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
    A、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B、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源于汉族对边疆的长期开发 D、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 2、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江南部分府县的市镇数(单位:个)。这可用于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

     

    明代

    清代

    镇数

    市数

    合计

    镇数

    市数

    合计

    苏州府

    45

    45

    90

    58

    59

    117

    松江府

    42

    20

    62

    97

    39

    136

    镇江府

    9

    6

    15

    13

    17

    30

    嘉兴府

    30

    13

    43

    29

    21

    50

    湖州府

    1

    4

    5

    29

    35

    64

    A、新的经济成分滋长 B、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商品经济持续繁荣 D、区域分工越来越细
  • 3、王夫之作为明朝“遗民”,一生特立独行。在其故居湘西草堂有这么一副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从中可以看出,王夫之( )
    A、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有更新传统文化的抱负 C、传递正确民族主义观念 D、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 4、在元代,牛转翻车、高筒转车已被广泛应用。高筒转车利用水力,一次即可把水提高十丈,若将两车相接,则可把水提高二十丈。这可用以佐证元代( )
    A、农业机械摆脱自然力限制 B、农业多种经营模式兴盛 C、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发展 D、南北农业技术交流频繁
  • 5、五京制度源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说”和“东、南、西、北、中”的“五方说”。辽朝创建了五京制度,五京分别为上京、中京、南京、东京、西京。其中上京和中京主要位于草原地区,上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中京为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这可用以说明( )
    A、儒家文化在草原地区普及 B、辽朝中央集权程度较弱 C、南北面官制影响都城建制 D、辽朝的汉化过程的推进
  • 6、北宋政府将白银变卖为现钱,然后用现钱来籴买军队粮草;南宋政府将白银作为支给军兵的券食等钱,但也是先将白银卖成现钱。这说明两宋时期,白银( )
    A、完成了货币化的进程 B、充当财政的支付媒介 C、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使用的范围不断缩小
  • 7、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从侧面反映出( )

    A、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 C、社会审美趋向个性化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 8、下表所示是《唐律疏议》中所涉及的文书档案法律条文(部分)。这凸显了唐朝( )

    法令

    出处

    诸盗官文书印者,徒二年;余印,杖一百

    《贼盗律》

    诸私发官文书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杂律》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藩国使者,加一等

    《职制律》

    A、注重保护国家机密 B、法律制度化规范化 C、减轻刑罚以人为本 D、文书处理规范高效
  • 9、东晋南朝时期,小麦被引种到扬州的一些郡县,枣、梨、杏、胡桃等北方果树品种也被大量引入南方。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结构变动 B、气候环境改变 C、北方人民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
  • 10、在汉代,大臣们会奉命去各地开展选拔人才工作,被举荐者会发表自己的政见,大胆说出帝王、官员为政的过失,或对国家发展大局提出对策。这些人经过举荐、考试等环节后,由选拔人才的职能部门先行讨论,再由帝王最终裁定。据此可知,汉代选官制度( )
    A、程序规范且客观公正 B、旨在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C、保障了社情民意通达 D、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 11、在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出现最多的字依次是吉、凶、祸、福、贫、富、利、害等,几乎找不到德、仁、义等字眼,这与同为卜问吉凶祸福的周人的《易》,动辄“天德”“修身”“大义”等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 )
    A、秦文化功利主义色彩 B、秦人的迷信思想衰退 C、焚书坑儒摧残秦文化 D、秦国移风易俗最彻底
  • 12、下图所示是商王的一则占卜记录。由此可推知,商代( )

    占卜:戊寅卜,内,呼(叫)雀(商王派驻今江西鄱阳湖地区的最高首领)买。结果:弗买。

    A、“工商食官”制度衰落 B、王室商贸活动延伸至长江流域 C、私人贸易活动遭禁止 D、江西是商王朝控制的内服区域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对自己的“近代”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落后”“屈辱”“挨打”等受损者心态占据了主线.但我们翻检近代,不乏有精彩、荣耀和辉煌。在21世纪多元文化环境中,应适时地反省中国人的“近代记忆”,“重写近代史”。如《近代记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求富与求强: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根据材料,阐释一则晚清时期中国的“近代记忆”,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不得照抄材料中的书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据有幽云地区后,逐步奉“中国”之号。辽人认为“辽之先,出自炎帝”。辽太祖兴建孔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政治地位,辽朝将州县制与部族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二元制。辽朝在保留契丹世选制的基础上,设立科举,提拔了一批肱骨汉臣。

    ——摘编自曹流《辽宋夏金为何共奉“中国”之号?》等

    材料二  顺治皇帝多次指出,“历代帝王,大率专治汉人”,“朕兼治满、汉,必使各得其所,家给人足”。康熙皇帝认为,“朕统一寰区,无分中外,凡尔人民,咸吾赤子”。雍正皇帝也强调,“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边疆民族问题》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辽朝奉“中国”之号的表现及其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统治者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从边疆治理的角度,列举清前中期践行这一主张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指出图1和图2的史料类型,并分别说明其对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料价值。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①_____的拓展

    第一节东南区

    一、农田水利

    二、农耕区的拓展

    第二节岭南区

    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二、农耕区空间扩展的表现

    第三节长江中游区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二、水利工程的兴建

    三、农耕区扩展的表现

    第四节拓展的原因分析

    ……

    根据材料,填写序号①的内容。参照前三节的格式,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第四节的目录。

  • 17、 表中体现出中国

    时间

    事件

    2013年

    中国军队首次派出安全部队赴马里参与维和

    2017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

    2019年

    由中国倡议并主办的首届“中东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

    A、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B、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 D、全面提升国防和军队水平
  • 18、 下表为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大节日发表的讲话文本中的高频词,其中①和②对应的历史时期分别是(   )

    “人民”“社会主义”“中国”“斗争”“革命”“建设”

    “人民”“中国”“发展”“改革”“现代化”

    A、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9、 1957年,武汉工业总产值达到12.69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94%;重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18.32%上升到37.36%。这一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 20、 1941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党中央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体现的革命精神是(   )
    A、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实事求是,勤于专研
上一页 696 697 698 699 7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