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示意图,据此可知( )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北洋军阀矛盾加剧 C、国民革命具有合理性 D、南方的形势较为稳定 -
2、下表为《新青年》部分年份高频词统计表。影响这些年份高频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卷别
第一卷
第二卷
第八卷
第九卷
年份
1915—1916年
1916—1917年
1920—1921年
1921—1922年
高频词及出现次数(次)
国家(520)
青年(408)
社会(1691)
社会(2017)
社会(302)
社会(315)
现在(879)
现在(669)
政府(297)
世界(299)
俄国(600)
自由(640)
自由(274)
国家(287)
生活(548)
革命(624)
青年(221)
人类(277)
组织(509)
阶级(586)
A、民主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 B、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趋同 C、国内的主要矛盾出现变化 D、思想启蒙成为社会共识 -
3、下表反映了1831~1850年间我国白银外流的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
时间
白银外流数量(单位:两)
1831年
6843873
1838年
13877144
1842年
9798644
1850年
21955964
A、封建统治危机逐渐加深 B、西方工业品倾销势如破竹 C、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危害 D、经济发展模式完成了转型 -
4、道光朝(1821~1850)以前,清朝统治者在给予各地宗族一定扶植的同时,又加以适当限制。自道光朝开始,统治者越来越重视宗族势力,逐步把一部分基层行政权力交给宗族。这一调整的目的是( )A、化解地方统治危机 B、抵制西方文化渗透 C、分化州县行政权力 D、改革社会教化方式
-
5、论及“郑和下西洋”的起因,史学界众说纷纭。《明史·郑和传》同时提供了寻找建文帝和宣扬大明“威德”的说法,此外还有防范帖木儿帝国、获取海外朝贡、防止张士诚旧部联合反明,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等多种观点。这表明( )A、《明史·郑和传》是官修史书,更具有权威性 B、宣扬“威德”与教材表述一致,所以最为可信 C、“获取海外朝贡”最能反映郑和下西洋的真相 D、应继续拓展史料,立足特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
-
6、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不少人“汝辈本皆下户,因佃李庄之利,今皆建大第高廪,更为豪民”。这说明( )A、政府积极扶持佃农发展 B、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C、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 D、租佃关系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
7、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
8、“都”的本义是王或诸侯的统治中心,“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到了春秋末期,势力较大的卿大夫封邑也被称为“都”,如孔子相鲁时欲“隳(毁坏)三都”,“三都”即鲁国三位卿大夫的私邑。这一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壮大城市规模 B、贵族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C、王室衰微引发诸侯争雄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
9、罍是中原地区仅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铜礼器。春秋早期至战国中期,具有商周风格的仿制青铜罍较广泛地分布于中原之外的华夏边缘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认同的发展 B、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 C、等级制度的强化 D、“华夷之辨”被打破
-
10、下列各项器物中,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与权力象征的是( )
A、河姆渡骨耜 B、司母戊鼎 C、良渚玉琮 D、仰韶陶罐 -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材料二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
——摘自于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材料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下列影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辉煌历史。
影片

建党伟业

建军大业

建国大业

我和我的祖国
剧情介绍
该片演绎了1911年至1921年共10年间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大体上由民初动乱、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三部分剧情组成
该片讲述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
该片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该片演绎了“开国大典、香港回归、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等7组普通人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经历,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给中国政治上带来的“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具体表现。(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在思想方面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影响?(3)、请结合材料三影片所反映的历史现实,提炼影片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或价值追求)并加以说明。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大商人认为土地是不忧水火,不惧盗贼,百年常新的恒产,因此,他们将大量资本投资于土地。这些大商人为谋得厚利还不惜重金结交官府,取得经营特权。两淮的盐商,云南的铜商等从事的都是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只要取得了封建的经营特权,其他商人就无法插手。厚利也吸引着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高利贷的利率极高,河南地方放债,八折出借,滚算月利,不到一年,利过于本。清朝还可以出钱买官,称为“捐班”。大商人为了改换门庭提高身价,不惜重金买官。而且当官后也是有利可图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摘编自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大商人资本的投资流向,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投资流向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
13、观察下列两幅地图,其反映的历史主要特征( )
金、南宋并立形势图 清朝形势图
A、中国疆域基本定型 B、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D、封建社会走向顶峰 -
14、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时期,试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
15、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
16、简述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各级机构为自身管理需要和定期向上汇报而制作了大量的考绩管理文书,如功劳簿、文书收发记录等。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个人与政府之间政务往来又产生了檄书、牒书、府书等各类行移文书。魏晋以后,由于纸张的应用,公文印章方法由竹简上的封泥变为纸张上的朱色水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一文一事制,即在请示类文书中,一件文书只陈述一件事项,不同的事项不得混杂于一件文书中。一文一事制通行于唐代,到宋代成为成文制度。唐代发展出相对成熟的文书起草章程、文书审核机制、文书运行流程。在地方,各级机构都设立了不同称谓与职能的专职文书吏员。《唐六典》中有专门对文书的各项制度规定,如改动、漏发、错发、造假、盗用文书等行为,皆依据《唐六典》加以惩戒。文书行政中专门机构与系统制度的完备,也使得文书与档案间的分工逐渐明确,档案相关事务开始从行政文书中分离出来,这是唐宋文书行政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摘编自郭睿君等《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国文书行政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唐宋时期文书行政发展的意义。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逐渐完善。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并简述秦朝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意义; -
19、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西域设置了什么机构( )A、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B、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 C、安西都护府、北庭都元帅府 D、安北都护府、渤海都督府
-
20、唐代后期,占有田亩较多的富民上户成为税役和赋役征发的主体,农民不再隐瞒户口,家庭规模趋于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缘于( )A、均田制的实行 B、租庸调制的推行 C、两税法的实施 D、募兵政策的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