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魏晋时期,清贵文翰之职为清职,多由士族出任;事务冗繁之职为浊职,多由寒人任之。刘裕也正是借助寒人集团的鼎力协助,得以重建皇权政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阶层呈现出固化的态势 B、门阀政治威胁中央集权 C、政治变迁受到庶族势力影响 D、官员选拔制度不断调整
-
2、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 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 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
3、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明确规定:“未受田宅者,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诸不为户,有田宅,附令人名,及为人名田宅者,皆令以卒戍边二岁,没入田宅县官”。这些规定反映出当时( )A、土地租赁关系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B、重农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 C、户籍制度与田宅管理制度相结合 D、关中地区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
4、郡国并行制是汉初重要的制度设计,由表可知这一制度( )
史料
出处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刘邦)“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无以填之”
《史记·吴王濞传》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传》
(梁孝王)府库金钱且直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史记·梁孝王传》
A、是当时形势所迫的产物 B、导致王国势力超过中央 C、有效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D、是对西周分封制的回归 -
5、2017年7月,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城遗址首次发现了民居建筑,部分出土器物有制作者留下的戳印,均带有“咸”字。类似的戳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陶俑上也有发现,这是秦代工商管理制度“物勒其名”的反映。这一制度( )A、有利于保障产品的质量 B、有助于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管理 C、旨在利用都城的影响力 D、反映了秦朝政府对工商业的压制
-
6、秦汉时期,我国的县级政区有县、邑、道及侯国四种类型,其中“道”是设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政区。汉代的道集中在西北和西部诸郡,即“有蛮夷曰道”。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制具有多民族政权的性质 B、古代各级行政区域单位变更频繁 C、道作为基层政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秦汉的道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
7、先秦时期有“削木为罅”(鲸,支撑钟的木质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镓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鲸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
8、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 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
9、秦王政十八年,一名寡妇隐匿其子家产。经官员审理查验她的田宅、布肆、舍客室、马、债款后,照法律规定确认她“匿訾(资)税直(值)过六百六十钱”。这一记载可以说明当时( )A、制度严密便以控驭民众 B、司法实践促进法律完善 C、基层治理关注家庭关系 D、征税主要标准转向资产
-
10、据史书记载,吴公子季札,通晓《诗》《乐》。戎子驹支对历史和现实政治了如指掌,并且能赋《诗》言志。晋文公之舅狐偃深明大义,精通历史,学识过人。这说明( )A、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B、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百家争鸣”辐射周边各民族
-
11、新石器时代,江淮地区用玉器随葬比较常见,玉器中除珠、管、饰外,镯、环、璜、玦较多,此外还有鱼、龙、鹰等特殊器形。在凌家滩、薛家岗遗址中出土大量玉器,其墓葬中存在随葬用玉不等的现象。据此可知( )A、崇玉佩玉葬玉深受先民喜爱 B、江淮玉器制作技艺领先其他地区 C、新的社会行为规范正在形成 D、遗址应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时代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发展中心具有生成、发展与衰落的生命周期,从而导致世界发展中心的转移。 世界发展中心形成于古代亚洲,近代以来转移到欧洲和北美,目前出现向亚洲太平洋回归的新趋势,并形成其新特征。
——摘编自金泓汎、全毅《世界发展中心转移与亚太发展中心的形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中心的变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 至 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 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 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 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 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装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 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 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 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 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 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指出 17—18 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具备卓越的才华和实力的人才。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和后期进士分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化的原因。
-
15、20 世纪 60年代,南非在美国的默许下,阻碍苏联支持的纳米比亚人民解放运动。80年代,美国公开支持纳米比亚反政府武装力量,并提供大量援助。直到 1988 年底,《西南非洲和平协议》的签署才结束了纳米比亚内战。纳米比亚独立运动折射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 B、非洲独立运动力量分散 C、全球竞争的加剧 D、美国综合实力不断下降
-
16、根据下表信息可知.英国( )
时间
行业
地区
工业革命前
毛纺织业
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工业革命后
棉纺织工业
英国西北方向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等城市兴起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伍斯特、南威尔士及蒙茅斯郡等地区形成了重要的炼铁中心
A、可开采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B、城市化进程因工业革命而加快 C、工业化推动了经济重心转移 D、棉纺织工业逐渐取代毛纺织业 -
17、近代西方国际法学者曾将世界国家划分为文明国家、不完全文明国家、野蛮国家、未开化国家。中国便在野蛮国家之列。国际法仅适用于文明国家,而不适用于文明国与野蛮国家之间的问题处理。这种论断( )A、否定了东方国家的传统法律 B、适应了西方国家侵略扩张的需求 C、促进了国家法的发展与完善 D、忽视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
-
18、在独立战争开始之后,北美各殖民地派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武装宣言》,阐述了殖民地人民有拿起武器反抗的权利,但是表示依然效忠英国。 且在向英国请愿的《橄榄枝请愿书》中,再次重申愿意效忠英国。此次大陆会议( )A、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B、强化了英国在殖民地的影响力 C、论证了殖民地独立的合理性 D、表明殖民地人民身份认同模糊
-
19、中世纪时,欧洲著名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阿奎纳,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科学方法,将科学和神学合二为一,写成了《神学大全》。到了中世纪后期,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更是被教会定为了金科玉律。 据此可知,《神学大全》( )A、使神学研究置于科学之下 B、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双重影响 C、促进了古希腊思想的复兴 D、奠定了近代科学研究的准则
-
20、波斯的疆域在大流士一世时达到 1000 万平方公里,帝国内有四个首都,采用总督自治和中央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且,每个地区的税收比例和上缴的物品种类都不同。这( )A、基于帝国内部经济文化的差异 B、保障了中央政令的通畅 C、表明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 D、体现了波斯文明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