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材料二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5年宪法确定了共和国的制度,虽然这是一个“连自己名称几乎都不敢宣布的不光彩的共和国”。但它终于站了起来。共和政体的确立,当然是因为当时保皇派力量分裂,共和派加强了自己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绝大多数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已经憎恶了君主制度,而这正是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一个贡献。在此以后,法国虽仍相继出现了两次君主复辟运动(1889年布朗热主义和1894年德雷福斯案件),但都宣告失败。
——游盛华《从1875年宪法看第三共和国政治生活》
材料二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普鲁士等邦统治阶级、特别是充满专家治国的理性主义官僚文官管理集团采取了以攻为守的“防御性”策略,通过19世纪初期的“上层革命”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完成了社会和国家性质的资产阶级化。资产阶级生不逢时,出世太晚,虽然渴望统一和自由,但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宁愿向贵族地主要协。统一压倒自由,德意志的统一是在普鲁士容克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取得的。
——丁建弘《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875年法国宪法能够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结合该宪法审议中通过的内容,解释“两次君主复辟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意志帝国专制色彩形成的历史原因,并结合1871年宪法的内容,指出其专制色彩。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00年至850年常被视为拜占庭帝国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最大的危机为人口危机。在黑暗时代,拜占庭帝国内至少发生过大小瘟疫16次。频发的瘟疫几乎影响了拜占庭帝国各大主要城市。皇帝君士坦丁五世甚至逃出首都,到尼科米底亚的乡下躲避瘟疫,通过信函来处理帝国政务。在黑暗时代,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拜占庭帝国先后遭遇波斯人、阿瓦尔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的入侵。虽然拜占庭帝国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上,一直在应对各种不同的外敌。铜币弗里斯是民众日常购买商品唯一可以使用的小额货币。然而考古资料表明,从7世纪中期起,弗里斯在帝国内几乎完全消失。从640年开始,帝国发给士兵的补助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陈志强《“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等
材料二 为了走出黑暗时代的人口困局,拜占庭帝国统治者首先采取了即时性举措。即从不同地区抽调本国人口,优先满足帝国核心区域的人口需求的同时还迁移外邦人口,与本国民众共同生活,以增加人口资源。拜占庭统治者同时采取长效性举措即鼓励人口生育,通过加快人口的自然增长,来推动帝国人口的可持续增加。统治者通过打击修道主义,阻止世俗适婚男女流入修道院。同时加大对子嗣的保护力度,宣扬保护女性及儿童、多生多育的理念,鼓励拜占庭民众多生育。事实证明,拜占庭统治者的人口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帝国成功实现了“衰后复兴”。
——摘编自庞国庆《拜占庭黑暗时代的人口危机及其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黑暗时代人口危机产生原因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黑暗时代治理人口危机措施的特点。 -
4、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领导人集体学习的体制。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分别进行了44次和33次集体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学习机制( )A、改变了干部队伍的结构 B、推动了干部制度的法制化 C、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D、标志着学习型党组织的正式建立
-
5、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A、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D、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
6、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在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上述现象说明( )A、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 B、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 C、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 D、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
-
7、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合法化,成员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金本位制继续发展回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
8、罗斯福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是“世界安全必须建立在通过国际体系行使的美国权力之上”,为让这一构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世界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有吸引力,必须建立一个不如国际货币体系复杂但也不比军事联盟简单的机构。上述构想的核心意图是( )A、依托联合国操控世界秩序 B、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 D、确立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
-
9、有学者指出:印度民主主义和独立运动为其他地区的反殖民运动提供了一个范例。几乎所有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受过欧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将它作为瓦解欧洲人在海外殖民统治的武器。这一现象说明A、启蒙思想的首先在印度得到实践 B、文化认同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C、欧式教育在印度受到欢迎并得到推广 D、西欧人的价值观催生了自身的反抗者
-
10、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11、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战胜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凡尔赛和会,考虑重画欧洲地图的时候,已经把苏俄视为敌人。
—— 《地狱之行: 1914- 1949》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
——《雅尔塔: 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材料二 在战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的同时,多极化的潜流一直在涌动。对两极格局的挑战既来自战后通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新兴独立国家,也来自两大阵营中的离心和分化倾向。
——《大国战略与世界秩序》
材料三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展现出新的韧性,维护多边主义、加强沟通协作的呼声更加强烈。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苏俄(苏联)在两次国际会议中的地位有何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二战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的同时,多极化的潜流直在涌动”。(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面对当前世界变局提出的新理念,并举出一例具体举措。(4)、综上所述,你认为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国家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等。从晚清到民国,中国政府一直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受尽列强的欺凌。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夙愿,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深入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外交布局。
——摘编自宫力主编《当代中国外交》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条约”的名称及性质。(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建立后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谈谈20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历程给你的启示。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了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补充和调整。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三幅图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槺;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
16、东晋后期,由于佛寺的大量修建,僧侣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官府的土地赏赐与信徒的宅舍土地施舍日多,“寺庄”、“寺户”等相继出现,寺院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南朝时寺院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局面带来的影响是( )A、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D、租调制无法维持
-
17、1975年、1980年、1985年、1995年,联合国先后召开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肯定妇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倡导提高妇女教育和健康水平;消除性别歧视和妇女贫困;保护妇女人权。材料表明,当今世界女性地位的提高是由于( )A、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 D、联合国对妇女地位的关注
-
18、下表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任务
参与人数
1933年
民间资源保护队
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
约200万
1933年
田纳西管理局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
约350万
1936年
工程振兴局
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
约300万
A、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B、建立救济机构,提供社会保障 C、大量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 D、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
19、《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十月革命带给当时世界最大的“震撼”是社会主义( )A、由理想变成现实 B、工业化成功实现 C、计划经济的形成 D、从暴力走向和平
-
20、20世纪初发明的塑料直到今天依然是化学工业的高分子材料。在此之前的西方,没有中国传统的瓷器工艺,日常的容器材质非常匮乏,优秀的材质只有象牙这种奢侈品,塑料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材质的多样性。与材料中现象相关的是( )A、人造纤维的发明 B、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C、现代炸药的发明 D、蒸汽机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