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面是读书活动中一段关于“罗马帝国”的笔记,笔记中所能反映的信息是(   )

        ●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帝国;1世纪,在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后来被定为国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纪初,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荣一时。

    A、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B、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C、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D、帝国源于爱琴海区域
  • 2、下表为《汉谟拉比法典》节选。据此可知,古巴比伦王国(   )

    条款

    内容

    第7条

    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买得或为之保管金或银,或奴隶,或牛,或羊……或无论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是为窃贼,应处死

    第21条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

    A、专制统治加强 B、私法有所发展 C、法律体系完备 D、社会矛盾激化
  • 3、古王国时代的埃及常常发动对周边国家的军事远征,并从那里带回来“各种各样上好的产品”。除军事活动外,埃及与周边国家和平的商贸活动也十分频繁。这是由于(   )
    A、埃及国内自然资源较匮乏 B、专制主义强化的发展需要 C、正常商贸无法满足统治者 D、埃及由王国迈向帝国阶段
  • 4、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B、阿拉伯帝国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C、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 D、阿拉伯人传播了辉煌灿烂的西方文化
  • 5、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解除关系封君也要正式地归还象征骑士领的木棍、羊茅植物等物品,并同时宣布“我自愿废除你对我的臣服,我使你我平等起来”。据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推动城市自治 B、凸显雇佣关系 C、强调地位平等 D、存在契约关系
  •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 7、如果为下列所述内容拟定一个研究主题,最贴切的是(    )

    古代埃及的扩展、古希腊的殖民

    波斯帝国的兴起、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冶铁技术的传播、字母文字的发展、丝绸之路

    A、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B、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 C、古代世界帝国的形成 D、古代文明的碰撞交流
  •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农业可以取得足够的粮食来发展经济和建设国家,贸易量也有了增长,金属铸币出现,铁制工具更广泛使用……随着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增大,于是向四处扩张。作者意在说明(   )
    A、古代文明扩张的原因具有多样性 B、人地矛盾突出迫使文明扩张 C、农耕文明具有扩张的潜能与需求 D、农耕文明的扩张具有必然性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在东盟会议上提出“重返亚太”这一概念。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 APEC峰会上高调提出“转向亚洲”。2012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声称美国将在2020年前实现 60%战舰部署到太平洋的目标。2009年以来,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经历了通过“代理人”竞争、直接对抗、拉拢盟友竞争三个阶段。在 2012年第一阶段的战略推行早期,美国主要利用日本、菲律宾等国充当“代理人”与中国竞争的手段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摘编自孙泽生、田倩《美国“重返亚太”十年:动因、困境与展望》

    材料二 美国长期实行“欧洲第一,亚洲第二”的全球战略,对亚洲太平洋地区采取比较轻视的态度。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才将战略重点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爆发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才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重返亚太”战略。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既要进行相互合作,扩大彼此的共同利益,又要遏制中国的发展,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关系发展。

    ——摘编自张载祥《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原因及表现》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亚季风带的充沛降水与华北、江淮与江南的辽阔冲积平原的优良宜农条件,使东亚大陆很早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规模巨大的人口——经济——文明复合体。中华文明的独创性与高度发展水平,使古代中国人有很强的自信心与包容性,不畏惧开放,乐于与其他民族交往,并学习其优秀成果。中华文明史上也没有跨洋越海侵夺他人国土财富、划分势力范围的弱肉强食传统。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各国人民不畏旅途艰险往来于东西之间,“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材料二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要在现有的国际规则下和平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空间的。从中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极其巨大的生产力。而过去那种靠投资、出口,不计资源、环境与劳动力消耗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国际条件看,既往一二百年中,世界形成了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对立的局面,西方国家从未真正关心过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福祉。这些国家若能选择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不但能改善其本国的经济,也创造了更大的社会需求,进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成长空间。

    ——摘编自梁昊光、张耀军《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丝绸之路”开通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汉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措施。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至图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有关红军长征的邮票。从材料中选取一张(或多张)邮票,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

  • 12、近些年来中、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在角逐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矛盾与利益摩擦。这刺激了各国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们竭力为本国利益去做出前沿高端的成果,在历史“合力”中谱写人工智能新时代。这说明(   )
    A、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决定国家的发展前途 B、国际关系恶化根源于人工智能竞赛 C、国家科技水平集中体现在人工智能领域 D、人工智能研究竟赛蕴含着家国情怀
  • 13、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入物流的概念后,冷链物流随之出现,在其后的20年间,日本冷库库容年均增长约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了便利店与餐饮等行业和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时期。材料说明,日本(   )
    A、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升 B、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C、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提高 D、冷链物流促进食品市场发展
  • 14、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济贫法(修正案)》的出台说明,当时英国(   )
    A、城市化已基本实现 B、工业革命造成贫富悬殊 C、社会教育亟待发展 D、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
  • 15、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的香料数量激增,消费也相应增加。北欧和东欧国家是香料贸易的大主顾。此外,俄国和荷兰消费的香料数量惊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欧国家垄断了海上香料贸易 B、欧洲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C、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段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B、只有依托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才能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 D、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 17、1941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认为《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税收免征点(起征点)太高,并强调免征点的规定一般应迁就生活水准较低的地方;同年3月,修正后的晋察冀边区统一累进税征税办法公布,同年7月起征,8月顺利完成征收。这表明晋察冀边区的税制调整(   )
    A、旨在强化中共的政治权威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有利于各阶层税负合理化 D、与减租减息运动背道而驰
  • 18、民国初年的数百个政党政团中,具有较完整纲领的只有几十个,而且纲领内容多数雷同。其聚散、分合、变迁神速,这种变迁大都以党魁的利益为出发点,其聚也疾,其散也速。据此可知,民国初年(   )
    A、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B、政党政治有待完善 C、政党已沦为专制工具 D、民主科学观念兴起
  • 19、1905 年,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宪政。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据此可知,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B、意在缓解统治危机 C、是立足于国情的改革 D、凸显了开放性色彩
  • 20、经历过鸦片战争的魏源,曾用“粤东之役”来称呼鸦片战争。王茂荫在奏稿中记载道:“往年辛丑(1841年)之役……不崇朝而尽溃。”“鸦片战争”在1840年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命名规则。1920年之后中国历史文献中才有鸦片战争的记载。对鸦片战争命名的变化反映出(    )
    A、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深远 B、国人对鸦片战争的认知逐新加深 C、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D、“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成效显著
上一页 698 699 700 701 70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