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蒂姆.哈福德在《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中指出,当电动机像现在的网络这么年轻时,工厂主人仍热衷于蒸汽机,真正大的变革才刚刚浮出地平线。他意在强调
    A、科学理论需要时间的检验 B、蒸汽机比电动机更为先进 C、动力的革新推动社会变革 D、新技术的推广具有渐进性
  • 2、英国随军记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称:“对圆明园内部彻底的破坏,只不过是对大清皇帝桀骜不恭以及清国人对待战俘方式的一个小小惩罚”。该评论(     )
    A、抹杀了火烧圆明园的性质 B、促使中英矛盾进一步升级 C、成为英国扩大侵华的借口 D、阐述了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 3、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西方国家从事奴隶贩运900趟,所贩奴隶卖价1500万镑,净赚1200万镑。殷殷鲜血,累累白骨,不知道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海底深渊埋葬了多少黑人奴隶的骸骨。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 B、非洲社会发展的落后性 C、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D、三角奴隶贸易的艰难性
  • 4、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旨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 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 C、激发民众坚持抗战的爱国热情 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的持久动员力
  • 5、有学者指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下列有关 “□□□□”这一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 6、“它毕竟在中华大地上点燃了一种快速蔓延的希望之火,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促成这种“亲和关系”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 7、汉成帝时期,匡衡、王商、张禹、薛宜、翟方进和孔光先后为相,其中除王商以外戚、薛宜以治能进相外,其余皆为儒者。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道家无为主张的湮没 B、察举选官制度的推行 C、儒学独尊局面的影响 D、太学教育规模的扩大
  • 8、国民大革命运动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不包括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工农群众的支持 C、苏联的帮助 D、英美等国的支持
  • 9、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A、总统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责任内阁制
  • 10、国际石油价格变化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示意图

    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销售受西方控制,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低水平。1960年,以西亚产油国为主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立,围绕着石油定价权不断与西方石油资本进行斗争。到70年代初,西亚产油国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联合夺取了国际石油定价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西亚产油国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西方国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使伊朗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锐减。80年代国际油价的决定主体从欧佩克单方面决定,转向由欧佩克、石油需求和西方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1990-1991年海湾战争时,国际油价曾出现短期大的涨落。90年代后期,亚洲一些国家经济萧条,石油需求减少。21世纪初,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拉动需求。

    ——摘编自汪莉丽《世界石油价格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等

    (1)、依据材料,概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程。
    (2)、阅读材料,归纳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结合史实对其进行说明。
  • 11、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 12、晚清铁路建设

                               晚清铁路建设示意图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 13、礼仪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国家礼仪,政府对各种礼仪的内容都有统一要求,抑制了仪法多元各行其是的现象,《史记》记载西汉初年朝廷上“群臣饮酒争功”,刘邦命叔孙通制订了朝拜礼仪,后来进行岁首大典时,“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敬酒)”,刘邦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在中国影响下,古代东亚地区事实上也形成了一个“礼文化圈”。

    ——摘编自胡新生《礼制的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礼制印记》等

    材料二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等国要求按条约规定及国际惯例,派使节觐见清帝呈递国书,但此后十几年清廷一直阻止使节觐见。1873年,外国驻华公使向清廷发出照会,要求觐见同治帝。随后围绕礼仪问题几经交涉,最终商定公使以鞠躬礼觐见。以下是描述觐见的两则笔记: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国家礼仪的作用。
    (2)、材料二两则笔记记述的场景是否可信?请说明理由。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讲史小说的特点是以记叙历史故事、描写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往往以前代正史、野史、民间故事传说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而成,讲史小说比起史书来有更多发挥,且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抒发对现实的情感和理想。

    ——摘编自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材料二

    《三国演义》相关回目

    涉及历史事件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之战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关羽兵败被杀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曹操去世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魏蜀吴建立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材料三   关羽本为三国时期蜀汉的武将。进入宋代以后,他不仅受到国家祭祀,宋徽宗还赐以“义勇武安王”的神号,作为保佑宋代军事行动的武神崇拜。关羽的故乡解州(今山西运城)是重要的盐产地,元明清时期来此的商人都会拜访关帝庙以祈求旅途安全、生意兴隆。在元代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中,关羽被塑造为山西盐商的守护神。明朝万历年间发生蒙古王公和西南土司的叛乱,平叛期间皇帝敕封关羽为“关圣帝君”。清朝乾隆帝对《三国志》中关羽“壮(勇猛)缪(名实不符)侯”的谥号不满,下令“关帝之谥,改为忠义”,在全国遍立关帝庙。

    ——摘编自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等

    (1)、提取材料二中信息对材料一中讲史小说的特点加以说明。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关羽崇拜”逐步扩大的历史原因。
  • 15、冷战期间出现了两次美苏对话高潮。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美苏首脑多次互访,签署了《限制地下试验核武器条约》等文件。到80年代,双方首脑、外长、 军方定期会晤,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商定北约和华约削减在欧洲的常规武器,苏联撤出阿富汗,相较于前者,第二次对话高潮的成果是(     )

    ①美苏双方形成均势地位                         ②裁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形成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④两国关系整体上走向缓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6、有当代学者评价19世纪末的世界“与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支持该观点的史事有(     )
    A、科技进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B、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全球治理机制的形成
  • 17、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提出,允许保留君主制,但君主制要符合他们的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主张自由放任

    B

    《独立宣言》称“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   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美国倡导议会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C

    普鲁士打败拿破仑后,收复莱茵地区,但当地居民仍坚持实施《法国民法典》而不接受普鲁士的民法典

    德意志民族统一进程开启

    D

    巴黎公社规定,所有公职人员都由普选产生,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凸显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A、A B、B C、C D、D
  • 18、呼罗珊大道(见下图)是指8-10世纪从巴格达去往阿拉伯帝国东部大呼罗珊省的道路,沿线的撒马尔罕建立了帝国第一家造纸厂,“撒马尔罕纸”后来成为西亚和欧洲对汉式绵纸的称呼,木鹿鲁泽等地还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呼罗珊大道的繁荣反映了(     )

    ①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形成       ②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③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       ④阿拉伯帝国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盗窃、抢掠、高利贷、财产纠纷的条款最多,对债务奴隶 和土地租佃也有不少规定,法典提及十项手工业,多与建筑、武器制造有关。该材料可以佐证此时的古巴比伦王国(     )

    ①社会分化               ②城市衰落                 ③社会稳定                 ④工商业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0、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对“现代化”内涵的阐释

    1964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日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22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A、上述的阐释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该理论推动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C、“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三线建设的成果 D、改革开放推动了“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