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继秦朝之后,西汉统一了长城以内的农业区。 匈奴单于统一了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包括汉长城以西和天山以北的游牧区,天山以南的农业区也受匈奴单于的控制。匈奴统治了许多其他民族,如东胡、乌桓、丁零、小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以及天山以南的各农业民族。西汉政府严禁“精金良铁”运出关塞,但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的匈奴西岔沟贵族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汉地的铁工具、 兵器、 铜镜、 马具、 服饰和货币。 其中汉式环首小铁刀和铁锥多达二百五十余件, 还有数量可观的铁镬、 铁斧、 铁锛和铁锄等金属工具。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朝以后,继承辽朝疆域,统辖东北地区。 辽朝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金朝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今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 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零星和点带状形式分布,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持续向东北继续扩展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包括犁铧、 铁锹、 铁铡刀等,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不仅数量、 地点与辽代相比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在金代时常可见。农业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 契丹、 奚等游牧民族也相继投入农耕生产的行列中。 由于垦殖区扩大和技术提升,金代粮食质量和产量比辽代提升许多,松花江流域成为金王朝立都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长城内外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及匈奴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社会发展的贡献。 
  • 2、美国学者托马斯·巴尼特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分为两类,即 “核心国家”和“断层国家”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规则” 。 “核心国家” 因拥有核武器, “相互确保摧毁” ,彼此不可能爆发战争。 相反,针对“断层国家”则可以无所不用。这体现了( )
    A、大国对中间地带国家争夺加剧 B、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是争夺核优势 C、核均势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D、军备竞赛导致亚非地区冲突加剧
  • 3、19世纪70年代,大学在德国被允许独立发展,并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如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社会上流行“背上行装,上阿廷根(德国著名大学)!”德国对大学的重视( )
    A、开启了科技转化为生产的进程 B、提升了德国民众的科学素养 C、使德国工业赢得欧洲主导地位 D、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
  • 4、1822年,即将就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坎宁发表讲话: “国与国之间围绕君主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原则展开争斗。我们无需参加任何一方的争斗,只做这场争斗的坚定而毫不动摇的旁观者,……所有的国家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这表明,英国( )
    A、不愿卷入欧洲内部的争端 B、从自身利益角度制定外交政策 C、坚决维护自身的政治制度 D、致力于打破欧洲大陆均势局面
  • 5、下表反映了18世纪英国出口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据此可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其它地区

