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53年,在英国全面征服印度后不久,马克思就断言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虽然残酷,但注定会产生双重影响,即一方面是破坏性影响,指的是破坏印度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是建设作用,“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以下属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建设性影响是(    )

    ①文官制度的移植                              ②基督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

    ③机器化大生产的引进                       ④近代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中国学者认为英国的农业革命从15世纪的后30年开始,到19世纪中期结束,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土地所有权变革,这一变革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的;其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    )
    A、是在新航路的开辟的刺激下发生的 B、使英国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C、推动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海外市场
  • 3、下表为1471-1575年法国物价指数和图尔币(一种银币)实际价值指数变化表(其中1471-1472年的指数为100)。这种现象在当时的西欧较为普遍,对这种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西欧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现象

    ②欧洲人的殖民活动是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③该现象使得西欧投机活跃

    ④受此影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被延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4、1906年,清政府出使欧洲的官员戴鸿慈游览了意大利维苏威火山以及附近一座古城。戴鸿慈写道:“邦渒古城,为火山埋没千数百年,……城中古迹甚多,均足资博览。”下列各项中,戴鸿慈在“邦裨古城”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
    A、 B、 C、 D、
  • 5、文字在人类文明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的第一阶段始于原始的或表意的文字,第二阶段则始于字母文字。以下关于古代文字对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 B、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 C、古代印度的印章文字——通过释读,人们深入了解哈拉帕文化 D、中国商朝的甲骨文——成熟的文字,商代占卜的记录
  • 6、以下是1982年以来我国宪法修订的部分内容,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宪法修改的内容

    1988年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3年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

    1999年

    增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2004年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

    A、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立 B、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宪法的修订反映了法制建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D、宪法规范了民众的民事行为,是“社会百科全书”
  • 7、1962年,主管全国财经工作的陈云提出分田到户,即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把土地重新分配给一家一户,变集体经济为个体经济,以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陈云提出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思路 B、该主张为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在全国实施和推广 D、分田到户的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恢复经济
  • 8、为了增加销量和吸引读者,上海的《申报》于1882年6月9日在附页中开辟专栏,刊登各公司股票的行情。同年10月,平准股票公司在上海成立,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代客进行股票买卖。平准股票公司股本为10万元,共分1000股。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平准股票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 B、平准股票公司举办形式为官督商办 C、工商业的发展推动新的经营方式的发展 D、《申报》的办报宗旨是传播新思想
  • 9、清朝同治年间的《恩施县志》记载:“环邑皆山,高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最高之山,惟种药材,近则遍种洋芋,贫民赖以为生,……邑民食稻者十之三,食杂粮者十之七。”由此可知外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
    A、丰富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 B、缓和了地主和农民的矛盾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D、使传统自然经济濒于解体
  • 10、1841年,英国医生雒维廉评价中医:“不能这样推断,中国人在医学问题上的所有意见都仅仅是胡说,他们已经非常仔细地检验了疾病的本质和起因,一些用于控制传染病的规则和观念是决不能被轻视的。”以下可以提供佐证的史实有(     )

    ①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疗效

    ②古代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以防治疫病

    ③明末吴有性提出“疠气”治病说,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④中国古人为防治天花,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1、黄宗羲批评明代士人:“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阔扦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徒以‘生命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为学应该(    )
    A、批判君主专制 B、经世致用 C、提倡个性自由 D、中体西用
  • 12、三司使是宋朝中央一个重要职官《宋史》对其描述:“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由此可知( )
    A、三司使这一官职开始设立于宋朝初年 B、三司使与宰相的地位相当 C、三司使的职能反映宋崇文抑武的方针 D、三司使掌财权分散了相权
  • 13、据史籍记载,隋朝开皇三年(583年)比上一年增加人口 1641500人,其中男丁443000人,至开皇五年(585年)又增加了1640000多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国家统一,疆域扩大 B、“大索貌阅”,减少漏报人口 C、广设义仓,提供保障 D、新式农具使用提高了粮食产量
  • 14、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太湖周围地区,距今约5300至4000年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居民以粟为主要食物 B、已经建立奴隶制国家 C、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D、拥有中国早期的城市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人牛耕图(出土于嘉峪关魏晋墓)

       

                   汉人胡食壁画(出土于河西走廊魏晋墓)

       

                     宽袖宽身北魏夫妇壁画(出土于北魏大同石棺)

    关于孝文帝及其改革,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历史学家朱大渭认为“孝文帝改革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它以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内迁的数以万计的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更快地融合起来。”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蔡美彪《中华史纲》《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汉“更快”融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举出唐朝采取“和亲”和“册封”的例子各一个。并概括唐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其他策略。阐述这些方式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开始的社会大动乱,使一切旧制度、旧秩序都维持不住,把许多“礼”都弄得名存实亡,徒具形式,甚至大夫竟敢乱用天子的礼乐,简直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这真是古代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大危机。为着挽救这个社会危机,于是孔子出来,要把周朝的旧典整理恢复,以继承文、武、周公的大业。

    ——摘编自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后者的意义尤其重要。有学者称秦的统一是继商周时代“有着广大统治区域的统一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的东周时代,实现的“重新统一”。当然,秦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已经与商周时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完全不同。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

    ——选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大动乱”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概述孔子为“挽救这个社会危机”提出的政治主张,并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的思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例举商君在秦“治世”的具体举措,简要指出其举措产生的效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秦帝国“版图的规模”在东西方向上的疆域所至以及其强于商周时代对地方“行政控制”力度推行的制度,分析该制度的作用。
  • 17、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秦二世继位之谜”成为热议话题。《史记》记载:“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胡亥继位却是经秦始皇同意的:“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近年湖南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记载:“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 18、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陏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材料说明
    A、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十分推崇 B、科举制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 C、西方国家也采用了科举制选拔人才 D、西方学者对科举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赞扬
  • 19、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 20、虽然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其历史成就不可磨灭,为唐朝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基础。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隋朝历史成就的是(     )
    A、开通大运河 B、兴建洛阳城 C、灭亡东突厥汗国 D、结束南北分裂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