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下资料卡解释的是(     )

    ①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

    ②不但是一个经济实体,也是一个享有特权的政治实体

    ③以农业生产为主,兼及林业、牧业、渔业等

    ④具有司法权,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A、封君封臣制 B、西欧庄园 C、城市自治 D、大学兴起
  • 2、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司母戊鼎 B、金字塔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 3、下面示意图旨在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     )

    A、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推进全方位外交 D、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 4、“……方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应用,为世界各国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处理历史上遗留下来仍未了结的国际争端,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解决道路。”材料评价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 D、“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 5、一首歌一座城。与下面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直接相关的是(     )

    歌曲《老司机》

    转一转这黑黝黝的方啊方向盘那……

    看一看仪表上的中国字啊。

    按一按小喇叭也清澈的又嘹亮啊。

    这声音啊叫的我眼发湿啊心发慌啊

    ……也不知国产汽车有股啥力量。

    这首欢快的歌曲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第一辆国产汽车作为创作背景,既表达了司机马国范即将开上国产车的激动之情,又展现了长春人的骄傲和幸福。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成功召开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6、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 7、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份,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居住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
    A、冲破了四道封锁线 B、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D、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 8、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
    A、变法图强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 9、维恩图是一种关系型图表,可以很好地用其比较历史事件。如下图所示,重叠部分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点,应填写(     )

    A、救亡图存 B、自强求富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 10、条约规定,“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而且为保证该通道“无断绝之虞”,确定北京、天津、山海关沿线12处由各国“留兵驻守”。这些规定与使馆区驻军特权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的心脏部位直接置于列强集体军事控制之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11、就西藏地区而言,清朝政府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手段,以下能为其提供实证的是(     )

    A、兵马俑军阵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
  • 12、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如图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 13、观察下面的历史思维导图,与之最相符的主题是(     )

    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B、宋代经济与科技文化 C、宋元科技与中外交通 D、明清科技与对外关系
  • 14、魏晋南北朝时期,小麦进一步扩种,加之面粉发酵技术的成熟以及石转磨的普及,麦食地位不断提升,胡汉融合的丰富饮食文化进一步显现。下列文献中最早记录该时期麦类作物栽培和麦食生产加工的是(     )
    A、《兰亭集序》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 15、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
  • 16、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 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 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 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
  • 17、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 18、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 20、“狼狈西逃”还是“微服西狩”?

    注:“西狩”一词,出自《左传·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说的是鲁哀公去西边打猎,猎获了麒麟。

    材料1   《狼狈西逃的慈禧》(1900年8月29日法国画报《笨拙》)

    材料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自丁戊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

    ——余丽芬《清末新政评议》(浙江学刊,1991年04期)

    材料3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迓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丁卯之秋,余与公相遇客邸。有以前事询者,公为述其大略,乃与外间所传迥异。同坐刘治襄先生,瑰奇人也,因就公所述,草具其事,立成数万言……

    ——《庚子西狩丛谈序》

    材料4   《庚子西狩丛谈》封面

    (1)、干支纪年法中“丁”和“戊”均属天干,是不能相互搭配来纪年的,那材料2中的“自丁戊以还”大意是什么?
    (2)、材料2中的“康逆之祸”、材料3中的“乱民肇衅”指代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材料2中“红巾”指代哪一类历史现象?
    (3)、以北宋时期的改革为例,说说“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是如何体现的?
    (4)、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材料1、材料3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录。如何看待材料1、材料3的证史价值。
    (5)、慈禧及皇室西安之行,“微服西狩”“蒙尘巡幸”“仓皇出逃”说法都有。你认为该称作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