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曾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右图这首诗词直接相关的是(    )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A、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B、全国工人运动高涨 C、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2、1920年2月,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秘密回到浙江义乌自己家中。他在潜心翻译时,把粽子蘸着墨汁吃掉却浑然不觉,还说:“够甜,够甜的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彰显了当时中国的共产主义者(    )
    A、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 B、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积极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3、1919年6月,在某次爱国革命运动中,天津总商会发出布告称: “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唯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这场爱国革命运动(    )
    A、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 4、她自号“鉴湖女侠”,领导革命党人发动浙皖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孙中山为其题写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她是(    )
    A、秋瑾 B、徐锡麟 C、邹容 D、赵一曼
  • 5、英国大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推动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后来,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清朝前中期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该时期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①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②册封达赖与班禅    ③设立伊犁将军④专设理藩院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 7、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某朝行政中枢运转机制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但忘记标注一处“机构”的名称。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图中划线的“机构”应为(    )

    A、中朝 B、中书省 C、内阁 D、军机处
  • 8、古代中国某位改革家提出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推行“青苗法”和“均输法”等举措,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位改革家是(    )
    A、商鞅 B、北魏孝文帝 C、范仲淹 D、王安石
  • 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反映了他(    )
    A、主张重农抑商 B、认为工商皆本 C、提出赈济灾民 D、强调节俭尚贤
  • 10、战国时期某学者提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在治国理念上则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 11、考古人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牛河梁遗址中,发掘出土了玉璧、勾云形玉佩等制作精美的陪葬品。这一遗址所属的文化范畴是(    )
    A、龙山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大汶口文化
  • 12、 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 13、 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而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
    A、按照土地财产多寡征税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C、致力于救灾效果的优化 D、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14、 秦灭义渠国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北地、上郡三郡;攻取东越后在东南之地置会稽、闽中两郡;汉王朝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合称“河西四郡”。秦汉时期的这些举措( )
    A、推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B、使民族交往交流更加深入 C、增强了地方治理自主性 D、保证了边疆地区政局稳定
  • 15、 如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原因 B、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罗马法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 16、 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后,美国驻华公使康格致函国务卿指出: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据此可知( )
    A、部分西方人赞同中国变法 B、列强伺机干预中国的内政 C、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D、清政府坚守“天朝”心理
  • 17、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出( )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命令》规定:“生产粮食的农民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量将余粮售给国家,农民在缴纳公粮和计划收购以外的余粮,可以自由存储和自由使用”“在城市对机关、团体、学校、企业等的人员,可通过其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薄购买。”这个命令第一次把粮食供应与户口联系在一起。1955年8月,国务院在总结两年来统购统销的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口粮、工商行业用粮和牲畜饲料用粮,均按核定的供应数量发给供应凭证。供应凭证分为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地方料票七种”。

    ——摘编自赵文远《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国家对粮食采取计划收购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登陆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发现西方和反思传统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交汇、融合的历史过程。甲午之后,追求现代性的中国启蒙知识分子,通过认识“西方”现代文明与帝国强权于一身的两面性,理解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并籍由其西方想象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化之“文明”与“富强”两大目标。在百年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国人对西方集强盗与导师于一身的形象的认知往往囿于片面的单向思维,或尊崇西方为现代文明之典范,或仇恨西方帝国强权之罪恶,亲西方和反西方的意识并存。

    ——摘编自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表征着中国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悲情式现代化诉求。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西方想象,关乎中国现代化之价值取向。严复对西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文明秩序的认识,梁启超对文明进程中自由与强权之辩证法的思考,陈独秀对西方列强之人性兽性并进的“世界文明之猛兽”的揭示等,无不辩证地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特点。对中国启蒙知识分子来说,亡国灭种的民族悲情、天下主义的文化传统、留学外域的跨文化背景等,构成了影响其西方想象的复杂因素。

    ——摘编自高力克《双面西方:文明与强权——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西方想象》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西方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人的西方观。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才辈出。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实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下表为其简介。

    人物

    作品

    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的作品《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拉斐尔

    (1483—1520)

    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草地上的圣母》借助宗教主题表现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女性形象,以颂扬人性中的至善、至美。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

    意大利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据齐世宋王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上一页 690 691 692 693 69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