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凤冈陈氏族谱》中记载道,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而《金薯传习录》中记载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由此可知 ( )
①越南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②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作物传入中国
③西方殖民者成为明代海防的新问题
④海外贸易助力番薯种植区域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
2、19世纪中期一位经济学家这样记述:“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羊群……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
3、某欧洲哲学家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集理性、道德、传统、常识于一体,影响了中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近两千年,这足以证明没有神权也可以有伦理、道德,而且中华文明足以和古希腊、罗马文明相媲美。由此推断,这位欧洲哲学家意在 ( )A、传播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念 B、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C、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D、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
-
4、维也纳体系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它就解决国际争端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但维也纳体系外衣下列强外交的实质逻辑,也是国际社会存在系统性压迫和恒久冲突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维也纳体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无法真正解决国际争端 B、正式确认了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C、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D、它的建立与拿破仑帝国灭亡有关
-
5、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由此推断,中世纪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主要且直接的条件是 ( )A、垦殖运动兴起 B、新兴城市产生 C、地租形式改变 D、土地集中经营
-
6、阿拉伯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共有28个字母,音节优美。8世纪中期到 10世纪末,阿拉伯字母已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在那个时代,西方人要接受高等教育,常须学习阿拉伯文。这一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苏丹对知识的重视 C、伊斯兰教的传播 D、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
7、公元前后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已经初步建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
①香料、丝绸成为西方向往的东方商品 ②在中亚的考古挖掘中出现葡萄酒、橄榄油、手工艺品
③印度洋成为沟通东西的繁荣航道 ④在东南亚地区的沉船中发现载有广窑瓷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8、据下表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外交政策原则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世界一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结盟;战略伙伴关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百年大变局
世界大国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A、时代主题潮流的变化 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
9、195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指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 )A、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 B、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 C、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0、20世纪初,中国的大多数工农大众不识字。针对这一情况,为接近和组织工农大众,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注重的方式是( )A、开办工人夜校和讲习所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
11、从“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到“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的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 )A、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B、推行洋务新政成功挽救了中国落后挨打局面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行得通
-
12、中国古代史上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第一次融合是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合和发挥;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朝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融合。 由此推断 ( )A、第一次融合是东方各国文化的局部交流 B、第二次融合是中国本土内部的综合提升 C、第三次融合主要局限于亚欧大陆之间 D、三次融合体现文化交流的激荡与调和
-
13、下图是元朝纸币发行量统计图(单位:锭)。这一统计图反映了 ( )A、政治统一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B、货币形式呈现出铜钱与纸币并行 C、货币制度的演变与政局联系密切 D、民族矛盾的激化制约了经济发展
-
14、《唐会要·舆服上》规定:“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这说明 ( )A、住宅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民居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 C、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D、民居建造体现居住地自然环境
-
15、有学者指出,在军功受益阶层主导下,直接统治之人头原理与间接统治之封建原理并存,养士之风又来,游侠再盛。这一时期( )A、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张骞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C、平定割据政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D、土地兼并严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
16、有学者认为,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务比较少,其最重要的事务是组织祭祀和战争,而商人各宗族则承担提供祭祀贡品和战争兵员的任务。由此推断商朝 ( )A、实行官僚政治 B、全面推行郡县制 C、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D、处在奴隶制社会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图片,提取信息, 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20世纪以来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统治者大多来自法国,两国间没有明确的国家政治边界,甚至英国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未形成。 1337—1453年百年战争中, “清除英吉利语言, 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迅速流传。 战争结束后, 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 国内市场, 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另一方面, 国王在财政上和政治上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于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 1533年, 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上诉法》, 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 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并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陈昀岚等《从战争和改革的视角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材料二
1834年英国政府所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遭到了工人集会的反对……在19世纪80年代,英国约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表明贫困问题已超出个人慈善组织的能力范围,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涌现,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 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新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上的一个结果,就是促使1906—1914年自由党政府实施一系列的社会改革。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定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十世纪中后期, 由高福利带来的“英国病”日益严重。1971—1979年, 英国政府财政赤字总额达到支出总额的10. 3%, 达到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5%, 通货膨胀最高时曾经达到25%,国债规模也急剧扩大。……英国的社会福利与保障由国家健康与社会保障部负责,该部是政府部门中最大的机关, 直接或间接受雇于该部的职工有 100万人以上。
——据刘成《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等整理
材料三
1978年后, 中国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改革目标由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过渡为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中国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以来, 政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八大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为“使市场在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扬、武力《中国经济体制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14—17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简述中古西欧国王和教会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初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并简述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病”的典型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演变。结合所学,分析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变化的因素。 -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西于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其后四城城址虽间有改动,但最远不超过 40 里,可以说西汉中叶人士选择城市位置的知识和能力是相当高明的。 自西汉初建四郡, 历经隋唐而至于明代,河西在阻隔祁连山南和合黎山北游牧民族的交往,确如有关王朝所望,起过一定的作用。 而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这几个城市也能绾毂其间,使往来无所阻碍。
——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第九讲“河西与敦煌”
材料二
在封建商品经济和对外弱势的双重冲击下, 宋代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不抑兼并”的土地管理政策加剧贫富分化……在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 宋代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 通过宗族建设、家风塑造、教化等主要手段,形成重德、至孝、诚信、修身的基层社会管理氛围, 最终达到了巩固皇权、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目的。
———摘编自韦玉潇《宋代社会管理及其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材料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 殖民、 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引自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的历史动因,并分析其对汉朝的影响。(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的关系及共同任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士大夫为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所作的努力。(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的主场外交实践。 -
20、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繇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在1923年《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他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 “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 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遂公盨(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 内底铭文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围绕大禹治水史料和解释,说明( )A、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应当以最新史料为据 B、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可以直接为进一步考证提供证据 C、应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D、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是造成对历史不同解释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