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制度。下列关于 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A、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B、清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科举制的废除 C、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了文官制度 D、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
2、下表为 1871—1939 年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表(单位:人)。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1871 年
1881 年
1891 年
1901 年
1914 年
1922 年
1939 年
人数
53874
5087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A、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出现 D、国家的财政开支大大增加 -
3、严密的考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整肃吏治的重要措施。《明史•选举志》:“令称职者升,平常者复职,不称职者降,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资质愚钝)者免为民。”材料反映的是( )A、“上计制”防止地方官员造假 B、考满重视以考核结果决定对官员奖惩 C、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 D、以京察和大计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
4、历代官员监察制度的演进体现了统治者对吏治清明的重视。下表是有关唐、宋、元、明四个时期 官员监察制度的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肃政廉访司
②十道监查区
③台谏合一
④六科给事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
5、面对 19 世纪末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以下思潮最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D、“民主”、“科学”
-
6、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下图为北魏迁都路线示意图。关于北魏迁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B、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C、解决了封建统治危机 D、有利于推动北方的统一
-
7、《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为权力主体,按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同时也确认臣民的权利和义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有人身、居住、言论……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下列对这两部法律文件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两者都没有真正实施 ②都体现“主权在民”的理念
③都体现一定的民权色彩 ④两者实行相同的政治体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
8、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 24 名新政府部长中,有 11 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A、新中国由各政党共同执政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互相监督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
9、下表为 1940 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及党派人员统计表(单位:人)。这一状况( )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B、体现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C、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
10、某文件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决,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损害”。该文件是( )A、《大宪章》 B、《权利法案》 C、1787 年宪法 D、《十二铜表法》
-
11、公元前 216 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并在坎尼会战中大败罗马军。有四位同学对当时罗马的情况做了大胆的推测,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罗马军队听命于皇帝 B、担任官职均享有薪金 C、公民大会有权宣战和媾和 D、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权力长期并立
-
12、“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 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A、中朝官员 B、三省长官 C、内阁大臣 D、军机大臣
-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19、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材料二
1927年,南昌起义时使用的信号灯、军号、手电筒等
1930年底,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部电台”。这是红一方面军最早的电台
人民解放军利用缴获的设备改善通信条件,图为 1948—1949年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手书电文的复制品
1939年 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张志怡《红色记忆:党的建设》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 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1)、 依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相关通信技术是如何对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重要作用的。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所打下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新中国的这“两个历史时期”。 -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宋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统治开始于公元960年初。此时的人们,尽管无不渴盼安定太平,却没有充足的根据相信赵匡胤能够稳固他所篡夺来的政权。这个赵宋王朝很可能不过是继梁、唐、晋、汉、周“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如何保证长治久安,使宋代不致成为五代之后短命的第六代始终是萦绕在宋初统治者心间的重大问题。宋太祖、太宗及其谋臣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稳步而有层次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统兵体制的变革开始,重建中央集权,有效地杜绝了割据再起的可能性。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清朝方面的接连败北,被归咎于汉奸(大多为福建、广东沿海民众)的活动。开埠之后亦因走私、苦力贸易、海盗猖獗,沿海地区的秩序极为混乱。但这种变动并未像元朝末年和明末清初,在沿海出现自立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其理由在于19世纪中叶急速进行的秩序重建。换言之,贸易由海关管理,而中央政府掌握海关和关税;且因海盗势力由英国海军扫荡,地方海上军事实力无所成长;还有以镇压各种叛乱为契机在地方掌握权力的督抚,停留在清朝的架构中并未自立。 而且,海关和近代海军等以西方“制度“为基础的体制,比以中国既有“制度”为基础构筑的管理沿海贸易、维持治安的体制稳定,即使在19世纪末的变动期亦未发生动摇。
——[日]村上卫《海洋史上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中国对全球化的参与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丝绸之路”可谓全球化的鼻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认识越来越成熟,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多元包容成为当代中国对全球化的总体认识和战略选择的出发点。改革开放40 余年来,中国不断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同时,中国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反哺世界。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充满韧性活力,备受世界瞩目。从国内发展到国际秩序维护,中国始终是全球化的正向推动力量。在一次次全球性危机中,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帮助世界经济走出困境。
——王辉耀、苗绿《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宋代枢密院、三司的职权以及两者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关系,简析宋代“变革”在社会层面引起变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英国在上述“秩序重建”中攫取的贸易特权。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户籍的编制与管理在我国古代政治活动中起到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开始用自己的能力反哺世界”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
16、距今半个世纪以前,历史学界涉及美国总统华盛顿畜奴的研究成果未见记者跟踪报道,2004年前后美国中小学生大都还不了解开国时期的美国总统多半是奴隶主的情况,而新近的调查显示,当今不少美国高中生对于美国总统杰斐逊与女奴不能证实的关系的了解,比他对美国独立和建国的贡献的了解还多。以上现象能最为合理地表明 ( )A、专业史学长期以来的研究努力使得主流史学的权威坍塌 B、民权运动和黑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渐进地对大众发生影响 C、美国主流史学长期掩盖的白人歧视奴役黑人现象已经消失 D、历史有野蛮的一面且没有人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空而存在
-
17、下图为古代世界中两个区域文明的示意图。与下列两图所示区域文明对应的是 ( )A、印加文明、东非一系列国家 B、玛雅文明、西非一系列国家 C、印加文明、西非一系列国家 D、玛雅文明、东非一系列国家
-
18、唐宋时期欧亚内陆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但印度洋通道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关的因素包括 ( )
①阿拉伯人迅速崛起 ②隋唐开凿大运河,经济区域向南拓展
③波斯和拜占庭垄断东方奢侈品贸易 ④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开展频繁的贸易往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9、邮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国家的名片,也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它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中国邮政2010年发行了《中国芭蕾——红色娘子军》这一邮票。发行该邮票的意图很大可能是( )A、铭记“文化大革命”时期样板戏对文化的摧残 B、赞扬中国民族舞蹈文化与革命文化的成就 C、纪念西方的芭蕾舞艺术在现代中国的起步 D、肯定中西文化交融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创新
-
20、20世纪30年代,《申报》派记者驾驶汽车远赴华北前线采访。“绥远特讯,察事紧张之际,平绥铁路一度中断。现在冯玉祥离察赴鲁,察事解决。记者为调查察事真相及西北情况起见,特作察绥之行。十三日由平出发,先至张运,勾留二日,继至大同视察,再由大同来绥,于昨晚到达。”由此可推知 ( )A、汽车可以深入铁路无法抵达的遥远的中国内陆 B、乘坐汽车远行成为近代国族意识萌发的触发器 C、汽车将地方政治整合进全国乃至全球性的网络 D、汽车所需要的专门的高等级公路已经逐渐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