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的财政思想中,一直强调“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杨炎在两税法中创造性的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将以往分别征收的租庸调、地税、户税以及其他杂税等各种税收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这便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复杂的税种所带来的征收繁琐的问题。同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并且“定税之数皆计缗钱”,虽然当时的“田亩之税”仍以实物的形式来征收,但两税中的重要部分户税,则都是以货币来征收的。两税法使资产多者税负重,资产少者税负轻,充分体现了财政税收公平负担的原则。

    ——徐柏泉《两税法财政思想及其产生的争论》

    材料二  “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可见,陆贽看到了“量出为入”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民赋税负担的日益加重。这一思想是对传统儒家财政思想中的轻敛薄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陆贽作为反对两税法代表人物坚决反对货币赋税,认为应当恢复租庸调制,实行实物赋税。他看到了当时钱重物轻现象造成的危害,他说:“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商品经济思想和自然经济思想的对立,两税法中的征税“以资产为宗”和货币赋税思想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陈明光《唐宋人论杨炎倡行两税法述评》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蕴含的财政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陆贽对唐朝两税法改革的认识。
  • 2、如表中的“高频词汇”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品格特征是(   )

    时间

    会议

    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1992

    十四大

    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竞、市场经济

    1997

    十五大

    发展、建设、理论、邓小平

    2007

    十七大

    科学、中国特色、发展

    2017

    十九大

    新时代、全面小康、主要矛盾

    A、与时俱进 B、艰苦奋斗 C、奋发图强 D、开放包容
  • 3、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央政府投入巨额资金,先后建成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等10条铁路干线。这些成就(   )
    A、使得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改善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D、构建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 4、在某国际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反对法国殖民主义行为,希望会议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考虑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范文同的主张,实现越南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民主自由。这次会议(   )
    A、践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形成了与亚非国家建交热潮 C、展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 5、1950年的淮河水灾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主持制定了《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到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此后,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这一举措(   )
    A、建立了完整的救灾减灾体系 B、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增进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D、为我国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 6、如图为1938年漫画家张乐平发表的抗战漫画《唯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该漫画(   )

    A、反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 C、表明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 7、“努力春耕切莫停,生产增加公粮足,战争胜利归我们……大家努力开荒田,多种杂粮和蔬菜,农民生活好改善”。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民众在《春耕歌》、《春耕运动歌》等红色歌谣的宣传鼓动下,齐心协力开展春耕运动。这一时期红色歌谣的传唱(   )
    A、动员广大民众武装反抗国民党 B、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C、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保证了反围剿斗争胜利
  • 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表明(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君主立宪政体正式确立 C、封建专制制度的破产 D、中华民族意识得以继承
  • 9、“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这说明东南互保(   )
    A、导致了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C、保障了东南地区的社会安定 D、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开始上升
  • 10、1850年,两名英国传教士在福州神光寺租住了两间房屋,时任福建巡抚徐继畲根据和约相关条款,采取外交手段,施加压力,迫使两名传教士主动撤出神光寺,避免了外交冲突,但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说明(   )
    A、开眼看世界已成为主流 B、洋务派遵循国际外交规则 C、清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D、徐继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 11、五代时期的冯道,身居高位,历仕四朝十君。明后期的李贽倍加称赞,称其为“吏隐”,能将百姓之存亡置于君主和自身的荣辱之上,在保身的同时又使百姓免遭涂炭之苦。但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认为李贽奖掖冯道是故为“奇诡”之言,危害世风,无异于洪水猛兽。他们在冯道评价上的对立主要是由于(   )
    A、时代环境的变化 B、学术水平的不同 C、阶级立场的对立 D、占有史料的差异
  • 12、“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材料中订约的双方是(   )
    A、唐与吐蕃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宋与西夏
  • 13、唐太宗时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门下省侍中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后受到太宗的嘉奖。武则天时宰相刘讳之受诬告后拒不承认不经中书门下的敕书,结果被赐死。这说明唐代三省制的运行效果取决于(   )
    A、君主的个人素养 B、当时的社会环境 C、臣下的行政能力 D、制度的成熟程度
  • 14、据《宋书》记载:“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这表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南迁 B、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C、自然条件优越 D、门阀士族执掌朝政
  • 15、如表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部分目录。由此,可以看出其编纂体例是(   )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共12本纪

