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国同胞们!由于日本的投降,我全民族八年来所坚持的神圣的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地结束了!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地结束了……中国共产党认为在目前必须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实施若干紧急措施,以奠立今后和平建设的基础,这些紧急措施是……(六)立即召开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物的会议,商讨抗战结束后的各项重大问题,制定民主的施政纲领,结束训政,成立举国一致的民主的联合政府,并筹备自由无拘束的普选的国民大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于目前
时局的宣言》(1945年8月25日)
材料二 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任何割据地盘,破坏交通,阻碍复员的军事行动,必须绝对避免,则是解决目前纷争不安的唯一先决条件……除了革命的责任不能放弃,国家的统一不容损害,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以外,其他无不可以容忍,无不可以协商。
——蒋介石《告全国军民同胞书》(1946年元旦)
材料三 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发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洪门致公党在国外发表宣言,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等先后正式成立并发表政治主张。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在中国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和实现民主政治。这些党派及其成员,为了把握千载一时的良机,建立长期追求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作着不懈的努力。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及他们的建国方案。(2)、近代中国饱经磨难,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全面。) -
3、关于党的发展制度,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城市党的发展对象,主要应是产业工人,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学生”,强调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这一规定( )A、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C、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理论基础 D、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
4、为解决货币不统一给各解放区之间经贸往来和野战军机动作战带来的困难,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批发行的人民币上有“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字样。与此相应的背景是( )A、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 B、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C、战争进入进攻决战阶段 D、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
5、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肯定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减息、减租等斗争中已经使用的集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的方式,且要求绝不可侵犯中农利益和一般不变动富农的土地。这一指示(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贯彻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C、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思想 D、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倾向
-
6、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从洛川、宜川北上,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同时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45万兵力,企图逼华东野战军与之决战。此时( )A、国民党正处于全面进攻 B、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 C、国共之间处于决战时期 D、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
7、“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国民革命的失败 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 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
8、关于“14年抗战”的说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已提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蒋介石晚年回顾:“第一大耻,已经由14年抗战成功而洗雪。”上述说法( )A、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共识 B、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C、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 D、赞扬了正面战场的功绩
-
9、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平津方面形势紧迫,我国侨民濒于危殆,维持东亚和平为帝国之夙愿,为使今后局势不再扩大,希望由于中国方面的迅速反省而使事态圆满解决。日本此举意在( )A、抑制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B、全面夺取中国华北地区 C、保护在华日本侨民安全 D、维持东亚地区和平局面
-
10、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
11、漫画中拥抱在一起的是希特勒和斯大林,斯大林手边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奸笑着的希特勒正往斯大林背上插刀。图中的文字是“原谅我,同志,但这机会实在太诱人了”。该漫画意在( )A、展示现代主义艺术手法 B、说明战争的残酷性 C、批评苏联的消极备战 D、揭示苏德协议的实质
-
12、近代以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变化。下图所示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应出现在( )A、1922年 B、1928年 C、1937年 D、1945年
-
13、下图是1919年(英)维尔戴尔森的漫画《和平和未来的士兵》,漫画中的人物有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和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漫画中还有一个裸体哭泣的孩子,旁边写着“等级1940”(1940 Class)。克里孟梭说:“有意思,我好像听到有个小孩在哭。”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表达对下次战争可能爆发的担忧 B、抨击军国主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C、强调英国成为一战的最大受害者 D、指出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基本消除
-
14、下图是华工群雕塑像及碑文。由此可知,华工入欧( )
华工群雕塑像由华工挖战壕、运炮弹和抬担架三座雕像构成。底座上雕刻的碑文如下:公元1917 年,一战惨烈,人力急缺。14万华工抵欧,解协约国后勤之燃眉。是年11月15日夜,德军轰炸布思本村华工营地,13名华工牺牲。值此惨案百年之际,特建此雕塑,以铭记今日和平之不易,告慰死于欧洲战场之数千华工。
A、基本上解决了欧洲劳动力问题 B、奠定了中国成为战胜国的基础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D、显示了欧中人民之间友好情谊 -
15、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黎和会三个首脑人物中之两个,即威尔逊与克里孟梭,对于和议所抱之政见似极端的对立。威尔逊怀抱自由思想,主张正义,相信以宽大的条件成立和议,为树立平和之好方法。他思利用此机会设立国际联盟之组织,以为增进国际和平,防止战争之要件。而在他方面,则法兰西之老政治家克里孟梭,在欧洲政治上饱尝忧患,注重法国实际利害问题。他对于国际联盟无大信任心,他不以为此即可以保障法兰西将来之安全,而主张对于德国加以极严厉的制裁手段,以免其再为法国之危害。立于此两极端之中间者,有英之劳合·乔治,他一方面赞成威尔逊之联盟思想,同时亦愿使德国受处罚,而使法国对于德国方面有防备危险之保障;劳合·乔治于此常须调停法美两国首脑之主张。
——摘编自周鲠生《近代欧洲外交史》
(1)、根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上三个首脑人物的不同政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不同政见对后来国际局势的影响。 -
17、从1931年开始,实行配给制的苏联将国营“外宾商店”向苏联公民开放,只允许使用黄金或外汇购物,并在欧美多个城市发布广告,其中一则广告语为“俄国的凛冬已至,向外宾商店汇款能让你们在苏联的亲戚朋友买到暖和的衣服、鞋子、衬衣……”。苏联此举旨在( )A、借助危机进行政治宣传 B、为工业化筹集所需资金 C、部分地区延续新经济政策 D、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
-
18、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让步”理解正确的是( )A、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 B、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D、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
19、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9年,列宁指出“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这反映了列宁( )A、缔造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意在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力 D、正确认识苏俄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
20、一战爆发后,比利时作家茨威格在其作品中描述当时的情景:“生意人的信封上打着‘愿上帝惩罚英国’的邮戳;社交界的妇女发誓,一辈子再也不说一句法文;莎士比亚被逐出法国的音乐厅……”这种情景(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凸显了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C、体现了自我意识 D、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