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762年,有法国学者提出,奢侈是指人们凭借财富和精巧的工艺为自己获得一种舒适愉悦的生活。致富的渴望应该被纳入每一个不建立在平等和共同财产上的政府的管辖范围。当时的法国对于“奢侈”的道德的评价色彩弱化。这说明当时法国( )A、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B、工业革命深入开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封建专制受到抨击
-
2、13世纪欧洲庄园的经营花费很少,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庄园内部的人力和物力。芦苇可以盖房,桦树可以充作各种用途的木料,鱔鱼可以抵偿帮工的工资,庄园的内部维修也主要使用佃户劳力。这表明当时的庄园经济( )A、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投资 C、保持着自然经济的属性 D、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
3、20世纪30年代,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明城市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高91.4厘米的雪花石膏大瓶。它制作于公元前3500—前3000年,上面的浮雕展现出一群男子在王的带领下向伊南娜女神献祭农牧产品的场景。这表明,乌鲁克文明( )A、世俗王权借助宗教权力进行统治 B、农业生产在政权建设中占据主导 C、原始民主制的遗存影响国家运转 D、文明发展成果主要集中于城市中
-
4、2016年3月,习近平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中央会议,听取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设立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有关情况汇报。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县及周边部分区域。这反映出中共中央致力于( )A、为区域发展开拓新空间 B、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 C、推进渤海湾经济的发展 D、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
5、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出访的文艺队伍中,戏曲演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58年,中国戏曲歌舞团参加了第三届巴黎国际戏剧节。剧院里坐满了法国政界、文艺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多国驻法使节。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 )A、宣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B、有利于外交局面的开拓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破冰 D、配合全方位外交的开展
-
6、据1913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记载,无锡农业总户数142134户,其中养蚕户142005户,占99%。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家家栽桑,户户养蚕。整个近代,无锡的蚕桑业为“江苏全省之冠”,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表明近代无锡( )A、家庭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C、乡村经济呈现转型特征 D、纺织业成为政府支柱产业
-
7、1872年,上海《申报》创刊,以广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不再依赖官府或教会的支持。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成为全国性的大报,读者也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这一现象( )A、说明上海主导了全国舆论走向 B、助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蜕变 C、表明舆论监督实现独立和自主 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型
-
8、有学者认为太平军的地方行政主要充当了估税和征税单位的角色,而农村的社会结构,特别是重要氏族的势力和资源,尚未被以城市为基地的太平军所渗透和控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基层政权( )A、主要职能是征收赋税 B、主要依靠氏族势力实施统治 C、具有显著的城市属性 D、缺乏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
9、嘉靖帝因孝宗张皇后曾抑其母蒋氏,而迁怒于张皇后的兄弟张延龄,四谕内阁及首辅张璁,命其票拟处张延龄死刑。张璁先后十三次上疏表示异议,张延龄终至减刑。崇祯帝欲定从逆案,广为罗织,命内阁列名,首辅韩爌再三拒之:“臣等职在调旨,三尺法非所习。”这反映出明朝( )A、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C、内阁获得决策大权 D、皇帝权力受到一定制约
-
10、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庙。元武宗在位期间,还曾令中书右丞博罗特穆尔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这些做法(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局面 B、旨在积极推广中原先进文明 C、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交融 D、促使汉蒙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
11、下表是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等级和分布,这反映了宋朝( )
城市等级
商税院务场数
商税岁额(万贯)
百分比(%)
全国府州军监
2060
768.6
100
全国五等大城市
一等(10万—40万贯以上)
1
40.2
5.2
二等(5万—10万贯)
7
42.0
5.5
三等(3万—5万贯)
20
72.8
9.5
以上合计
28
155.0
20.2
四等(2万—3万贯)
26
63.9
8.3
五等(1万—2万贯)
73
104.9
13.6
以上合计
99
168.9
21.9
总计
127
323.9
42.1
A、抑商政策的弱化 B、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C、城市商业的发展 D、城市管理水平提高 -
12、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四月,颁布《令僧道并行制》:“朕闻释及玄宗,理均迹异;拯人救俗,教别功齐;岂于中间,妄生彼我……自今每缘法事集会,僧尼道士女冠等,宜令齐行并进。”该规定意在( )A、确立佛教的官方宗教地位 B、调和佛道二教以巩固统治 C、打压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 D、复兴儒学伦理以维护纲常
-
13、在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民女胡姬可以“春日独当垆”,奴仆冯子都可以食用“金盘脍鲤鱼”,卖酒与食肉的行为就这样自然地发生在了街头巷尾。这一描述折射出当时( )A、封建盛世的极度辉煌 B、各民族经济交流频繁 C、汉代高贵饮食平民化 D、农渔生产技术的进步
-
14、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定期参加朝会称为“奉朝请”。秦始皇的朝堂上有富人因财富而取得“朝请”的资格。这表明秦朝时( )A、抑商政策受到极大挑战 B、分封制仍有生命力 C、国家治理政策相对灵活 D、君主专制相对衰落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碰碰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于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从事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撤旧镇,也建置新镇;盖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还有专门的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据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其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其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其文化概念是指文化习俗“六合攸同,仁义德泽流布宇内。后来,欧阳修、朱熹等人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必须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
——据黄朴民《大一统一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
根据材料,围绕“大一统”选择一个时段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当年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载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青年博览》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1)、曾经的敌人处于同一块墓碑的两面,这种现象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抗日战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的报道篇目多、关注点全、立场鲜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将发动战争的动机归为“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新华日报》从中读出日本军国主义“徐图再起”的阴谋,遂在8月23日的社论《再论处置日本》中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对人民的一再“欺骗”和“压迫”。日本投降过程中,《新华日报》在不同主题的社论中,总不忘提醒民众警惕国民党反动派“假反攻之名,行内战之实”,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延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和平民主建国贡献力量。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投下原子弹,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当时的国内外舆论,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新华日报》独排众议,发表时评《从原子弹所想起的》,文章写道:“本来应该是为人类生活的幸福而服务的科学,应用在如此猛烈的破坏和杀伤性的武器,我们相信全人类——特别是全世界献身科学的学者们,一定会有很深刻的感慨的。”
——摘编自金亦炜《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关于日本投降报道的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华日报》的基本立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华日报》上述报道的历史作用。 -
19、“普林尼种族”是古典时代以来欧洲人观察异域族群的一种观念,下表是以此观念描述的美洲人群现象。这( )
项目
描述内容
航海日志(哥伦布)
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生活着长着一只眼的人,另一些人长着像狗一样的脸
史学著作(贡萨洛·奥维多)
印第安人头颅如此之厚,致使他们的理解力与野兽无异
回忆录(贝尔纳尔·迪亚斯)
新西班牙居民实行活人祭祀,我们如何割除这些恶习,把神圣基督教信仰引入这个国家
A、批判了欧洲文明优越心态 B、体现了工业文明比农业文明先进 C、宣扬了殖民扩张的合理性 D、反映了西欧与印第安的文化交融 -
20、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在当时《人民日报》关于扫盲运动的报道中,“人民”“卫国”“翻身”“改命”等词语频繁出现。由此可见,当时的扫盲运动( )A、旨在鼓舞士气取得战争胜利 B、有助于塑造时代需要的新文化 C、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