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436年,明英宗驰用银之禁,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朝野上下大都用银交易,数额较小便使用铜钱,只有官员俸禄用纸钞。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工商皆本思想 B、明初赋役制度改革 C、商品经济发展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2、“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次“民族觉醒”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召开 D、南昌起义
-
3、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有( )
开始推行时间:780年
主要内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加重人民负担,加强人身控制 ④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4、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需要征得丞相的同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这一变化表明( )A、行政中枢的权力发生转移 B、尚书台成为决策中心 C、外朝彻底失去了行政权力 D、朝议制度逐步规范化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铁路与公路交通.西有平汉铁路,南有陇海铁路,东有津浦铁路,有菏泽经濮县虽公路有破坏,因平原关系,无大妨碍,仍可通车。
四、……(辖区)共18个县城,大小市镇200余个,村庄万余个,人口有300万。
五、在粮食方面能自给有余,村庄相距有二三里,村村有沟道,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
七、群众组织,有自卫队、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
八、……群众武装,一般每县有个独立团,县长兼团长;有的有个基干大队;根据地内有游击小组。
——摘自《冀鲁豫边区的概况》(1940年4月)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二: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 指出材料一描述的选官制度。思考相较这一制度,材料二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作用。(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说明原因。 -
7、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历经8年,近1亿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2万千米
A、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B、科技创新领先世界 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
8、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称:“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供世界各国照搬经验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C、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途径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
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中,“扩权”导致自主企业不受产权和市场竞争的约束,部分企业竭力利用制度漏洞,以损害社会利益的办法去谋取少数人的利益。于是,1980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从属于计划经济。这说明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严重受阻 B、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方针 C、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D、国情不适合发展市场经济
-
10、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上面有“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口号。此画意在( )
A、鼓励农民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 B、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C、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
11、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多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大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
12、1942年,在刘少奇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运动,并成立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这些措施( )A、贯彻了三三制的重要精神 B、彻底改善了根据地民众生活 C、扩大了根据地的阶级基础 D、有利于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
-
13、1874—1897年,王韬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由此说明王韬( )A、为民主革命寻找理论武器 B、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C、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
1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盛产棉布的松江、嘉定一带,“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由此可见,当时这一地区(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解体 B、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人地间矛盾进一步加剧
-
15、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这反映了内阁( )A、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 B、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 D、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
-
16、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代科技( )A、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以服务生产为目的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
17、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卷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
-
18、宋代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四监司,分别是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旨在( )A、解决积贫积弱 B、抑制武将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中央集权
-
19、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说明唐代绘画( )A、以宗教画最为繁盛 B、取材范围得到扩展 C、融合中外文化元素 D、助推三教并行潮流
-
20、“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反映了科举制( )A、促进尚学风气 B、加强中央集权 C、存在严重弊端 D、强化门阀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