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西汉后期,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结果造成其政权的迅速灭亡。当时出现“王莽改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是(     )
    A、王莽个人野心勃勃,企图篡夺皇位 B、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需要改革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推动社会变革 D、汉朝国力达到鼎盛,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 2、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通过监察地方官员,以维护中央集权和皇权独尊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推恩令 D、察举制
  • 3、在研究汉朝政治制度时,学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官员选拔机制,即“察举制”。这一制度在汉朝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原则是(     )
    A、完全依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员 B、由地方长官推荐有德有才之人给中央 C、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D、允许平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决策
  • 4、汉朝初期实行了一种“黄老之学”的治国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这一理念背后反映的深层原因是(     )
    A、皇帝个人偏好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B、长期战乱后国力衰弱,需休养生息以恢复 C、儒家思想尚未成为主流,缺乏有效治国理论 D、百姓厌倦了严刑峻法,渴望宽松政治环境
  • 5、某同学在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时,对导游的讲解产生了兴趣。导游说:“这些兵马俑不仅展示了秦朝军队的阵容,还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主要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
  • 6、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展示了一幅古代地图,上面标有“直道”二字,并介绍这是秦朝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请问,“直道”的主要作用是(     )
    A、作为皇家园林的景观道 B、加强北方边防,快速调动军队 C、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水路 D、仅供皇帝巡游使用的专用道路
  • 7、周人特别重视历史教训。周人指出“殷鉴不远”,谴责商人酗酒、严刑酷法,导致亡国。周强调“人”庄敬戒慎的作为会影响世事成败得失。相对于商朝凡事占卜,周人的治国(     )
    A、更强调祖先保佑 B、更注重人文精神 C、更重视神权威慑 D、更注重法律制度
  • 8、商朝的神权与王权是紧密结合的。商王除了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以外,也代表人世间与天地鬼神沟通。商王通过以下何种方式与神沟通(     )
    A、祭祀占卜 B、修建宫殿 C、铸造青铜器 D、屡次迁都
  • 9、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约前1,900~前1,600年),为夏史研究带来新的证据。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两座宏伟宫殿的遗址,从年代、地区、器物文化分析,推测这里可能就是夏朝晚期的都城。但有些学者仍然存疑,他们大多认为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还未找到,这项证据指的是(     )
    A、城墙 B、自证夏朝的古文字 C、出土青铜器数量要和殷墟接近 D、夏王的陵墓
  • 10、中国古籍中有所谓【三皇】【五帝】,【三皇】通常指发明用火的燧人氏、教人渔猎的伏羲氏、发明农业的神农氏。对于这些故事,我们应持何种认识?(     )
    A、系后人想象,对认识历史没有价值 B、为历史传说,能反映文明进展的阶段 C、神话色彩浓重,不应在历史研究中使用 D、多种古籍中提及,应肯定其历史真实性
  • 11、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冲突更加激烈。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许多以夯土或石块堆砌方式构筑的城墙,做为防卫之用。筑城需长期动员大批人力与专业分工,代表权力和资源的集中,以及出现较复杂的管理组织。因此,筑城经常被视为国家形成的指标。下列文化遗址中能够提供证据的是(     )
    A、仰韶文化的姜寨聚落 B、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 C、浙江北部的良渚文化 D、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 12、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 13、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材料二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所在,并用一句话表述汉武帝系列举措的影响。
  • 14、以下与“九品中正制” 相一致的是 (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15、宋人尹源说:“弱唐朝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这里所提到的诸侯指的是
    A、地方的藩镇 B、地方的侯国 C、地方的郡县 D、地方的王国
  • 16、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宣布朝中禁止鲜卑语。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C、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促进了均田制的实施
  • 17、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某一时期政权的形势图,按政权更迭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 18、汉武帝时,每年八月派人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置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对于这一措施,清代顾炎武评价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下列项中,与此吻合的是(     )
    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C、确立察举制选拔新的官吏 D、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 19、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20、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十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
    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