    三代世表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六国年表第三

    共10表

    礼书第一

    乐书第二

    律书第三

    共8书

    吴太伯世家第一

    齐太公世家第二

    鲁周公世家第三

    共30世家

    伯夷列传第一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共70列传

    A、纪传体通史 B、纪事本末体 C、编年体通史 D、国别体通史
  • 16、孔子企望周之复兴,提出“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由此可见,二者的共同主张是(   )
    A、复兴周王朝 B、恢复礼乐制度 C、建立新王朝 D、崇尚隆礼重法
  • 17、2023年10月17日,中国邮政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兼收并蓄 B、一脉相承 C、独立发展 D、多元一体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一般是国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 诚如章开沅、 罗福惠等专家指出的: “挑战来自外部,如何回应挑战则多取决于内部。而各种回应方式的效果如何,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 消极的回应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因素,积极的回应却能较多地抵制或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 ”他们认为, 讨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状况,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着手。 他们不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或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观点, 而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在于内部”。

    ——摘自吴松弟等《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当代学者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有不同的阐释。概括当代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因的观点并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左右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

    ——摘自纳什《美国人民》

    材料二

    在发生猎奴战争的许多地方,部落人口损失殆尽。其他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导致田园荒芜、正常贸易中断、传统手工业荡然无存。非洲输出的是奴隶,输入的是枪支、酒等奢侈消费品,这些商品造成沿海城镇和内陆农村的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以黑猎黑促使非洲各部落间进行无休止战争,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过程中断, 一些已经建立的古王国轰然倒塌。奴隶贸易给非洲人造成了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助长了欧洲人引以为自豪的种族优越感。这种精神奴役就像紧箍咒一样严重束缚了非洲人的文明创造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伊斯兰教在非洲扩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述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给非洲文明进程带来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西一带的红军的苏维埃区,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美术兴起了。这些美术紧跟着苏维埃区革命形势而发展。为了教育士兵、 向群众宣传、 配合政策讲解等革命的需要, 苏区的画报、 传单画、 标语画及壁画等,几乎同时产生。 当时的物质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所谓“画报” ,不是油印,便是石印,作画所需和颜料,也来之不易。 画家,有的是在知识分子中选拔, 有的是在工农士兵中培养。 当时的组织, 出于对革命的需要,对于美术工作是很重视的。 1929年古田会议, 就曾提出: “根据教育士兵的需要,发动群众斗争的需要和争取敌方群众的需要调动文艺的力量, 要艺术地编制士兵的教育课本,要把革命故事、 歌谣、 图、 报当作教材把红军中的艺术股充实起来,出版石、 油印画报。 ” 自此以后,红军的美术活动迅速地开展起来,居然在“中央苏区到处可以看到壁画”。

    ——摘编自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材料二

    延安革命美术,多数是群众性的, 宣传抗战, 宣传革命。譬如延安的城墙上画有巨幅的宣传画,街头巷尾贴满了标语或标语画, 同时还举行美术作品展览。1941年的美展,展出了木刻、漫画、招贴画以及雕塑和摄影。诗人艾青在《解放日报》发表了《第一日》的评论,称赞了这些革命美术。1942年的1月、2月, 延安先后举行了 “反侵略画展” , 华君武、 蔡若虹等都有较多的作品参加展出。 2月,华君武、 张谔、 蔡若虹举行三人的讽刺画展, 轰动了延安。 这些画家,后来又画了许多反法西斯的作品。 许多木刻家,不辞劳苦,竟深入敌人后方举办木刻展览会。 有的作品,则配合生产自救进行宣传,并运用传统的年画形式进行创作,由于内容与形式都为群众喜闻乐见,博得广大群众的好评。

    ——摘编自华夏等《中国美术通史》

    (1)、 根据材料一,简述革命根据地美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表现。 
    (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的美术发展的共同特点。 
上一页 692 693 694 695 69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