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黄河下游一带,距今约6500-4500年)在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史前的红山文化(东北地区西南部,距今五六千年)、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300-4300年)也发现有与礼制相关的遗存。这说明
    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B、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C、礼乐制度日趋成熟 D、早期社会初具规范性
  • 2、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 3、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4、据统计,俄国《真理报》1918—1919年间的30期报纸中,总计录得广告175条,基本上都是社会服务类广告。该报1922年7月第169号的第6版刊登了莫斯科农产品公司和国家进出口贸易办事处的商品销售、啤酒销售等广告。这一变化(     )
    A、缓和了与西方紧张关系 B、源于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C、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推动了苏联工业化开展
  • 5、在梭伦之前,雅典便存在一项法律:“雅典人的律法与祖制,任何人谋逆,实行僭主统治,或任何人帮助建立僭主统治,他和他的家族都要被剥夺公民身份。”此项法律(     )
    A、捍卫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C、彰显了公民的城邦主权 D、得到了严格的贯彻落实
  • 6、从乾隆朝开始有了“天朝体制”的外交用语。据《清实录》统计,带有“天朝体制”术语的40篇敕谕中,乾隆帝有23篇,嘉庆帝有2篇,道光帝有11篇,咸丰帝有4篇。该术语在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就从清朝皇帝的敕谕中消失了。这反映了(       )
    A、传统的宗藩体系走向解体 B、时局的演变影响外交理念 C、天朝上国的迷梦彻底破灭 D、晚清外交逐渐与国际接轨
  • 7、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耕作方式的改进 B、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C、传统生产关系的调整 D、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 8、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 9、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 10、据《元史·兵志》记载,全国共有驿站1383处。马可·波罗称全国共有驿邸逾万所,“此种驿站备马逾三十万匹”。正如元人所言:“四海为家……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无阗域藩篱之间也”。这有利于(     )
    A、加强领土的控制与管理 B、扩大统治区域 C、密切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D、缓和社会矛盾
  • 11、唐代中期后,一些学者冲破了汉代以来“疏不破注”的解经传统,大胆怀疑甚至否定汉唐学者对《春秋》所作的传注,开创了“舍传求经”的新局面。这一变化(     )
    A、阻断了儒释道三教合流 B、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活力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统一
  • 12、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 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
  • 13、钱穆在《国史大纲》里指出:“贵族世袭的封建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被打破。然而东汉以来的士族门第到魏晋南北朝时,其地位几已成为变相的封建,……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官僚政治逐渐瓦解 B、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澄清吏治 C、割据势力日益膨胀 D、门阀政治是历史环境的产物
  • 14、汉武帝时期,地方出现一批倚仗财力、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和游侠。汉武帝一方面将其强制迁徙出本土,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为地方官对其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在当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 15、《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郡县,南登琅邪,于琅邪台上刻石立碑,其文曰:“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这反映出秦朝(     )
    A、着力于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B、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已消除 C、注重神权与皇权的结合 D、重视儒家伦理教化作用
  • 16、据西周晚期的《柞钟》铭文记载,柞接受了周王“司五邑甸人事”册命,铭文中的致谢对象,却只有自己的上级“仲大师”,这与早期铜器颂扬的文词惯例不合。这种“受职公堂谢恩私门”的情形是(       )
    A、王朝君臣关系变异的写照 B、礼乐制度瓦解的结果 C、贵族政治初现端倪的例证 D、青铜铸造进步的体现
  • 17、广告与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广告曾被等同于欺骗、浪费、奢靡的“资本主义事物”。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宁江机床厂的广告,这是《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反对意见则认为宁江机床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当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指出:“现行的沿用了多年的机电产品分配办法有很大的缺陷……产销见面的试验,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改革。”1985年前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国际饭店”顶楼,竖起了“东芝”的巨幅霓虹灯广告。此事被部分愤怒的市民形容为“鬼子进村”。为此,代表官方意见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刊文指出:“既然我们允许和欢迎外商贸易来往和做广告,既然国际饭店顶端是可以做广告的地段,那又为什么非不给人家做呢?”

    ——摘编自2006年黄升民、丁俊杰、刘英华主编的《中国广告图史》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广告曾一度成为世界管窥“中国向哪里去”的窗口。概括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商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社会阶层,他们不仅从书本中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从实践中学习提高经商技能。徽商在异地他乡立足发迹,讲道义、重诚信是最核心的因素。微人外出经商总是按血缘、地域聚居,这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团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结成商帮的直接原因,且它在集聚财力、物力、人力及统一行动方面等都有很强优势。

    ——摘编自膝祁源《徽商兴衰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讲道义”“重诚信”“重视科举和功名”等价值观的形成对徽商事业的发展和成败十分重要。良好的商业信誉使徽商能够在竞争中取胜。然而,徽商经商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求利”,这限制了他们不断追求利润的精神。许多徽商当其积有余资,往往撤业而归,或自身“弃贾归儒”,或延名师督课子弟业儒,使本来很有发展前途的商业经营,转瞬之间化为乌有。

    ——摘编自张俊《试探徽商价值观形成的动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徽商崛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徽商的价值观。

  • 19、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形成了更大规模的市场,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家庭式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材料二

    材料三  克林顿政府采纳了供给学派“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并在1998年出现盈余。为了实现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条件下的温和增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是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政府还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抢先占领信息科技的全球制高点,教育投资从1989年的35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500亿美元,把开拓国外市场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材料四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对应的核心动力。据材料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分析,“工业文明”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如何调整经济政策使美国美国IT产业迅速发展。
    (4)、根据材料四,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 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回答,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适应工业4.0时代的发展。
  • 20、下面是中国1400~1794年的人口增长简表,这种变化说明

    年代

    人口数量

    1400年

    6,500万人

    1600年

    1.5亿人

    1700年

    1.5亿人

    1794年

    3.13亿人

    A、社会安定有利于人口繁殖 B、战乱频繁使人口增长率下降 C、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更多人口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