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

    航线

    航线上主要商业活动

    备注

    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门

    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返欧洲,如丝、绢、细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银为最大宗,1585—1591年,

    经果阿运到澳门的白银约90万两

    澳门—日本长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东渡日本,将生丝、绸缎等中国货物运往长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门,运回日本的白银、土特产等

    明政府鉴于“倭寇祸烈”,严禁中日通商

    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

    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及华商,将生丝、绸缎等运到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将这些货物和少量菲律宾货物运到拉美,将拉美白银运回欧洲,再运回澳门购买中国的丝货和其他货物

    中国与美洲贸易的最早航线,构成了以中国丝货和世界各地的白银为大宗交易的国际海上丝绸大循环——“丝银之路”

    材料二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曾是西学东渐和中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和通道。传教士在澳门开创的远东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学——圣保罗学院,成为远东汉学家和西学人才的摇篮。利玛窦等传教士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进行传教活动,把西方国家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学、医学、工艺和工艺美术传到欧洲。

    ——摘编自《话说澳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 2、英国殖民者于1803年开始向澳大利亚附近的塔斯马尼亚岛移民,当时岛上有4 000—5 000土著居民。1830年岛上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土著居民去世。这一现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土著人医疗水平落后 B、源于欧洲人野蛮的殖民扩张 C、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 D、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3、欧洲国家在1500—1850年取得的成功,主要源于拥有沿大西洋主要贸易通道的港口城市;君主政权尊重私人产权,并给予商人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贸易通道的自由。据材料,取得成功的典型国家是( )
    A、西班牙、葡萄牙 B、意大利、西班牙 C、英国、荷兰 D、英国、法国
  • 4、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孟(1571—1641)主张,生产者人数越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越多,因而可以输出的商品也就越多。因此,在人数众多和技艺高超的地方,一定是商业繁荣和国家富庶的。这一主张( )
    A、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B、注重人口与生活资料协调发展 C、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D、肯定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 5、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6、“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对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达 ·伽马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

    ③1492年的航行最终到达印度

    ④航海活动带有殖民扩张色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7、有学者指出,15世纪上半叶,垄断东方贸易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15世纪中期以后,威尼斯垄断了东地中海上东西方之间的贸易;热那亚人及欧洲其他地区的人遂齐心协力往西发展,以期与威尼斯人竞争,最终开辟了到达美洲和亚洲的航线。该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 )
    A、“商业危机”的影响 B、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 C、“地圆学说”的推动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8、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之际,所发现的文明令他们大受震撼。下列项中,“令他们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

    时期

    特征

    先秦

    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注重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

    秦汉

     

    魏晋—隋唐

    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

    宋元

     

    明清前期

    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

    近代

     

    ——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

    阅读上表,领会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 10、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叶适驳斥“仁人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义利合一”。这反映永嘉学派(  )
    A、维护程朱理学的义利理论 B、以务实态度改造传统思想 C、是资本主义萌芽下的产物 D、其观点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 11、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据此指出,唐宋之际儒学走向“精微”的原因(  )
    A、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需要 B、儒学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思想挑战 D、迎合统治者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
  • 12、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 13、史书记载:两宋时期,日商曾一次性高价收购10万贯宋钱带回日本;高丽国颁令“小平钱(宋铜钱)许入而不许出”;苏辙记录“(北界)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两宋朝廷亦屡下禁令阻止铜钱外流。这反映了宋朝(  )
    A、对外贸易出现了严重入超 B、货币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C、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经济调控能力弱化
  • 14、唐代赊买赊卖大多在食盐、酒和粟麦等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要中发生,而宋代赊买赊卖的物品种类范围较之唐代扩大到几乎所有商品,消费人员既有平民百姓,也有官吏、勋贵和商人。这说明宋代(  )
    A、民间商品交易契约化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C、民众消费观念理性化 D、商业发达促进消费信用发展
  • 15、宋代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专门雇工从事劳作的佣作坊。其中,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火”,还有论件或包工的。这一现象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  )
    A、催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出现了自由劳动力阶层 C、摆脱了行会的管理束缚 D、促使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 16、下表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宋代(  )

    材料

    出处

    湖州农户“以蚕桑为岁计”

    宋《嘉泰吴兴志》

    严州“谷食不足,仰给他州,唯蚕染是务”

    宋《严州图经》

    “蜀之茶国,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

    《宋史·食货志》

    A、经济型作物地位提升 B、种植特色作物成为农业主导 C、农业生产普遍商品化 D、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

    观点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年)

    在《战争与和平》里,从人性与社会的角度揭示了战争对文化的复杂影响。战争让人们流离失所,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秩序被打破,但在艰难的抗争与重建过程中,又激发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新探索

    克劳塞维茨

    (1780-1831年)

    在《战争论》中提到:“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从军事理论角度,点明战争与政治、文化的关联,阐述了战争打破地域界限,促进不同文化碰撞的作用

    黑格尔

    (1770-1831年)

    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理性的狡计”实现的,而战争往往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哲学视角分析战争在文化交流、融合与破坏等方面的复杂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以“战争与文化重构”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0-1900年美国外来移民数量统计

    1866-1870年

    1513101人

    1871-1880年

    2812191人

    1881-1890年

    5246613人

    1891-1900年

    3687564人

    合计

    13259469人

    按移民来源划分,工业革命时期进入美国的移民形成两大潮流:一股源自北欧和西欧,一股发端于东欧和南欧。西北欧民众移居新大陆的历史可追溯至殖民地时代,从那以后一直源源不断并由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在19世纪下半叶更是波翻浪涌并于19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东南欧及亚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流起于19世纪90年代,并且不断涌动高涨,形成新一轮更加壮观、更加汹涌的浪潮。

    ——摘编自潘月《工业革命与美国移民政策转变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美国移民形成两大潮流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对美国发展的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汉代至清代,中国的城市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以推行与农业经济直接有关的农田水利、河道整治工程,负责地区文化和社会建设,包括教育、刑名、救灾、福利和医疗等服务的提供。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

    年份(年)

    总人口(万人)

    城市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49

    54167

    5765

    10.64

    1960

    66207

    13075

    19.75

    1963

    69172

    11648.56

    16.84

    1978

    96259

    17249.61

    17.92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后城市化率增长的原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绝大多数的村落聚族而居,村落中的乡族势力是乡村社会的领袖。乡族势力一般包括具有文化背景的士人、具有仕宦背景的退职官吏等。唐代前期乡村社会中具有文化和仕宦背景的群体以士族为主体;唐代后期,逐渐由以科举为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构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乡里组织与宗族组织两者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尽相同。在唐前期,乡里组织控制社会的力量更强大一些。唐代后期,乡里组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力有下降的趋势,以村落为背景的乡族势力则在加强,此时的村落领袖一般为乡村富户,实力更强。

    ——摘编自李浩《论唐代乡族势力与乡村社会控制》

    材料二   明代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皇帝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地方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乡村社会变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明代地方乡村基层治理的特点。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