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宋代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专门雇工从事劳作的佣作坊。其中,按日计工资的称“日佣人”,按月计工资的称“月作火”,还有论件或包工的。这一现象表明宋代私营手工业(  )
    A、催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出现了自由劳动力阶层 C、摆脱了行会的管理束缚 D、促使租佃关系得到发展
  • 2、下表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宋代(  )

    材料

    出处

    湖州农户“以蚕桑为岁计”

    宋《嘉泰吴兴志》

    严州“谷食不足,仰给他州,唯蚕染是务”

    宋《严州图经》

    “蜀之茶国,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

    《宋史·食货志》

    A、经济型作物地位提升 B、种植特色作物成为农业主导 C、农业生产普遍商品化 D、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幸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催化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自治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 4、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的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 5、788年,朝鲜设立了“读书三品科”制度,即“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者,超擢用之”。该制度的设立(  )
    A、使儒学开始在朝鲜传播 B、反映出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C、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D、提升了朝鲜官僚的执政能力
  • 6、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一对鸽子的故事》讲述了公鸽和母鸽收集、储藏麦子的故事;古印度的《百喻经》里《公鸽和母鸽》的故事记载的是公鸽和母鸽收集、储藏果子。两个故事的其他情节如出一辙。由此可以推测出阿拉伯地区与古印度有(  )
    A、一定的文化关联 B、相似的经济生活 C、相同的宗教信仰 D、共同的血缘关系
  • 7、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编撰的《民法大全》反映出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罗马法,也对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做了相当详尽的规定。据此推断《民法大全》可用于研究(  )
    A、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B、统治阶层的贪婪 C、拜占庭社会的特征 D、工商业发展衰败
  • 8、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敕令,宣布没有教皇许可,国王不得向教士征税,教士也不得向国王交税,违者开除教籍。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接到这项敕令后立即采取对策,宣布未经国王允许,其臣民不得将金银、货币、武器、马匹输出国外。材料旨在说明中世纪西欧(  )
    A、人性发展受到教会的严重束缚 B、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 C、天主教会的经济实权逐步丧失 D、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
  • 9、史载,英国的贝克修道院庄园法庭在1246—1249年受理案件共122件,其中涉及领主利益和司法权力的有92件,涉及佃户之间的暴力和侵权事件的诉讼有30件。1259—1261年阿尔里瓦庄园法庭受理案件共169件,其中涉及领主权益的为104件。这说明庄园法庭(  )
    A、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B、使领主丧失司法独立权 C、是维护领主利益的工具 D、调解了各庄园间的关系
  • 10、1233年,国王亨利三世指责伯爵理查德·马歇尔侵犯了王室领地。但伯爵宣称自己不是侵犯者,因为国王首先侵犯了他的土地。伯爵认为,一般说来国王的权力被认为是执行正义,他自己也应服从法律,如果他没有做到,另一方可以废除约定。该现象表明(  )
    A、封君与封臣依靠规范化的仪式缔结关系 B、封君和封臣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相互的 C、理查德的言行因背叛封君为社会所不容 D、封土制和封君封臣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 11、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 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 12、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1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 14、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了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 15、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 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 16、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
    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
  • 17、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
    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 18、魏晋时期,地方豪强聚族而居。特别是永嘉之乱以来,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庄园,豪族大土地经营所构成的庄园规模很大,史料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姆千群,徒附万计”。魏晋庄园经济(  )
    A、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B、促使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妨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19、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 20、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