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汉代谏议随皇帝左右,谏诤和讽议皇帝言行,隶属宰相。唐代谏官分台、谏两种,台即御史台,台谏是御史台对百官的监督,已成为天子的耳目。到宋代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失,谏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决定,此时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治理的完善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缺失 D、选官制度的变迁
-
2、《郭店楚简》的《唐虞之道》篇中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据此可知唐虞之道(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蕴含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上述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
4、2016年初,中国启动“外交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由外交部长站台,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亲自推介,面向全球讲述各省区的故事。目前,外交部已经为中西部为主的11个省区市举办了推介活动。该活动旨在( )A、深层次全方位打造中国形象 B、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推动民间外交主导对外交往 D、开启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
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
类型比例(%)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9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藩镇割据导致北方人口的南迁 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
6、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强调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它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复杂且多变。
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历程
1500年前后
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
18世纪末19世纪初
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870年至1914年
欧洲民族主义呈现高潮: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0世纪30年代
欧洲民族主义再度狂热:德意等国法西斯猖獗,在民族复仇情绪和种族主义的煽动下,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1945-2004
欧洲民族主义新的融合: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等
根据材料,围绕“民族主义与国家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结合中西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7、白银和黄金因其独特的性质,长期被作为货币使用。自全球联系建立后,白银和黄金成为了世界货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所得的绝大部分白银又流入中国内地。自1571年西班牙主导的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结算。
1929—1945年期间
金本位制无法维持,出现了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
1945—1973年间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6年至今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提款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白银流入中国的两条主要路线。结合所学指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货币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历程,并指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
8、户籍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稳固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宋代以后出现了保甲制,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被赋予了社会治安功能。各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邻里之间相互监视、相互举报,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
——摘编自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材料三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
——杜放《美国流动人口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二战后美国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户籍制度的认识。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魏前期的法制,胡汉杂揉、重刑轻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深感“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重用精通律学的中原儒生高允、高闾等人,并多次参与修订《大和律》。他认为“营国之本,礼教为先”,首创了北魏的“婚律”,规定“婚姻以礼、门当户对”;北魏还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规定若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还规定“礼为法本”,意味着行法必须遵循礼制别尊卑、辩上下之旨,对不同身份的犯罪者异其罪责,即追究刑事责任时,刑罚之适用和刑罚之轻重,根据当事人身份之不同,采取不同的标准。
——摘编自王琛《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北魏社会与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法律沿革的角度评价孝文帝法制方面的改革。
-
10、某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心目之中的历史乃是(或者至少应该是)一幅历史构图,而这幅图画最后是由历史学家的思维和想象所构造出来的。历史事件之作为事实,其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历史学家作为对史实的理解和阐释则有高下之别,它是以史家本人思想与感受能力的水平为转移的。因此,对历史学的形成(即根据史料形成为一幅历史构图)而言,更具有决定因素乃是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而非史料的积累。”该史学家意在强调( )A、历史事实由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感受力决定 B、历史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 C、历史研究过程中要重视史料的运用 D、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是史学家的唯一使命
-
11、如图所示是一幅题为“欧洲福利制度光环褪色”的漫画。该漫画意在说明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制度( )A、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 B、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主因 C、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2、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这次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 )
①确立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形成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③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④无法有效地解决国际争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3、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拿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陈独秀意在( )A、揭露袁世凯的复辟本质 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热情 C、呼吁民众反抗专制统治 D、号召国民支持民主革命
-
14、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一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政局动荡无暇管理户籍 B、税制改革淡化“人丁”概念 C、折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
15、《龙筋凤髓判》是我国目前传世最早的一部官定判词,从呈报、审理、复核、裁决各方面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唐代的司法程序,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图是某学者对此书的研究目录,据此可知唐朝( )
①官吏考核重视品德和才能 ②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③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 ④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
16、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材料表明( )A、社区组织开始参与慈善救济工作 B、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社区管理开始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D、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社区统筹工作
-
17、18世纪20年代的一天,伏尔泰踏上英国国土,他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热情洋溢之邦。游历期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赞英国是“一个喜爱自由、知识渊博、富于机智……一个哲学家的王国”。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当时这一称赞佐证的是( )A、文官制度建立,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B、通过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普选权 C、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制进一步发展 D、实行金本位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8、1821年,巴尔干半岛爆发了第一场民族起义——希腊人民起义,希腊人民要求民族独立,脱离自15世纪就开始统治他们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场起义获得许多西欧人的同情,起义军在英、法、俄的帮助下,于1830年正式赢得希腊的独立。对此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A、英法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 B、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C、帝国主义矛盾导致一战的爆发 D、拿破仑战争推动民族国家成立
-
19、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还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教会(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
20、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 )A、罗马帝国强权政治的出现有其合理性 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导致共和制度崩溃 C、罗马帝国的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的特征 D、对外扩张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