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和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影响了中华文化。汉唐时期对域外文化的吸收消化,促进了盛世的出现;唐宋时期中华文化的远播,又影响着东南亚诸国的发展进程。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历史作用。反过来,历史上有许多一度相当发达的文明,由于与其他地区的隔绝,最终衰落甚至灭亡。
——摘编自吴平《中国概况》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通过自身努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握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脉搏,找准地区国家的利益契合点,适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与东盟“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要倡议。
——摘编自杜月明《中国道路开启全球治理新模式》
材料三 面对今日世界共同的难题,中华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实现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建立健康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仁者爱人”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基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确保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和平稳定又丰富多彩的根本保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至宋中外(域外)文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变化及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
2、重视官员考核是澄清吏治的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根据“善”和“最”的综合考察把官员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九级。所谓“善”主要是指人的品德,如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等。所谓“最”主要是对官员的任职才能和工作成绩的要求。
唐代外考的考核流程是由官员上级初步考核,包括述职、定等、校定、上报,由中央机关吏部考功司复审,考功司作为考核的法定机构,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考核队伍。复审时,由校考使、监考使负责审核监督,之后,公布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提请复审。所有参加考核的官员,考核成绩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成绩为中中的,俸禄不加不减;考在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解除官职,停发当年俸禄,追还任命书
——摘编自田群艳《唐代官吏考课制度述评与借鉴意义》
材料二 张居正恢复和健全了以六科控制部、院,以部、院控制地方巡抚的旧制,再创制了内阁控制六科的做法。他设置了三本账簿,要求各科的账簿,上半年、下半年各清理一次,查核簿内的事情有无拖延。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做到了“月有考,岁有稽”。除了定期考核外,有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特别考察即闰察。他还依省区分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可以随时对不称职的官吏提出弹劾,对于有政绩的官员,可以为其奏功。
——摘编自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绩总成绩按100分计算,其中工作实绩占50%、操行占20%、学识和才能各占15%,同时规定如果工作实绩单项考核不满30分,也视为不及格。按照文官考绩的多少进行定等。其中,将年考分为六等以上者为一等,70—79分为二等,60—69分为三等,50—59分为四等,40—49分为五等以下者为六等。年考以60分为合格。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居正考成法中加强官吏考核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考成法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核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影响上述特点形成的历史因素。 -
3、18世纪末,法国在华传教士马若索回国时为法国皇家文库收集了几千卷中国图书:传教士杜赫德包罗万象的巨著《中华帝国志》很受启蒙学者的欢迎。这说明当时中华文化西传的重要原因是法国( )A、宗教改革的需要 B、大革命的推动 C、民族国家的形成 D、理性主义成长
-
4、如表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意大利威尼斯市当局采取的应对举措。据此可知,当时威尼斯( )
(一)
出台了“巡逻收尸”制度,每天派出船只,在城内的水道里巡逻;为杜绝尸体传染,选择远离城市的偏僻荒岛,挖个大坑,把尸体埋入
(二)
专门在老拉撒路岛上新建了医院,把威尼斯居民中有疑似症状的人都送到那里,集中隔离
(三)
医生和黑死病患者接触时,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发明“鸟嘴式”防疫面具,“鸟嘴”部分塞入防病的草药
A、政府抗疫决心有待提高 B、有效遏制了黑死病造成的危害 C、疫病的防治手段多元化 D、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 -
5、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提出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2007年10月,“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中共十七大报告。这表明21世纪初的中国(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在外交领域推行多边外交 C、以和平方式应对世界各种挑战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
6、如表格为1994年我国三种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的企业数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独资企业
合股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数(万户)
增加(%)
企业数(万户)
增加(%)
企业数(万户)
增加(%)
商业
5.33
99.6
1.8
63.8
7.3
101.9
饮食业
0.74
102.0
0.12
65.3
0.09
125.3
服务业
0.76
73.2
0.27
69.5
1.1
75.6
修理业
0.36
80.1
0.12
49.4
0.05
120.8
A、私营企业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B、改革深化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C、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形成 D、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新兴模式 -
