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38—1940年,苏联学校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全国共有2359个科研机构,98315名科研人员。这主要得益于( )
    A、西方科技的引进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计划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开展
  • 2、乔治·威尔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65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林肯在白宫发表演讲,他宣布欢迎南方各州重回联邦,但不久之后他就被刺杀了。约翰逊接任总统,他发表了大赦宣言,重建南方各州”。这表明内战后的美国( )
    A、南方与北方的争斗依然激烈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推行“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D、种族歧视现象已经终结
  • 3、巴黎公社领导人在其政治纲领《告法国人民书》中指出,公社在巴黎市政范围内拥有绝对自主权,希望这种自主权能够推广至全国,各公社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联合为统一的共和国。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 )
    A、实行地方自治 B、提升行政效率 C、保障人民主权 D、建立国家政权
  • 4、自1854年印度创办第一家棉纺织工厂始,到一战前,棉纺织工厂数增至271家,纱锭和织机数分别达677.9万枚和10.42万台。但20世纪20年代,圣雄甘地却发起了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抵制英国纺织品。甘地此举旨在( )
    A、团结广大农民阶级 B、抵制外国资本控制 C、唤醒民众民族意识 D、振兴印度民族经济
  • 5、下图为1303年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会议通过的法规。这反映出剑桥大学( )

    ◆一切法令和特许权只能通过大学全体会议的多数投票确定。

    ◆剑桥所有的布道活动必须在大圣玛丽学院定期进行。

    ◆在大圣玛丽学院进行布道的人选必须由校长确定。

    A、摆脱了教会影响 B、获得了自治权力 C、取得了王权支持 D、拥有了专断权利
  • 6、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9—14世纪,帝国出现了苏莱曼、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亚洲及东非地区。这根源于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 C、境内多元文明的交融 D、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
  • 7、“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这表明( )
    A、罗马法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 B、习惯法逐渐演变为成文法 C、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D、古代罗马法重视公法建设
  • 8、下图所示是1983年3月2日《人民日报》的版面截图。这反映出( )

    A、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C、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D、对外开放层次的深化
  • 9、1914年以后,火柴进口不断下降,1923年的进口量只有战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进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进口量还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速度持续加快 B、五四运动推动了火柴进口量锐减 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业的发展 D、国产火柴品质高于外国进口火柴
  • 10、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 )
    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
  • 11、(创新)嘉庆年间,安徽桐城祝氏宗族将订立的族规“呈县请批”,县批文说:“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这体现了当时基层治理的特点是( )
    A、家国双重治理结构运用 B、慎刑罚而重教化 C、以弥合官民矛盾为核心 D、严控基层自治权
  • 12、明末上海人陆楫在《禁奢辩》中说:综观天下“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清中期苏州人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暂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欲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这表明( )
    A、传统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B、对商业的认识趋于深刻 C、工商皆本得到广泛认同 D、民本思想获得新的发展
  • 13、据《辽史·太宗本纪》载:辽太宗在消灭后晋时,凡“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这一举措有助于( )
    A、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B、消除民族差异的界限 C、改变文化中心的分布 D、推动区域文化的统一
  • 14、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

    81%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 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 15、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60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酸窗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
    A、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 B、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 D、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 16、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对守城有功的男子“爵二级”,荀子主张“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形,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学术自由的社会价值 B、旨在鼓励平民改变地位 C、有助于社会等级关系的活化 D、试图扩大社会统治基础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世界农产品中食品的贸易数额,19世纪50年代约近400万吨,80年代增加了三倍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为4,000万吨,后来历经两次大战,大体上也还维持这个水平,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又突增了一倍(详见下表)。

     1854—1858年~1962—1966年世界农产品(食品)的出口额(单位:百万吨)

     

    1854—58年

    1884—88年

    1901—13年

    1924—28年

    1934—38年

    1952—56年

    1962—66年

    小麦

    黑麦

    大麦

    燕麦

    玉米

    牛肉

    猪肉

    羊肉

    黄油

    总计

    2.5

    0.3

    0.3

    0.2

    0.5

    0.03

    0.04

    0.03

    3.9

    9.5

    2.0

    1.9

    1.4

    2.5

    0.1

    0.3

    0.2

    0.1

    17.82

    19.6

    2.3

    5.5

    3.0

    6.8

    0.6

    0.4

    0.2

    0.3

    38.7

    23.8

    1.9

    3.4

    1.6

    8.4

    1.2

    0.6

    0.2

    0.4

    41.5

    17.3

    0.9

    2.6

    0.8

    10.0

    0.9

    0.5

    0.3

    0.6

    33.9

    27.1

    1.3

    5.9

    1.5

    5.3

    0.9

    0.5

    0.4

    0.4

    43.3

    54.4

    4.5

    6.8

    1.3

    22.3

    1.4

    0.8

    0.5

    0.6

    92.6

    数据来源:R.M.Stern,Kyklos,13,1960,58—61;F.A.O.Tradeyearbook,Vol.22,1968。

    ——摘编自董恺忱《农产品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贸格局越来越趋向于多极化和区域化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市场,农业国际贸易发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详见下图)。

    (图)1992—2020年主要经济体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

    数据来源:由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计算整理所得

    ——摘编自吕屹云、方凯、许思源《近30年以来国际经贸格局变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农产品出口的因素并就如何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上图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数据进行解读。
  • 18、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此书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有人赞誉道:“亚当·斯密博士就是牛顿,政治经济学的牛顿。”这是因为亚当·斯密的理论(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B、得到了充分的社会实践证明 C、有利于重商主义发展 D、改变了人对经济规律的认识
  • 19、到15世纪末,欧洲已有40多所大学,基本都设有四个学科: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大学具有司法权,在经济上不依赖于城市政府,在内部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与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表明,当时欧洲大学( )
    A、设置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B、摆脱了对封建领主依赖 C、改变了科学的从属地位 D、推动了城市的自治进程
  • 20、从12世纪开始,西北欧出现一场广泛的“拓殖运动”,被开垦的大量土地基本上是荒地、森林和沼泽,是封建地产范围以外的土地,这些土地具有“私产”性质。据此可知“拓殖运动”( )
    A、促进了庄园经济的瓦解 B、引发了各国对土地的争夺 C、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D、增强了欧洲封建领主势力
上一页 717 718 719 720 7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