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东晋以来,由于北民南渡,建置了许多侨郡。南朝以来为了招抚屯聚于江汉流域的诸州蛮部,又在侨郡的邻近地区设置了许多左郡。以致荆、郢等地形成了侨郡、左郡夹杂交错的局面。据此可知,侨郡、左郡的设置( )
    A、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交融 B、强化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C、稳定了北方的社会秩序 D、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2、下表为汉代刺史迁任统计。这体现了汉代刺史制度( )

    官员

    俸禄(石)

    掌职

    迁任人数

    县令

    500-1000

    县内政务

    15人

    公国相

    2000

    公国大小事务

    1人

    侍御史

    600

    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等

    10人

    谏议大夫

    600

    掌顾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3人

    A、以卑制高的政治理念 B、以中央官员为主要来源 C、旨在打击豪强的势力 D、注重官员基层治理经验
  • 3、 春秋时期,秦武公曾攻取邦、冀戎,并在其地设县;晋侯也曾以“瓜衍之县”“先茅之县”赏赐有功者。其他诸侯国的县也由君主委派官员进行直接管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分封制 B、官僚政治的发展趋向 C、西周政治传统遭到完全破坏 D、各国变法的成效显著
  • 4、 有学者指出,二里头文化有多个组成部分,“其主体内容是继承河南龙山文化和新砦期遗存的器物;还有源自西北地区的制铜工艺;源于良渚文化中的玉镯、玉柱状饰;源自海岱地区的黑色陶和黑皮陶”。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夏朝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二里头文化时期手工业技术发达 C、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D、中华早期文明在交流交融中发展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妆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妆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 “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的历史学家,通常以政权为中心谈论和研究历史,并且以一个政权疆域的大小,或者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一个政权好与坏的标准。比如中国古代的史官对秦朝和隋朝的评价比较低。这两个朝代疆域并不算小,但它们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还留下了暴政的名声。相对于秦朝和隋朝,人们对汉和唐的评价则很高。因为很显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时间都很长。而且在他们统治期间,中原地区相对稳定。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则通常会把秦汉,隋唐放到一起来看待。因为汉朝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继承了秦的制度。而唐取代隋,不过是统治者从关陇集团中的杨家变成李家。

    ——摘编自吴军《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今历史学家们看待历史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原因。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唐代,进士考试的难度非常大,能够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具备卓越的才华和实力的人才。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前期和后期进士分布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变化的原因。

  • 8、 20世纪60年代,南非在美国的默许下,阻碍苏联支持的纳米比亚人民解放运动。80年代,美国公开支持纳米比亚反政府武装力量,并提供大量援助。直到1988年底,《西南非洲和平协议》的签署才结束了纳米比亚内战。纳米比亚独立运动折射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 B、非洲独立运动力量分散 C、全球竞争的加剧 D、美国综合实力不断下降
  • 9、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英国( )

    时间

    行业

    地区

    工业革命前

    毛纺织业

    集中在东英格兰、英国的东南部和西约克夏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舍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

    工业革命后

    棉纺织工业

    英国西北方向的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等城市兴起

    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

    伍斯特、南威尔士及蒙茅斯郡等地区形成了重要的炼铁中心

    A、可开采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 B、城市化进程因工业革命而加快 C、工业化推动了经济重心转移 D、棉纺织工业逐渐取代毛纺织业
  • 10、 波斯的疆域在大流士一世时达到 1000 万平方公里,帝国内有四个首都,采用总督自治和中央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且,每个地区的税收比例和上缴的物品种类都不同。这( )
    A、基于帝国内部经济文化的差异 B、保障了中央政令的通畅 C、表明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 D、体现了波斯文明的包容
  • 11、新中国初期,读报组在全国大范围推广。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读报员利用午休时间向群众讲解时事。 “读报组”的推广( )

    A、提高了全国人口的识字率 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D、加强了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 12、下图是1931—1936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值统计表。表格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进出口贸易结构发生改变 B、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受经济危机冲击 D、国民政府财力与实力增强
  • 13、 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 类似的,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 14、廖伯源认为:“(西汉)郡县考课之项目,虽天下郡县大体相同,然特殊地区之长吏,其职掌除与一般郡县长吏相同外,又有特别事务之项目,该项目亦当考课。地方长吏之考课,分若干项目分别考其等第,再集中分项之等第,评定其考课之总等第。”这( )
    A、反映了考课制度缺乏合理性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 C、实现了对官吏的全方位监督 D、利于地方治理的因地制宜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无论是官办的中央、地方各级学校,还是个人招收门徒的私学教育,在数量、规模等各方面不断发展,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东汉时,私学达四十余家之多,其中弟子千人以上者十三家,万人以上者二家。《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

    ——摘编自郭炳活《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前期的书院多为私学,至南宋前期,杨时、胡安国等理学大儒倚重书院讲学,传播学派思想。南宋中期是理学书院兴盛时期,书院兴建的数量多,影响范围广泛,各种规章制度逐渐完善。南宋后期,理学书院教育模式被官方采纳,书院多被纳入官办地方教育组成部分,书院教师也多由朝廷选派正式官员担任。此外,宋代书院还创立了书院会讲制度,这是宋代书院的重要创新,大大活跃了书院的学术空气。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汉时期学校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征。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农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特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汇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

    时期

    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汉唐时期

    “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荽(自西域传入)、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海”姓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

    宋元明清时期

    “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葵花(从东南亚传入)、棉花、甘蔗、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关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

    晚清时期

    “洋”字作物:洋葱(美国传教士带入)、洋白菜(北美洲)、洋槐(欧洲)等

    ——据《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1)、 对材料中“胡”“海”“番”“洋”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指出中国引进吸收外来作物品种资源的意义。
  • 19、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 )

    时间

    诏书内容

    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

    “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

    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

    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

    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 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
  • 20、“之”字是天师道徒的标志,东晋世家大族琅琊王氏“世奉五斗米道”,故祖孙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之”字。除此之外,带有宗教性质的“道”“僧”“菩萨”等,也逐渐成为起名的热字。这一现象( )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响 B、证明道教的社会基础广泛 C、反映出正统观念受到冲击 D、体现佛教后来居上的趋势
上一页 673 674 675 676 67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