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政治特征是研究该阶段政治等现象的重要抓手。
阶段
政治特征
春秋战国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各国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奖励军功取代了世卿世禄,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秦汉
①
魏晋南北朝
②
隋唐
③
宋元
④
明清
⑤
——据朱绍候等总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从①~⑤中任选三处,参照春秋战国时期阶段政治特征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陈述。
-
2、如图所示为发生于1962年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它( )A、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局部战争 B、使世界人民处于核战争的严重威胁之下 C、是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重大表现 D、说明苏联已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
3、村社是俄国传统的社会基层组织,在该制度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劳动平均分配产品。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部分领导人认为村社是抑制资本主义因素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民从个体私利出发,担心市场发展遭受富农剥削,不愿独立生产经营。这可以用来解释苏联(俄)( )A、新经济政策最终被废止了的原因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传统思想 C、农业集体化快速推广的主要原因 D、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的必要性
-
4、1883至1889年间,德意志帝国相继出台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等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德皇威廉二世也热心于社会事业,曾表示要召集国际会议讨论社会问题。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A、维护了工人根本权益 B、理解并同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 C、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 D、注重利用福利来稳定社会秩序
-
5、某学者认为,以庄园为核心的拉丁美洲经济是和欧洲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依附性较强。早在16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资本主义就在贵金属生产中开始萌芽,只不过在发展了近三个世纪后,其发展水平仍处于低层次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 )A、长期遭受殖民主义的桎梏 B、独立运动具有较大局限性 C、没有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 D、受到了劳动力缺乏的限制
-
6、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掀起了一场社会变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日本废除了世袭姓氏贵族制度,确立“八省百官”制及“国郡”制,并赐给大夫以上官吏“食封”,赐给大夫以下官吏“俸禄”。由此可见,这场变革运动旨在( )A、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B、壮大武士阶层的力量 C、理顺统治阶层内部关系 D、适应中国移民的需要
-
7、古代雅典历史学家色诺芬曾说:一旦孩子懂得他人话语时,父母就会把他托付给一个导师,将他送到学校学习识字、音乐,并在训练馆训练;父母还给孩子穿鞋,使得孩子足部娇嫩;不断更换衣服,纵容身体的成长;他们还习惯让孩子尽可能多吃,这说明当时雅典( )A、城邦体制具有一定狭隘性 B、公民内部因教育产生分化 C、关注公民民主意识的培养 D、注重提升公民的综合素养
-
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启动了“普法”工程。作为影响力巨大的电视传媒,利用媒介优势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开办各种各样的法制节目,甚至有的电视台还开办了法制频道,这些节目和频道的满意度也非常高。这些做法( )A、增强了民众的法制认同感 B、拓宽了执法的途径 C、确保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D、丰富了法律的内涵
-
9、 1934年4月,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在汉口成立,以“供给资金,复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之改良进步”为宗旨。1935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其统一为中国农民银行。这( )A、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 C、客观上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 D、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认为:“世界上的军国主义、资本主义,都像唐山煤矿坑上的建筑物一样,他的外形尽管华美,他的基础,已经被下面的工人掘空了,一旦陷落,轰然一声,归于乌有”。李大钊意在强调( )A、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主流 B、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 C、工人是社会改造的基本力量 D、推翻军国主义已成为社会共识
-
11、 1898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仅为77人,且所学专业主要为理工科。到1905年骤然增至8000多人,且所学专业以政法、军事等科为主。这反映出( )A、清末新政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B、日本政府主动采取措施吸引中国的留学生 C、知识分子学习日本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
-
12、 19世纪中后期,轮运业规模较大,被清政府认为是“挽回权利”的主要产业,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生存压力大。而由私人创办的小型机器工业等,主要以国外市场或外国在华企业为依托,成长压力相对较小。该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救亡图存成为了时代潮流 B、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D、西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受阻
-
13、明清时期,江南“田常收米三石,麦一石二斗。以中岁计之,亩米二石,麦七斗,抵米五斗”。对这些增产的“春熟,无论二麦菜子,例不还租”。江西瑞金县,“瑞邑之田,价重租轻,大约佃户所获三倍于田主,又有晚造豆卖油菜及种薯芋姜菜之力,例不收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全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B、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壮大 C、租佃制有利于调节生产关系 D、商品经济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
14、如图是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所作《茗园赌(茶)市图》,该作品( )A、描绘了宋代市井生活赌博风行 B、体现了传统山水画的基本风格 C、反映了理学兴起促成饮茶之风 D、折射出农业经济作物有所发展
-
15、 唐宪宗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唐代这一措施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逐步完善 B、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C、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 D、两者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
16、如表呈现了近现代学者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同解读。这反映出( )
学者
解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梁启超、章太炎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代学者刘桂生
“罢黜百家”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独尊儒术”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A、集权政府加强思想控制始于西汉 B、对汉代儒学的解读趋于客观全面 C、汉武帝的文化政策违背历史潮流 D、汉代儒学对近现代学术影响深远 -
17、据《尚书大传》记载,西周时期,圭玉充当了对诸侯德行考核的结果,如果诸侯没有过失(主要指对周王朝服从与否),天子就会把圭玉归还于他,如果有过失,改过后才会归还,如果三年内不能得到圭玉,就会减免爵位,六年内不能得到就减免田地。西周这些做法(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分封秩序 D、促进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年城镇化率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我国的城镇化遵循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历了1978~1991年的缓慢推进、1992~2001年的由慢到快过渡、2002~2011年的快速推进、2012年至今的快速推进但速度放缓等阶段。同时各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城镇化推进模式。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长到8.13亿人,约占同期世界新增城镇人口的26%,对世界城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伴随城镇化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了从低水平到全覆盖、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的转型,全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红键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历程、启示与展望》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1960~1965年城镇化率出现明显波动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894-1895年创立兴中会,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都一直是抱持反满的民族主义;同盟会成立后,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表明此时孙中山已确立以民族建国为目标的近代民族主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孙中山反帝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逐渐成熟起来,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是以建立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为基本目标的。
——耿云志《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仅推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正是由于孙中山在晚年的进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斗争的目标,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迎来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为斗争目标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此外,印尼民族运动领导人苏加诺从1918年起接受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苏加诺在一次演讲中称自己“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认清了世界人道主义是要我们消除民族主义的本质。”
——史革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探索》
(1)、 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时期
地方行政区的演变
秦朝
秦统一后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49郡。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原来的“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彤成为州、郡、具三级制。
隋朝
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作为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演变成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
宋朝
在州、县之上设路,路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置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制度。
明清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