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1928年国民政府陆续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1国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税条约。之后我国海关平均税率不断提高,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1年的16.1%,1934年则变为34.3%。这些变化( )
    A、实现了对外贸易的顺差 B、标志着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 C、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D、提高了法币的地位和影响力
  • 2、右图是1917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该厂( )

    A、是中国近代官办企业的重要代表 B、兴办借鉴了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C、创办人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张謇 D、创办的地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 3、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在全国推广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台湾沿海“种番薯、花生、甘蔗、豆、麦,近山沃衍宜稻。一年耕有五年之食,内地福、兴、漳、泉四府山多田少,必籍台米接济”。福建由于人多地少,对甘薯非常依赖。据此可推知( )

    ①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台湾沿海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品种繁多

    ③甘薯引入直接推动了明代的赋税制度变革

    ④甘薯引入推动台湾与福建之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4、2023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峰会,赠与来宾的国礼包括一件景泰蓝瓷瓶。这反映了瓷器作为我国文化底蕴的代表,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坯车、匣钵、支钉是陶瓷业使用的主要工具 B、定窑始建于宋,兴盛于明,体现了高超水平 C、汉代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D、“南海1号”沉船是明清中国瓷器外销实证
  •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下列项中,能证明该观点的史料是( )
    A、“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B、“窃以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C、“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D、“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 6、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下列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或调整,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

    ②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③郡下设道或县,根据户数多少,分别置官

    ④州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 7、下图是1954年出土的西周宜侯夨簋,其上部分铭文释:“在四月丁未,周康王对宜地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商瓒一口……赐给你土地和人口。’”这反映了( )

         

    A、西周实行内外服制度 B、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原始民主传统有一定的影响力
  • 8、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对法律就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管子》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 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汉武帝确立儒学为正统并“定于一尊”“以经注律”“引经解律”等应时而起,大行其道。魏晋时期规范汉以来反映“以经注律”成果的律条内容并试图使之法典化。《唐律疏议》完成了“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并被封建后世奉为“楷模”。明清时期以注释律条为主要内容的律学成果,则大大提高了法典的司法实用性,提高了司法效率。

    ——摘编自李俊《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

    材料二

    黄宗羲认为孝亲敬长是仁义之本,他强调仁义之道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必然强调孝亲敬长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其引罗汝芳的话讲:“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又由缙绅士大夫以推之群黎百姓,以显亲扬名,而尽此孝弟慈矣……关于教化途径,黄宗羲认为可以通过学校、书院民间讲学、社会风俗、史、传、志、铭扬善惩恶、法治辅助教化等方式达致良风美俗的境界。黄宗羲思想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自王慧《黄宗羲政治与教化思想研究》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围绕“法律与教化”主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 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

    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 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 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隋唐科举制的两种类型,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是 如何践行这些思想的?
  • 10、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的途径主要有四条,即设立变法的专门机构,鼓励神宗独断,改变监察 机构的性质,用人以是否拥护新法为标准。它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使皇帝时代最为进步的体 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体制遭到了破坏,民主性减少,专制性加强。监察机构成了政府的附庸,为权臣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实用主义的用人路线,使社会风气大坏,投机钻营者得势,贪污贿赂成风,政府成为腐败的温床。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有四次大变革或变革的尝试,分别是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戊戌年前后的维新运动,义和团事件后的“新政”,1910~1911 年的“请开国会”运动,这四次改革都是中国和列强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加上丢失领土乃至亡国的危机感,在激发了统治集团和民间变 革图存意识的情况下,逐步实施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戴鞍钢《晚清史》和黄治军《大清灭亡启示录》等

    材料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 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1)、结合所学,指出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中枢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后的“变法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概括晚清四次改革运动 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以农业农村和对外开放为例,说明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的表现,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 11、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汉并天下”瓦当,制作于何时,人们有不同意见。20 世纪 60 年代,陈直先生认为这是汉初刘邦兼并天下时所制造。20 世纪 90 年代,刘庆柱先生结合多年来考古成果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字瓦当最早应是出现于汉景帝时期,而迟至武帝时代,方始大量运用。2009 年,辛德勇先生结合刘庆柱考古成果以及《汉书》有关武帝在元封三年开疆扩土的记载,认为这块瓦当最早出现于元封三年。据此可以得出( )

    A、《汉书》比 20 世纪 60 年代的考古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B、研究《汉书》历史文献才能准确还原汉代历史 C、传统历史结论会随着史料的发现与研究而不断完善 D、对产生的学术争论,须以新发现史料为依据终成“一家之言”
  • 12、由于中世纪城市的自治权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特许状的颁发,所以城市特许状就成为城市法的一 个主要渊源。从中世纪城市法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法律体系的雏形,民主、正义、 权利、平等、自由的理念是在从中世纪到近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 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中世纪城市体现了基督教教化下市民的自由平等 B、中世纪城市通过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C、中世纪城市法的发展为近代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D、中世纪城市法对近现代西方法律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 13、令,记载国家的行政制度与规则,是唐宋时期法律的组成部分。唐宋时期制定的令,元明以后大都散失。当代学者在天一阁藏书楼发现北宋《天圣令》的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基本上是参照 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修订的。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朝的法律基本以唐律为蓝本 B、元朝在司法实践中对唐律基本弃而不用 C、中国古代的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D、《天圣令》明抄本属于文献史料,能印证法律具有沿袭性
  • 14、有学者指出:“作为中国苏维埃革命在南方地区的中心区,由赣南、闽西组成的中央苏区具有特殊的考察意义。中央苏区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武警力量、政权建设,这里都在各个苏区中居领先地位”。此学者评述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 )
    ①是以南京国民政府地方政府的形式而存在

    ②其管辖的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③贯彻实施土地法、劳动法等重要法令

    ④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 15、亚里士多德把希腊的斯巴达视为混合政体,国王、长老会和监察官在其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同时他认为该政体中又带有民主因素,并得出“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的结论。下列符合他得出后者结论的是( )
    A、公民大会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 C、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D、执政官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担任军事统帅
  • 16、根据图片,判断一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反映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权力的结果 B、图二表示的地方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图三反映出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D、图四表示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已总揽一省之权
  • 17、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法律体系。”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宣告:“以宪法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保障 C、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D、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 18、西方律师在运用某一法律体系进行庭审辩论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引用了过去案件当事人的名字,如“弗里特维克案中的大卫即是如此……”;有时引用的是法律从业人员都熟知的重要判例,如“贝斯塔案帮了你的忙……”、“此前我们已经看到”或“在某某法官的时候我们看到”。据此可知,此法律体系( )
    A、为“英美法系” B、也适用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C、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D、比较完整,强调宪法地位
  • 19、1764 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犯罪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依据这一思想, 西方在司法实践中确立了( )
    A、权力制衡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陪审团制度 D、程序公正原则
  • 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诫”“家训”数量可观,南北各地皆有,据文献可考的至少有 80 余篇(部)。著名的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嵇康的《家诫》、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等。这一时期家训的发展( )
    A、是律令儒家化的直接结果 B、与当时兴盛的门阀制度有关 C、体现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D、体现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上一页 719 720 721 722 72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