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
    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 2、 《漫长的20世纪》中写道: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避免这种历史重演,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
    A、建立“福利国家” B、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发展“混合经济” D、建立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 3、近日,包括英国、葡萄牙、美国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不寻常的猴痘病例。世卫组织称:猴痘疫情在非流行国家可控。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在各种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C、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D、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 4、研读下列一组历史图片,从中可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是,这些历史图片( )

    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呈现了古代手工技术的概貌 C、可为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佐证 D、反映了工艺品影响体育发展
  • 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目前,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这表明( )
    A、维护国家安全应从发展粮食种业做起 B、中国亟需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市场是解决中国种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D、粮食供应不足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 6、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示》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摘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那段峥嵘岁月中形成了众多不同内涵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革命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摘编自郭立等《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红色记忆永不褪色”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汉中央政府在酒泉、玉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一线“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两千年后,在距敦煌64公里处发掘出“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驿站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了大量关于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马匹、骆驼的简牍,甚至还有涉及远途奢侈品贸易的简文。

    ——摘编自汪受宽《丝绸之路上的汉代邮驿》

    材料二 清朝后期,邮驿制度弊端丛生,驿律废弛,徇私枉法现象屡屡出现。鸦片战争后,建立在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基础上的新式邮政业务被列强带入中国,使中国邮驿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在正式建立近代邮政前,除驿站外,有商营的民信局和侨批局,有帝国主义者的客邮,还曾经历过一段海关兼办邮政的过程。1896清廷谕令开办国家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局,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兼领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这是我国新式邮政的开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邮传部为交通部,同时改大清邮政局为中华邮政局。进入民国以后,民众办理邮政需求增加,邮政局所随之增多,邮政业务逐渐多样化,除函件和包裹的寄送,还出现了汇兑业务。

    ——摘编自潘雨朦《民国南京邮政研究(1912—1937)》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设置邮驿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邮政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背景。
  • 10、 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新中国的主要工业企业基本设在东北和华北地区。1964年,党中央提出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将大批沿海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向西部转移。党中央的做法( )
    A、有利于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B、解决了西部的就业压力 C、实现了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D、消除了外部的军事威胁
  • 11、 1948年6月,毛泽东代表中央专门发出《各中央局、分局、前委应向中央报告的事项》,要求地方在原有基础上向中央报告包括税收、财政预算等18个事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土地改革等方面。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C、适应了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 D、建立了地方请示报告制度
  • 12、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放宽对外国在华媒体新闻报道的审查,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军政要员还经常接见外国记者,发表具有权威性的谈话和战况报告。据此可知,国民政府( )
    A、借助外媒以获得国际的支持 B、宣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为统一战线建立作舆论准备 D、沿袭了不抵抗的政策
  • 13、 梁启超在戊戌维新后呼吁:“以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陈独秀也认为:“盖一国人民之智力,不能建设共和,也未必宜于君主立宪,以其为代议制则一也。”二者都认为( )
    A、传统伦理束缚了国人 B、思想启蒙势在必行 C、西方代议制存在弊端 D、共和制优于立宪制
  • 14、 民国初年,政府多次颁布“剪发令”,社会对此存在不同反应:政府官员、革命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动剪辫;部分普通民众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被动剪辫;一部分清朝遗老、保守士绅、偏远乡村的人们反对剪辫。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存在地区差异 B、北洋政府力主社会变革 C、移风易俗获得民众支持 D、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
  • 15、 1904年,清廷接连颁布两道谕旨,令铁良南下勘查江南制造局新厂址、清查财政及考察军队。对此《东方杂志》指出其意无非“欲聚各省之财权”“收集各省之兵权”,归于政府。据此可知,清政府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统治 B、为推行新政做必要准备 C、削弱地方督抚的政治权力 D、防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16、 有学者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是往后看,试图按照理想中的古代大同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资政新篇》是向前看,试图通过效法西方,使中国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全面实施了革命纲领 B、致力于国家出路的探索 C、成功突破了阶级局限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17、 明末清初,伴随着传教士来华,西学也随之传入中国。下表是徐光启与外国学者合译的著作统计。徐光启的学术研究( )

    中方译者

    外方译者

    合译著作

    所属学科

    徐光启

    利玛窦

    《几何原本(前6卷)》《测量法义》《测量义同》《勾股义》

    数学

    熊三拔

    《简平仪说》《崇祯历书》等历局集体译书成果共135卷

    天文、历法

    汤若望等

    《泰西水法》

    水利

    A、彰显了经世致用治学态度 B、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颠覆了士人传统的夷夏观念 D、助推了西方的文化侵略
  • 18、 柳永的词在形式、语言和用典上都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据此可知,柳永的词( )
    A、迎合了儒学复兴的潮流 B、折射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契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体现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 19、 在北宋政治结构里“中书、枢密、三司各不相涉”,“宰相亦不独置,或两相三参,或三相两参”,甚至更有台谏制度以相制衡。这体现出北宋( )
    A、宰相权力的分散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善
  • 20、下表是关于唐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农民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唐咸通中,岳州有村人,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剜其肉截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

    《太平广记》

    ‘饶阳因富得州名,不独农桑别有营日暖提筐依茗树,天阴把酒入地坑。”

    章孝标《送张使君赴饶州》

    A、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区域开发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C、农业生产出现商品化的现象 D、丝绸之路繁荣促进商业发展
上一页 672 673 674 675 6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