品生产和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协调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C、开展工业化建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经济
  • 9、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他意在强调(  )
    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
  • 10、如图是1933年中国《时事月报》上刊登的一幅名为“石油之战”的讽刺漫画,这幅漫画以当时爆发在拉丁美洲的两个为争夺石油产区的国家间的战争为背景,漫画中一个玻利维业人和一个巴拉圭人站在石油桶上你米我往的拼刺刀,前者头藏印有美元的旗帜,后者戴着画有英镑的方旗。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拉丁美洲各国间的矛盾尖锐 B、英美两国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国政府关注世界局势变化 D、拉丁美洲的革命任务艰巨
  • 11、有学者指出,英国人到印度,破坏了本地的公社,摧毁了本地的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突出的一切。然而,随着印度在经济上被卷入世界交往的狂潮,政治上更加牢固统一、现代化的军队出现了,铁路、轮船、电报等也相继出现。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  )
    A、世界殖民侵略的双重任务 B、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与建设并存
    C、殖民侵略利于文明的交流 D、印度现代化成就主要归功于英国
  • 12、有学者描绘某个时代,“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不仅是古典学识的再现,更表现在意大利人在地中海明媚阳光照耀下对新生活的憧憬: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促使人们享受现世;大学、知识和哲学的发展启迪了人的心智;广泛地认识世界开阔了人的心灵”。这个时代(  )
    A、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自由主义正在兴起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 D、理性主义日益盛行
  • 13、16世纪后、天花等传染病开始在美洲肆虐。调查显示,仅18世纪70年代,至少有30%的西海岸印第安人死于天花。1780年,天花在密苏里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中大流行,死亡率极高。这一时期,传染病的肆虐(  )
    A、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到来 B、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C、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盛 D、抑制了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
  • 14、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
    A、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 15、11世纪以后,西欧各地纷纷建立大学。1500年,全欧洲已有65所大学,大学学习和研究科目已不限于神学,还有法学、医学、文艺等。大学及其学习科目的增加,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对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威 D、加强封建王权的需要
  • 16、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这(  )
    A、有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B、不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C、说明教会地位举足轻重 D、阻碍了法律的发展进步
  • 17、在古希腊早期历史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神灵,家里都有专门的祭坛,以家庭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城邦时代,最初以家庭建筑为中心的祭祀场所逐渐演变为大型的神庙建筑,祭祀的主体也由家庭逐渐变成了城邦。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城邦的凝聚力 B、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C、促进商品贸易发展 D、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社会是“加速社会”,人们时刻体会到周透的世界在不断地加速,社会加速改变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摘编自哈特穆特•罗萨(德)《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棚户区作为上海平民的栖身立命之地,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为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1928年10月,上海市政府组建了“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着手勘定建筑地点,开始兴建第一平民住所。此后,市政府向市银行借贷兴建了第二及第三平民住所,为不少平民提供了较好的可供居住的场所。1935年,市政府成立平民福利事业管理委员会,并向沪西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借贷,开始营建平民村,进一步推动了上海住房救助事业的发展,但财政的窘困决定了市政府无法满足广大底层民众的居住需求。 

    ——摘编自刘荣臻《近代上海平民住房救助与社区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提出“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需要”的指示,住房重建计划被上海市政府提上议事日程。从 1951年起,在借鉴以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先后建成曹杨新村、控江新村等几十个工人住宅区,并配套建设诊疗所、公共厕所和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一五”期间住宅建设合计总投资额为1.54亿元,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与此同时,“自建公助”等住宅建设形式也大量出现。这些新建住宅不再集中在市中心,而是从市区向外辐射,星星点点分布在市区周围。此外,修理的老公房因价格较低,也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睐,从而基本满足了职工及家属的住房需求。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解决平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及效果。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近代以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的认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图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世界的理解,是人们解读空间关系的工具。如图是166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雇员约输•布劳绘制的《大地图集》中的一幅航海地图。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约简•布劳绘制的《大地图集》。
上一页 735 736 737 738 7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