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 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 C、宋朝知州与元朝行中书省 D、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
  • 2、《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 3、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 4、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据此可知灵渠( )
    A、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便于中央加强对岭南统治 C、完全阻绝两广的割据独立 D、使岭南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部分)

    考古发现

    基本介绍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8月,中共成立了以上海为总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下半年至1922年年初,由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部分部的出色工作,各区工业和交通中心都建立起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上海机器工会、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工会、湖南劳工会、华南的广东全省土木建筑工会等。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工人群众的觉悟都有较大的提高,于是罢工斗争随之频频发生,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全国各工会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劳动大会于1922年5月1—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以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又发起了劳动立法运动,这使罢工高潮在全国普遍地展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有了大革命失败的切身痛感,在革命斗争方式上,中共的转变是很迅速的。面对国民党的野蛮屠杀政策,中共“以牙还牙”。“八七会议”要求全党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农村暴动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城市武装起义很难搞起来,唯一取得短暂胜利的城市起义(广州起义),在三天之后便被镇压下去了。农村暴动却在许多省都搞了起来,但起义的目标仍旧是进攻和夺取城市。从起义的直接目标来看,它们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或在农村暴动进攻城市失败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从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中得出的启示。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
  • 9、1997年1月24日至5月6日,福建莆田湄洲妈祖祖庙的妈祖金身应邀赴台巡游102天,游历19个市县,驻跸35个妈祖庙,接受台湾妈祖信众100万人次的朝拜,台胞称之为“千年走一回”的世纪之行。这说明( )
    A、两岸都遵循一个中国原则 B、台湾民众认同“一国两制” C、民间信仰交流密切两岸关系 D、两岸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 10、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1985-2007年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情况。这一趋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B、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中国外贸长期出超 D、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
  • 11、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出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规定。这些规定( )
    A、丰富了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 B、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C、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表明“依法治国”理念得到贯彻
  • 12、下表所示为1956-1958年中国拍摄的电影题材及主要作品。这主要得益于( )

    题材

    代表作

    革命战争

    《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

    《神秘的伴侣》《情长谊深》《女篮五号》

    少数民族

    《哈森与加米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

    历史人物传记

    《李时珍》《宋景诗》

    名著改编

    《家》《祝福》

    资本家生活

    《不夜城》

    讽刺喜剧

    《新局长到来之前》

    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文艺为人民服务口号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
  • 13、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B、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C、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D、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 14、齐锡生在谈1945年年底到1947年年初马歇尔到华调停国共之争时说,马歇尔“认为国共只是在争一些小事情。一旦美国人对中国领袖们晓以大义,后者必定会接受美国的真知灼见。岂知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按照他的开导行事,这使他大为失望,铩羽而归”。由此可见,齐锡生( )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的内政 B、指出了美国对华外交狂妄自大 C、赞赏中国领导人独立自主 D、揭露了美国“扶蒋反共”的本质
  • 15、蒋百里在抗战期间撰文称:“须知我们是农业国家,并非工业国家,后者全部国力集中几点,一个纽约可抵半个美国,一个大阪可抵半个日本。中国因为是农业国家,国力中心不在都会,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它们与中国的抵抗力量,完全没有影响。”这段论述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是农业国,经济落后 B、日本是工业国,日本必败 C、抗战是持久战,中国必胜 D、抗战是速胜战,无须悲观
  • 16、1927-1936年,国民党发行公债26亿元,由四大家族控制的银行按公债价值的5-6折承购,年利率6厘以上,通过公债投机买卖,银行攫取了巨额利润。这可用于说明( )
    A、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的意义 B、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条件 C、近代中国政治失序的根源 D、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的原因
  • 17、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即1918-1919年,发生过一场著名的关于新剧(话剧)与旧剧(戏曲)优劣的“戏剧改良”论战。在对旧剧的批判中,胡适等人大力宣传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以易卜生《玩偶之家》为代表的“社会问题剧”一度很受欢迎。这反映了( )
    A、个性解放成为知识分子一致追求 B、新剧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D、中国传统戏剧被西方戏剧所取代
  • 18、民国初年时,婚礼礼堂正中高悬两面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着“五族共和”的国旗,迎娶时,一般有用红缎双喜字绣片装饰着的花马车,也有车内扎了花红彩子和纸花的汽车,且车内遮上红绣片。婚礼之后,一般要摄影留念。这表明( )
    A、时代变迁冲击旧式婚俗 B、传统婚俗礼仪被民众抛弃 C、政府主导婚礼习俗变迁 D、西式婚礼受到民众的追捧
  • 19、下表所示是晚清财税税种占财政收入比重变化情况统计。表格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

     

    田赋

    盐课

    厘金

    关税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岁入/两

    比重/%

    1842年

    29585722

    76

    4981845

    13

    4130455

    11

    1885年

    32356768

    48

    7934228

    11

    12811708

    19

    14472766

    22

    1888年

    33243347

    42

    7507128

    10

    13600733

    18

    23167892

    30

    1894年

    32669086

    43

    6737469

    9

    13286816

    18

    22523605

    30

    1903年

    37187788

    38

    13050000

    13

    16252692

    17

    30530699

    32

    1911年

    48101346

    27

    46312355

    26

    43187097

    24

    43139287

    23

    (注:厘金是从清朝晚期开始至中华民国1930年代征收的一种地方商业税。)

    A、农业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B、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C、中国处在贸易顺差地位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下降
  • 20、张元济(曾任刑部主事兼总理衙门章京)在回忆受光绪帝召见时称:“询词约数十语,旧党之阻挠、股试帖之无用、部议之因循扞格、大臣之不明新学(讲求西学人太少,言之三次),上皆言之,可见其胸有成竹矣。”这透露出光绪帝( )
    A、推行变法的坚强决心 B、对变法全局了然于胸 C、重用维新人才的心理 D、感受到变法阻力强大
上一页 695 696 697 698 69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