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对于某次国际会议,有史书这样描述:“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参加。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和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首相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这次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 )
①确立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形成集体制裁的基本原则
③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
④无法有效地解决国际争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2、1916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拿破仑一世破坏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其犹子拿破仑三世仍明目张胆,蹈其覆辙。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陈独秀意在( )A、揭露袁世凯的复辟本质 B、激发国人救亡图存热情 C、呼吁民众反抗专制统治 D、号召国民支持民主革命
-
3、在记载清朝政务管理的官方文献《清实录》中,顺康雍三朝“人丁”一词平均每年出现2至3次,乾隆朝为年均1次;其后各朝平均每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出现1次,如光绪朝历时34年,仅使用过9次。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政局动荡无暇管理户籍 B、税制改革淡化“人丁”概念 C、折射人口增长速度变缓 D、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剧
-
4、《龙筋凤髓判》是我国目前传世最早的一部官定判词,从呈报、审理、复核、裁决各方面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唐代的司法程序,对后世影响深远。下图是某学者对此书的研究目录,据此可知唐朝( )
①官吏考核重视品德和才能 ②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③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 ④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
5、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材料表明( )A、社区组织开始参与慈善救济工作 B、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C、社区管理开始引入企业管理办法 D、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社区统筹工作
-
6、18世纪20年代的一天,伏尔泰踏上英国国土,他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热情洋溢之邦。游历期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称赞英国是“一个喜爱自由、知识渊博、富于机智……一个哲学家的王国”。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当时这一称赞佐证的是( )A、文官制度建立,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B、通过议会改革,基本实现成年男性普选权 C、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制进一步发展 D、实行金本位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7、1821年,巴尔干半岛爆发了第一场民族起义——希腊人民起义,希腊人民要求民族独立,脱离自15世纪就开始统治他们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场起义获得许多西欧人的同情,起义军在英、法、俄的帮助下,于1830年正式赢得希腊的独立。对此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A、英法百年战争激发了民族意识 B、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趋于瓦解 C、帝国主义矛盾导致一战的爆发 D、拿破仑战争推动民族国家成立
-
8、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时刻不忘告诫人们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贪恋别人的财物等,还制定了懒惰、贪婪等七宗罪和“不可杀人”“不可偷盗”等十诫。这反映出中世纪时期的教会( )A、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加速专制王权国家诞生 C、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D、维护罗马法的权威地位
-
9、有学者认为:“随着罗马不断向外扩张,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罗马共和制度的权力运转框架难以承载不断扩大的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权力制衡机制被破坏,权力博弈的政治艺术让位给了毫不妥协的暴力厮杀。在竞争中获胜的军事领袖,集权于一身,缔造了罗马帝国的权力新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 )A、罗马帝国强权政治的出现有其合理性 B、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导致共和制度崩溃 C、罗马帝国的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的特征 D、对外扩张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注新科技时代人类面临的问题,对人格权保护、电子合同、技术合同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新科技发展带来的遗嘱方式变化等都作出了规定。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A、反映了严峻的社会形势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D、奠定法治建设的基础
-
11、推动周边睦邻友好、发展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的一贯方针。下列选项能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
③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④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12、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巨大的制度优势,下图最能够佐证该制度有利于( )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集中统一 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D、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加快发展
-
13、中国共产党在某一特殊时期曾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这一时期是( )A、土地革命时期 B、全面抗战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初期
-
14、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选官(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B、意味着科举制被完全废除 C、标志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仍受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
15、“羁縻”是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政策,有学者归纳其原则有三:以夷治夷、因俗而治、怀柔之法。以下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符合该原则的是( )A、汉朝西域都护府 B、唐朝黑水都督府 C、元贵州杨氏土司 D、明朝奴尔干都司
-
16、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图,下列对其地方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划分打破山川形势的限制 B、一级行政机构由监察机构演变而来 C、后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D、最高长官称巡抚并掌管军政大权
-
17、现代学者杨殿询在《中国家谱通论》一书中将魏晋南北朝称为官修谱牒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国家还专门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这一做法( )A、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B、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管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18、《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 )A、文书制度 B、郡县制 C、法律制度 D、内阁制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业元年,诏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通于淮水;又自泗州引泗水达于淮水。大业四年,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渠成,天下利于转输,山东之国无不通水,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凡所开凿,皆役使民力,劳苦不堪,而帝不恤。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隋朝大运河。材料二 在宋代,各地区的作物之相互交流,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根据“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不要单一化,而要“杂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并免其租”,使南北各地得以广泛交流各种作物,扩大各种作物的面积。……“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摘编自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促进农业发展所采用的耕作技术。结合所学,请用史实说明当时宋朝“居于世界的最前列”的经济表现。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
20、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时代“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的处罚。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也要被处以刑罚。商君之法,赏不阿贵,罚不避亲,行之十年,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卒,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与所学内容,说明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的原因,以秦国为例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