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公元前4世纪,某帝国军队攻入印度北部,在那里发现了一种“不是由蜂蜜制造的固体蜜”,自此印度蔗糖为西方人所认识。该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波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贵霜帝国
  • 2、如图为1992—1997年我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不属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1992—1997年我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A、实施“走出去”战略 B、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C、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 3、1955年后,一些原本对中国并不友好的国家开始对中国驻外使馆人员表现出友好的态度。1949—1954年,同中国建交的民族国家仅仅有印度、缅甸、印尼和巴基斯坦4个国家,而到1959年底,尼泊尔等11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建交,到1965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建国初期18个增加到49个。据此可知(     )
    A、新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 B、“一边倒”等外交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C、新时期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上升为国际共识
  • 4、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概念。下列历史事件促使当时生产关系产生质变的有(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三大改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5、中共某一时期的宣传口号有:“国民党就是刮民党”、“共产党不杀敌方投诚官兵”、“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禁止童养媳”、“工农兵团结起来消灭军阀混战”。据此判断该时期为(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6、小王在一本历史书中读到以下内容:1912年,蔡昌集资400万港元在香港开设大新百货公司。站稳脚跟后,蔡昌于1916年,在广州惠爱中路设立分店。两年后,又在广州西堤的珠江边,兴建规模宏大、拥有12层楼高的大新大厦,成为当时华南最宏伟、最华丽的百货商店。这段内容在书中的标题最可能为(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B、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异军突起 C、近代商业经营形式逐渐变化 D、华南官督商办经济开始出现
  • 7、洪仁玕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学习西方,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借以巩固农民政权,这得到了洪秀全的赞同,但《资政新篇》终究未能实行,其根源在于(     )
    A、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足 B、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镇压 C、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D、动荡和战乱的社会环境
  • 8、黄宗羲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下列吻合促成黄宗羲提出这一思想时代背景的是(     )
    A、交子的问世 B、会子的使用 C、集镇的出现 D、市镇的发展
  • 9、《魏书》记载:“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为此,北魏政权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三长制 B、均田制 C、租调制 D、邻保制
  • 10、西汉司马谈在论及先秦某学派时写到:“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率。使天下共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下列属于对该学派的评论是(     )
    A、“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B、“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虽百家弗能废也” C、“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D、“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 11、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距今4800年到2800年左右,除青铜器之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原产于印度洋的海贝、象牙、丝绸残片、玉器、金器等重要文物,其中在出土的金杖上还发现了精美的鱼形装饰图案。由此可知(     )

    ①该遗址证明了关于远古鱼凫传说的真实性

    ②当时四川地区与南亚存在着直接经济联系

    ③三星堆是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的蜀文化遗址

    ④其对探索人类早期社会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2、伴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咸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加强了对云、贵一带的控制。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帝国最偏僻的地方,就中央而言,任何地方道路的中断,都意味着妨碍了对那里的统治。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对话与交流跨越山海、绵亘古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开辟了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古丝绸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和四大发明、养蚕术传向世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传入中国,促进了地区发展繁荣和文明传播融合。

    ——摘编自朱晓琦《让世界文明百花齐放》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古代交通建设”,自拟标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3、作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的类型除了书面文本、口述证词和历史文物外,图像也占有一席之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康熙初年“疆域错纷,幅员辽阔……方舆地理,详略既殊,又今昔互异”,统治者因此迫切需要一份准确、详细的全国地图,为治国理政提供参考。对西学有浓厚兴趣的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到1717年,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外,全部测量工作结束,朝廷将实测资料编绘成总图,即《皇舆全览图》。

    ——摘编自姜倩倩《西法中用为舆图》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幅壁画最早可能绘制的时间及图中所绘的农具,说明此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绘制《皇舆全览图》时确定东北及东南疆域的依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判断此处洋务企业的性质,简析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 14、中国的制度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秦之变”虽然实现了从“周制”到“秦制”的转换,但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分野。事实上,秦制也继承了周制中的王权世袭、家天下、大一统等内涵。不仅如此,秦汉以降的政治实践并非“秦制”对“周制”的完全替代,而呈现出二者相“混融”的特征。

    ——彭新武《“百代皆秦政”的历史逻辑辨析》

    材料二   今天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相信,大约在11世纪发生了一场“唐宋变革”: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唐宋变革”并不是断裂式的突变。不管宋代与唐代之间看起来有多么大的差异,宋代的近代性同样是前代文明冲积的结果。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戊戌到辛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移植西方制度与制度创新的重要阶段,结果是移植虽多而创新不足。移植的西方制度往往徒具“外在形式”。民主政治本应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自由、平等远比“国会”这一“外在形式”更为重要。而自由、平等又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法律才能真正实现。

    ——谢放《制度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混融”秦制与周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对唐宋历史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角度阐述宋朝在唐朝“文明冲积”下变革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述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制度”的努力。结合所学,指出革命派为维护民主政治颁布的重要法律及其地位,分析革命派“制度创新”的不足之处。
  • 15、“历史事实一旦如此就永远如此而无可更改,但历史学(即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诠释)却不断地更新”。下列最淡化历史解释中价值判断的是(     )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 D、夷匪犯境
  • 16、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东战纪本末》一书中指出:“古者列国分封,当王室多事之秋,犹有勤王之义旅。今旅顺失矣,盛京危矣,辇毂之下,烽烟渐近,而各省大吏,唯知自顾封疆。”据此可知,该传教士提及的战争(     )
    A、发生于武昌起义胜利时期 B、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促成了“东南互保”局面 D、表明清朝中央权威的式微
  • 17、明朝时期,徽州“耕获三不赡一、即丰年亦仰食于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这可以反映(     )
    A、徽州地区农业衰退导致粮食生产不足 B、全国粮价的高低取决于粮商的贩运 C、长江中游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国内长途贸易促进商业资本的积累
  • 18、下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该海防布局反映出(     )

    A、欧洲殖民者的活动恶化东南海疆形势 B、广州“十三行”同外商贸易往来频繁 C、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 D、明代政府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能力增强
  • 19、下表反映了821—845年唐朝的户数(单位:户)。导致表中户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户数

    长庆元年(821年)

    2375805

    宝历年间(825—827年)

    3978982

    大和年间(827—836年)

    4357575

    会昌五年(845年)

    4955151

    A、赋税制度的变化 B、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稻麦复种制普及 D、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 20、孔子作《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韩愈进一步提出“夷狄而华夏者,则华夏之;华夏而夷狄者,则夷狄之”。这反映出(     )
    A、春秋大一统国家已建立 B、“华”“夷”界限分明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渐深 D、周边少数民族威胁消失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