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宗教改革时期,新教认为只有文字才能让信徒得到救赎,而视觉图像会导致偶像崇拜,会影响信徒与上帝的直接交流,一些新教地区的艺术家被迫转向世俗艺术创作。而天主教会则大力支持宗教艺术创作,通过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建筑来吸引那些在信仰上犹豫不决的人。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民族国家形成 B、革新了绘画表现手法 C、促进了艺术多元发展 D、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
2、拜占庭帝国规定,只要承认并且效忠于帝国君主、信奉东正教、生活在帝国领土上向君主纳税以表示对君主归属的人,都是拜占庭公民。凡拜占庭帝国公民都有资格进入上流社会、出入宫廷。这一规定( )A、拓展了疆域范围 B、促进了文化交融 C、实现了社会平等 D、改变了经济结构
-
3、下列关于日本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神道是日本本土宗教
②武士道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
③在汉字影响下,日本创制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④中国儒学、佛教等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A、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B、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D、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
6、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A、男女权利逐渐平等 B、罗马法注重形式,缺乏变通 C、法官们依据实际,灵活运用法律 D、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利益
-
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由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解放初到1958年,人口流动规模是比较大的,除了少数迁到境外,大量的人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该时期人口流动尽管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因素,但总的来讲是正常的流动。1958年中央决定,农村跟城市之间不能再随便迁移。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改革开放后,各地开始吸引流动人口。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和影响。 -
9、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表明A、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发展 B、经济实力推动城市转型 C、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职能 D、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城市
-
11、如果为下列图片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一五”计划的辉煌成就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成就 -
1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 )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杜绝了隋唐时的土地兼并之风 D、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
13、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如图中现象出现的根源应是( )
A、专制集权的强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政治中心的转移 D、印刷术的推广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 陆路与海路的“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太宗曾派人分4批出使海外。南宋高宗在上谕中说,市舶收入有利于解决国家费用,应招引外商来华,发展贸易。南宋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还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都按此执行,商人也如此奖励。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准带米一升,备余米一升,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
——摘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1845 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 ;50年代初期,停泊在香港的各国商船,有一半以上为英国所有;60年代初期进入上海的3400艘商船中,属于英国的有1790艘。一直到60年代末,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分别维持在92%和76%的水平。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活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中叶在对华贸易中居于绝对优势的主要原因。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犹论宗姓制度,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变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摘编自《文史纵横》
材料二 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原因,并说明秦朝地方制度转型的本质特征。(2)、根据材料二,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
16、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设立的部分机构或官职。据此可知( )
时间
机构或官职
职能
1844年
五口通商大臣
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处置中外新关系。
1861年
总理衙门
掌管与各国订约,负责清政府遵守条约应办之事,负责通商、关税、外人在华传教、海防水师、购置军火等事宜。
1898年
矿务铁路总局
负责矿山开发和铁路建设。
1903年
商部
掌商务及铁路矿务等事。
1910年
海军部
管理海军军政之总机构。
A、中体西用思想被广泛应用 B、清政府受到时代变局影响 C、近代阶级结构出现新变化 D、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扭转 -
17、1898年,面对英国、日本方面对维新运动的批评,出于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的需要,梁启超以“局内人”身份,撰写《戊戌政变记》,对变法做了最初的总结。据此可知,《戊戌政变记》( )A、客观的记叙了维新变法 B、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C、是研究英日对华政策的一手史料 D、激发了海外华侨对清政府的同情
-
18、1894年10月,日本国内出版《国姓爷讨清记》。该书主要包括“国姓爷(郑成功)生于长崎”“芝龙(郑成功之父)变志降清”“国姓爷伐清”等。作者依田学海更在该书的扉页上写道:“读吧!读吧!诸君!……占领台湾以慰国姓爷的亡魂。”由此可知,日本( )A、选择性学习借鉴中华文化 B、欲将其侵华行径合理化 C、与郑成功的政治立场一致 D、和中国反动势力相勾结
-
19、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两个纲领的相同目的是( )A、健全政府制度体系 B、推翻封建土地制度 C、巩固太平天国政权 D、建立现代社会秩序
-
20、1839年7月,英国商船上的水手在香港与中国民众发生冲突,造成中国居民林维喜死亡,林则徐强硬要求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犯。但义律却在英国战船上设立法庭来审判此案,最后陪审团以证据不足将该水手无罪释放。“林维喜案”说明当时( )A、清政府官员丧权辱国 B、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 C、中国司法主权遭侵犯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