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者说:“从公元前7世纪到前2世纪,希腊人凭借其积极的商贸活动使地中海水域内的各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他们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道德和哲学思考。希腊人的文化传统也对地中海区域、欧洲等地区带来了深远影响”。下列选项中,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以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地区扩大影响 ②苏格拉底致力于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③神话和戏剧等启迪了西方文学的创作 ④希腊字母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唯一源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语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而且印刷书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书写英语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A、使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 B、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D、推动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
3、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A、男女权利逐渐平等 B、罗马法注重形式,缺乏变通 C、法官们依据实际,灵活运用法律 D、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利益
-
4、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材料二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这些制度和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体现了唐朝统治者的理念和气度。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整理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1)、根据材料一、简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从医学角度举一例说明隋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唐朝的繁盛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的赋税制度”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实施产生的影响。 -
5、秦皇汉武,彪炳史册,秦汉功业,影响深远。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材料二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对于统治者来说,想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必须在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
(1)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2)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3)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4)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传承与革新的角度指出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列举汉武帝推动建设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简要说明中西交通道路开辟的意义所在,并用一句话表述汉武帝系列举措的影响。 -
6、以下与“九品中正制” 相一致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7、宋人尹源说:“弱唐朝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之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依据所学知识,这里所提到的诸侯指的是A、地方的藩镇 B、地方的侯国 C、地方的郡县 D、地方的王国
-
8、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宣布朝中禁止鲜卑语。这些举措( )A、推动了北魏统一北方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 C、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促进了均田制的实施
-
9、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某一时期政权的形势图,按政权更迭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②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
10、汉武帝时,每年八月派人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置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对于这一措施,清代顾炎武评价说:“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下列项中,与此吻合的是( )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C、确立察举制选拔新的官吏 D、分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
-
11、秦统一后,围绕郡县制的问题,在朝堂上发生了“师今”和“师古”的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应加以禁止。李斯的主张( )
①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 ②反映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③体现了进化的历史观 ④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2、1953年,河北兴隆副将沟出十了大量战国晚期时燕国铸造铁农具的铁范,其中镰范上铸有"右廪(地方官府粮仓)"。在距铁范出土处约1.5公里处的古洞沟发现冶铁遗址1处,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2处采矿井。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晚期A、官府垄断手工制造 B、铁制农具普遍使用 C、社会经济加快发展 D、大土地所有制盛行
-
13、在中国传统社会,祖宗崇拜、血缘亲情、伦理道德及由此衍生的心理上的从属感,成为专制王权操纵社会的工具,也是臣民文化的起点。材料反映了( )A、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准则 B、宗法向政治的延伸推动君主专制形成 C、传统政治文化强化了王权的秩序认同 D、等级秩序是专制王权不断强化的基石
-
14、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指出孝文帝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及与魏晋时期赋役制度的主要区别,并结合所学概述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 -
15、战国至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次大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最终建立起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形态,为以后大一统专制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概述该时期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周、秦、汉初“有天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用一句话阐明作者所论周秦之失之所在。 -
1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其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重农抑商 B、农商皆本 C、重义轻利 D、崇富尚利
-
17、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 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抒发了白居易一举登第后的豪迈之情。这受益于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19、唐代有位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并在奈良主持建造了至今仍被日本视为国宝的唐招提寺。这位高僧是(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空海
-
20、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