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我国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

    ——据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等整理

    材料二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
  • 2、民国时期,北大教授辜鸿铭曾说过,“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对“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辜鸿铭极力宣传民主思想 B、当时多数国民有蓄辫传统 C、传统思想文化对人的束缚 D、新文化运动不反对旧文学
  • 3、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入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泥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 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 4、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
    A、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B、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C、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D、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
  • 5、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 6、西汉时期,齐王死,文帝剖齐为六,分封为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6国景帝时期,梁孝王死,景帝立其五子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先后封自己十三子为王,使王国数量达到25个,创西汉一代最高纪录。据此可知( )
    A、分封王国严重威胁汉朝统治 B、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C、郡国并举制有利于长治久安 D、汉初专制集权体制不断趋向弱化
  • 7、历史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
    A、商周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 8、“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这则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军功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 9、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降,历代统治者均高度重视发展对外交往。随着疆域的扩大,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城外地区。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民间对外交往始终存在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1985年5月4日,邓小平会见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主席吴奈温时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方针,解决国际问题,解决我们同国际上的问题,也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如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我们的对外政策有了一个调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我们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任何集团。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和平比较有利。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主要理论依据和表现。
  • 1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案件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案件

    “误伤已父”案

    “血亲复仇”案

    “醉酒杀人”案

    案情

    甲的父亲乙和丙争吵打斗。丙用佩刀刺乙,甲随即用棍棒还击丙,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甲应该被怎样论处?

    谦之几岁大时,生母去世,他的父亲将她暂时掩埋在田边,后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焚……长大后,他亲手杀了朱幼方,然后到官府自首。

    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酒醉杀人并逃亡,官吏抓捕他的父亲投进监狱。上官兴自首请罪,请求释放他的父亲。

    按法律断案

    按照《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杀伤父母的……要在市上斩首示众。”

    按照《晋律》规定“处理亲属间犯罪时,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判断罪责的轻重。

    按照《唐律疏议·捕亡》规定“杀人的判处斩首。”

    实际断案

    甲未被判罪。理由:董仲舒认为儿子看到父亲被人打,出于孝道用杖击打对方,即使打错了,也不应该治罪。

    皇帝肯定谦之的道义,免了他的死罪。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皇帝下诏敖免上官兴的死罪,改判流放。理由:上官兴自首请罪,以求释放他的父亲,属光大孝义的行为。

    (注:“误伤己父”案摘译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血亲复仇”案摘译自《晋书》; 卷五五;“醉酒杀人”案摘译自《旧唐书·王彦威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朝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摘编自《明史·选举志二》

    材料三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至北宋户口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南北分卷制度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 13、如图为21世纪智慧社区功能结构图。社区组织向智慧社区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生活品质与质量的提高 B、社区职能的扩大 C、科学与技术水平的发展 D、民主政治的发展
  • 14、张建华在《世界现代史》中提到:“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90%以上的高科技设施,掌握着80%以上的世界研究与开发项目,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这反映了(   )
    A、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球扩散 B、科学技术的跨区域合作 C、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性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5、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家资尽者,役身折酬,役通取户内男口,又不得回利为本。”关于该史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民间商业借贷属于违法 B、暂时放松重农抑商政策 C、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D、政府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 16、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帝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了解下情,二是比较了解自己,三是建立在这种了解基础上改革政治的抱负”。雍正帝比较了解下情主要得益于(   )
    A、内阁制 B、奏折制 C、军机处 D、议政王
  • 17、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还纷纷指着六君子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惑乱人心”:更有些好事者叫嚣:“快杀快杀,别磨磨蹭蹭!”这反映出(   )
    A、维新思想已触及封建专制制度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尚未形成 C、新旧阵营的斗争渗透民间社会 D、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 18、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治理难度 B、促进民族交融 C、利于经济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 19、明朝的民族政策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序号

    地区

    措施

    东北地区

    设立奴儿干都司

    西北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西藏地区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东南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A、 B、 C、 D、
  • 20、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
    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上一页 720 721 722 723 7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