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59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克莱默在其畅销书中列举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个“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农书”、最早的伊甸园、最早的文字肖像等。这一古代文明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 2、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 3、1981年我国发行的国库券(见下图),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国库券是实物型的对内国债,一定条件下可以流通转让。1996年国库券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库券的发行旨在( )

    A、调控计划体制下的国家经济 B、提升城乡居民的投资收益 C、弥补经济建设收支的不平衡 D、创新改革开放的货币形式
  • 4、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全国有公私立的保育机构643个,收托儿童31794人。1951年各种类型的保育机构已有18940处(包括托儿所、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收容儿童共578988人,尤以农忙托儿所和工矿托儿所发展最快。保育机构的快速发展( )
    A、有利于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D、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5、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 6、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战役形势图。该战役( )

    A、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B、表明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 C、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 D、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 7、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 8、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近代以来,由“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西学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B、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C、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 D、学习西方借助了已有的知识体系
  • 9、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 10、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
    A、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 C、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
  • 11、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图为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内容。对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第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 12、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 13、《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 14、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 15、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
    A、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 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 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 D、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
  • 16、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 17、如表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目录(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发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二、英国工业化的过程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第三章

    ____

    一、法国的工业化

    二、美国的工业化

    三、德国的工业化

    第六章工业化与社会

    一、工业化的经济后果

    1.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农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

    3.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工业化的社会后果

    1.乡村的改变

    2.生活节奏加快与时间观念增强

    3.教育发展与文化素质提升

    4.____

    5.____

    ——摘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请你为第三章拟定合适的标题并说明依据。
    (2)、补充第六章第二部分4、5子目的标题并加以简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一日”

    陈子展从沪江大学授课回家,午睡醒后读报,有感时局作《长城谣》一首。一个巡捕一觉醒来,离上班应卯只差15分钟,来不及梳洗,赶紧离开亭子间,皮鞋在后门口与红漆马桶发生冲突。

    苏州河畔,一个圈子里传出一位卖艺人老练流利的急白:“嗳,来格哉,来是一个大老板,䑢空奖券中头彩;坐汽车,吃大菜,洋行星厢做买办,政府里厢做大官。”黄包车夫用不纯熟的英语向外国水兵拉生意;卖晚报的小孩喊着:“Evening Times!”

    某校礼堂,训导主任训话:“为准备会考,电灯现在每天迟一小时关,可以多看些书”。

    午后两点,包天笑在参观他儿子创办的新生化学工艺厂——第一家生产国货医用橡皮囊的工厂。华商纱厂工人方根宝一天工作16小时,到了睡觉时耳朵里还响着轰轰的机器声。

    ——摘编自施康强《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上海》

    结合材料,概括“中国一日”中上海的众生相并作出合理解读。

  • 19、有人认为,明清时期,乡绅具有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乡绅绝大部分是通过参加国家选举人才的官方考试而获得自身的特权地位,主要由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人物构成。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绅对乡村社会的管理

    兴办学校书院、创办义学、培养人才、编修方志等事务。

    协助地方政府办理税赋、治安等社会事务,在灾荒之年,为维护乡族利益,在自动出资救济乡民的同时,要求政府拿出举措——以减代赈、减免赋税。

    担负组织祭祀、制定族规等宗族内部活动,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经常对地方诉讼、争斗事件进行公断和防护,维护乡村地区治安。

    ——摘编自解亚珠《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形象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乡绅能够成为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双重代理人”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乡绅的作用。
  • 20、如表为不同年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的数量变化。这( )

    年份

    贷款项目

    贷款总额(亿)

    1968

    62

    9.5

    1981

    266

    124

    A、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汇率稳定 B、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C、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D、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上一页 718 719 720 721 7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