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工厂和工厂制度

    依据图示和所学,围绕“工厂和工厂制度”对人类社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恩格斯在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删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来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该书从1880年以来出版了10多种外文译本,并且在工人运动中得以广泛传播。这一历史现象(   )
    A、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B、根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可能性 D、表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普遍具备
  • 3、1623年,康帕内尔写成《太阳城》,主张废除私有制,描绘了人人必须劳动,一切生产和分配活动都由社会来组织,20岁以上的公民岀席每月举行的公民大会,有权提名或更换政府官员的理想社会制度。由此可见,该著作(   )
    A、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B、具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 C、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思想的影响 D、推崇直接民主反对英国君主立宪制
  • 4、18世纪70年代,一位英国思想家这样写到:“关于把资本投到什么种类的国内产业上面,以及什么样的产品能带来最大的价值,非常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每个人设身处地的判断,都会比一个政治家或一个立法者为他做的判断好。”作者表达的是(   )
    A、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B、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 C、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 D、追求个性的人文主义
  • 5、传统的英国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家庭体积庞大。18世纪后期,工人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家庭由定居到经常迁徙 B、工业革命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C、女性已经摆脱对男性的依附 D、工业革命增强家庭成员独立意识
  • 6、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36—1856年又增长了70%,而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据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推动了休闲方式的商业化 B、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近代化 D、提升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
  • 7、关于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革命说”在学术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的目的出现许多新的说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主客矛盾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和时代潮流相违背的,洋务派妄图在死保封建体制的前提下移植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客观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输入是有助于加速封建制度崩溃的,但这是和洋务派的主观动机相矛盾的。

    反抗侵略说。此说认为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农民运动事实上已不足以威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当时真正能威胁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所以,洋务运动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勾结的产物,而是它们之间矛盾的产物。

    双重目的说。此说认为,洋务派有“剿贼”和“御侮”的双重目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到7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运动的重心已明显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这方面来。

    实践检验说。此说认为目的或动机必须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失败中却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在当时来说,洋务运动毕竟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它是在守旧的顽固派的反对喧嚣声中诞生的,而实践证明它是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

    ——摘编自戚其章《中国近代史新讲》

    (1)、根据材料,指出“主客矛盾说”与“双重目的说”的主要不同之处。
    (2)、说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对洋务运动目的出现多种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
  • 8、乾嘉时期,《墨子》、《老子》等诸子学主要起着“羽翼六经”的作用。道光与同治年间,社会上出现了“通子致用”的言论,甚至有人提出“西学源于诸子说”。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文化政策走向松弛 B、国人对西学认识的深化 C、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动 D、科举改革影响内容选择
  • 9、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中国南方五省“东南互保”,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不久浙江、福建、两广、山东、四川、山西、河南相继参加,互保区域扩大到13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而且事后也未被追究。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已经土崩瓦解了 B、清政府地方已实行自治 C、南方与清政府分庭抗礼 D、清政府中央权威已下降
  • 10、“中法战争爆发后,地处抗法前线的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福建、浙江等省民众焚教堂、驱教士,自发地把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与保卫边疆的斗争结合起来,造成很大声势。”该材料反映了(  )
    A、民众反侵略自觉意识大大增强 B、中法战争中民众踊跃参加战斗 C、反洋教是反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D、洋教侵略使中国主权大量丧失
  • 11、《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择》一书中提到:无论是当时的英国在华商人、驻华官员,还是当时的英外交大臣,都毫不隐晦鸦片贸易对于英国商人、殖民地和政府税收的巨大利益。这说明英国的鸦片贸易(  )
    A、其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 B、旨在改变对华贸易顺差地位 C、与攫取中国财富有重要关系 D、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根本利益
  • 12、鸦片战争后,“像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组织中外联防局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由此可知,当时清廷(  )
    A、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 B、从人治走向法治 C、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 D、对地方管理失控
  • 13、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近代政治转型概况表

    主题

    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主要表现

    议会改革

    1832年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上层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1867年改革使1/2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的人数增加;1884年改革把选举权扩大到农业工人,大部分成年男子获得选举权;1885年改革通过“重新分配席位法案”,接近平等代表制原则。

    两党政治

    1832年议会改革后,托利党改称保守党,辉格党改称自由党。两党在议会内成立严密的议会党团组织,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其任务是提名候选人、制定竞选计划及组织竞选。两党先后建立起全国性组织。英国逐渐实现了基于议会多数的两党轮流执政。后来,自由党的地位逐渐被工党取代,但其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依然如旧。

    行政改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推行了以廉政高效为目标的行政改革。英国中央政府不断扩大规模,增设了一批如内政部等部级机构。英国政府也对地方政府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对地方自治实行民主化改革。英国的军事警察组织也不断完善。

    社会立法

    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劳工立法、教育立法、公共卫生立法、社会保障立法等使社会立法的内容和范围都扩大了。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卷》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史料价值。

  • 15、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

    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 16、17世纪末,在英国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后,一位名叫詹姆斯·汉姆波顿的牧师就指出:“无论反对党成就如何,民众都从反政府行为中受益匪浅,因为它使大臣们恪守其职,并时常制止他们实行冒进政策。”这说明,英国两党制(   )
    A、威胁了议会权力 B、完善了分权机制 C、扰乱了社会秩序 D、有利于政治稳定
  • 17、孟德斯鸠写道:“商业时而被征服者摧毁,时而受到君王骚扰,于是商业就远离遭受压迫之乡,走遍全球,落脚在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对外扩张 B、自由精神是商业发展的土壤 C、君主专制摧毁了商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
  • 18、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
    A、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C、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 19、学者迈尔斯认为:“意大利半岛的土地上到处都覆盖着的古罗马建造者留下的痕迹,所起作用与其说是唤醒了人们的智识,还不如说是心智被其他诱因唤醒之后决定着运动的方向。”下列属于“其他诱因”的是(   )
    A、古希腊罗马文化蕴含人性之美 B、对自然界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 C、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兴起 D、宗教改革使人们认知得到扩展
  • 20、如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