7、阅读清朝康熙至咸丰时期的人口与土地数据。促进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美洲作物的引入 B、疆域的扩大 C、耕作方式的变革 D、外人的来华
-
8、汉朝把调节粮价,解决粮食问题上升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高度。为此,汉政府( )A、实行里甲制 B、创设义田 C、设立养济院 D、建立常平仓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其强调在殖民统治结束之“后”,殖民地人民包括知识精英在内仍使用宗主国或西方话语体系观察、分析本民族文化,从而在精神深处被殖民化了。同时,西方国家尽管在政治和经济上失去了合法统治地位,但却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手段或文化霸权对原殖民地进行文化渗透,使原殖民地人自觉或不自觉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从而矮化其民族文化,使其自居于落后、野蛮等边缘地位。由此,后殖民主义希望唤起人们的文化主体意识,并肯定国家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据俞可平等《关于后殖民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构思一幅以“后殖民主义”为主题的漫画。(要求:无需作画,用文字描述,从不同角度写出三个设计元素,并解释元素与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的关系。)
-
1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是参与处理危机的重要人物。
材料一 美苏关于古巴的协议绝对不包括撤出在土耳其或意大利的导弹,苏联方面确实曾提出过这一要求,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
——1963年1-2月间,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
材料二 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事实上……(赫鲁晓夫)得到了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
——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1995年出版)
(1)、比较两则材料,指出双方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原因的解释的异同。(2)、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有何史料价值?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
11、如图漫画为两伊战争(1980—1988年)期间出现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描绘的场景是“伊朗猫”在“苏联熊”“美国鹰”和“英国狮”的阴影下,感受到“战略孤独”。该漫画反映了当时( )A、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B、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扩大 C、美苏之间关系走向缓和 D、英国国际地位超越欧盟
-
12、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更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A、反映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 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发生变化 D、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
13、从17至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的新改进”。这说明英国( )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 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
14、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的发财愿望和国家的致富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该观点强调地理大发现( )A、促成了商业革命的兴起 B、是王权集中和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自由竞争的发展 D、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事件
-
15、1951—1953年三个春节期间,北京市密集开展了军民联欢、实物慰问、寄送慰问信、慰劳伤病员等一系列拥军优属工作。这( )A、解决了军烈属人员的生活困难 B、有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启动了新中国社保体系的建设 D、创新了拥军优属工作的形式
-
16、1920年前后,某青年知识分子在《少年中国》《解放与改造》等报刊上发表了《怎样创造少年中国》《论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等文章近30篇。他指出:“人类是共存的,社会是联带的,我们要求个人幸福必不可不求全人类幸福”。由此可推之,该青年主张( )A、立宪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马克思主义
-
17、有学者评价某一制度:“是全面实现人丁徭役税从土地税里征收的制度,使得人口税与财产税合4……实质上是政府从分征人口税、财产税转变为征收单一的财产税。”“做到赋役合一”。这一制度是( )A、租庸调制 B、里甲制度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
18、宋代在司法上实行鞫谳分司制度。鞫司负责审讯查清事实,但无权检法量刑;献司则负责依据审定的案情,检索有关法律进行定罪量刑,但却无权过问审讯。鞫谳两司独立行使职权,不得互通信息或协商办案。这一制度(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 C、旨在精简机构缓解财政困难 D、根除了审讯与判决不分之弊
-
19、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 B、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堰桥“一包三改”
1983年2月4日,江苏无锡堰桥乡党委宣布在全乡企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通过以下文件《堰桥乡工业经济承包责任制条例》
《堰桥乡关于实行干部选聘制的规定》
《堰桥公社经联委关于乡镇企业实行职工合同制的规定》
《堰桥工业公司关于乡办企业定员干部计酬方法的规定》
《堰桥乡关于村社定员干部计酬办法的规定》
《堰桥公社经联委关于实行招工考试制的规定》
《堰桥公社经联委关于实行职工文化技术培训制的规定》等文件
《人民日报》在1984年4月13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堰桥乡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成效》的报道。8月10日《人民日报》再次刊登文章,以《一包三改好》为题,详细介绍堰桥乡“一包三改”经验推广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和基本经验。
——郁谦《苏南经济改革与发展》
结合材料,以“把‘包’字引向乡镇企业”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