    1700—1701

    85.3%

    10.3%

    4.4%

    1750—1751

    77.0%

    15.6%

    7.4%

    1772—1773

    49.2%

    37.3%

    13.5%

    1797—1798

    30.1%

    57.4%

    12.5%

    A、英国工业优势地位动摇 B、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扩展 C、英国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
  • 6、10世纪以来,由于农业技术的改进,西欧农村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有能力将剩余的农产品卖给商人,换得货币,在向封建主缴纳一笔赎金后,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庄园主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也很愿意把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这预示着( )
    A、西欧的农奴制度日趋衰亡 B、中世纪封建制度渐趋瓦解 C、农业革命带动城市化进程 D、西欧区域市场已逐步形成
  • 7、在波斯帝国曾经的都城帕萨尔加德的遗迹上伫立着一根石柱,石柱上的雕刻是波斯国王居鲁士(如图)。他穿着伊朗西部高原的埃兰人风格的外袍; 戴着奇特的埃及人风格的王冠;系着亚述人和腓尼基人风格的绳结;身后是波斯人风格的四个翅膀。这体现出波斯帝国( )
    A、促进了不同地域文明的融合 B、对外来文明持开放态度 C、建立了复杂的国家管理系统 D、扩大了希腊化的文明区
  • 8、从1995年到2004年,农业各税的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4.6%到3.3%之间。 以安徽省为例,3 万多名农税人员,每个人征收的税额仅 10余万元,扣除管理成本和工资, 实际税收所剩无几。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这一改革措施( )
    A、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B、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增强 C、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 D、推动农业对工业的反哺
  • 9、1938年3月20日,毛泽东在抗大讲话时指出: “三民主义的第一个口号是民族独立,第二个口号是民权自由,马克思主义与三民主义结合的地方就在这里。所以说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三民主义者”。这表明( )
    A、三民主义是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B、民族战争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完善 D、抗日战争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 10、1924年, 《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其中征答心目中的大人物一档,其结果:孙中山第一,陈独秀第二,国共两党旗鼓相当。这反映出(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改善 B、国共合作被民众所认可 C、农村土地革命深入人心 D、中国共产党影响力扩大
  • 11、清朝同治年间,湖南、湖北有近百部方志被编修,形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方志集中编撰高潮。在方志中添加了大量“忠义” “褒忠”等门类, 以及不少殉难的官绅士子、 团总乡勇及其事迹。 上述现象旨在( )
    A、提升基层民众的民族意识 B、构建清王朝的正统地位 C、增强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D、强化边疆社会的向心力
  • 12、道光、咸丰年间,清代学者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辽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风, “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边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如龚自珍撰《西域置行省议》 《蒙古图志》,魏源著《元史》。这一治史之风主要源于( )
    A、中国传统边疆意识的延续 B、西方考古思想传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华夏认同意识加强
  • 13、明初,朱元璋在湖广境内大量设置河泊所,对渔业生产征税。明朝中期以后,各地河泊所不断被裁撤,至清康熙年间,全国仅存二十一个河泊所,至晚清光绪年间已无一留存。河泊所的消亡折射出( )
    A、农耕经济的衰退 B、地方治理的缺失 C、频繁战乱的破坏 D、自然环境的改变
  • 14、下图是宋代岭南人口密度与主要越岭道路图。据此可知, 宋代岭南地区( )
    A、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族群认同意识强化 D、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
  • 15、唐高宗时,度支尚书卢永庆负责内外官考课。一位遭运官督运粮食遇风浪,亏失原额。起初,卢永庆判之为“监运失粮,考中下”; 又见该官神态自若,毫无怨言,卢即改判为“非力所及,考中中”; 后见该官“既无喜容,亦无愧词”,卢又改判为“宠辱不惊,考中上”。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注重考察官员的综合素质 B、强调德行与施政能力并重 C、存在评判考课随意的现象 D、考课官员注重官员的实绩
  • 16、西汉武帝(前 141年-前87年在位)时期,淮南王刘安招纳宾客,著《淮南子》并献给朝廷。该书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不治”为无为的最高原则,认为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导致“合己则是,不合己则非”,而“世间万物,岂能以一盖之? ”这一观念在当时( )
    A、适应了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B、推动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变革 C、反映了部分王国的政治立场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7、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表明,中国远古三大族团均有自己的图腾。东夷族团的图腾是鸟,华夏族团的图腾是龙,南苗族团的图腾是犬。每个大族团的下属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图腾,如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如图),巴族的图腾是虎等。这( )
    A、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融 B、标志着中国概念的确立 C、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 D、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征服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 年德国铁路营运里程仅为6公里,1865 年则达到了14690 公里。1846年,“德意志铁路管理联合会”建立,全德范围内的基本铁路网形成。在此期间,德国与比利时(1843 年)、法国(1852 年)等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也相继接通。各邦政府出于对本邦经济、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虑,在铁路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赛跑性竞争。铁路建设直接刺激了采矿、冶金、木材加工、铁加工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行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中期,德国已经成为机车制造业强国。1840年1870年间,货物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盘踞于德国市场的英国煤炭也被“排挤”出去了。人们通常将铁路建设与德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

    材料二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的意义。
  • 19、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 20、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    )

            图1  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变化                    图2  美国农业机械使用变化

    A、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严重缺乏劳动力 C、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D、技术领先于世界
上一页 693 694 695 696 69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