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良渚古城核心区域及外围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依照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此项工程约需110年才可完成。显然,工程任务的分派、工人的集中管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等各方面的落实必须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据此推知,良渚遗址(    )
    A、尚未呈现国家初始形态 B、带有聚族而居的特征 C、形成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D、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 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观察近代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各个不同的历史转折。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农户一年的劳动成果,除了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用于全家人的生活消费,农户不仅不可能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1953 年和 1954 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 1955年,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 当时广大农村,高利贷者日益活跃,雇工剥削的现象逐年增长,租佃的农户不断增加,土地买卖日趋严重,新富农到处出现。 如果让两极分化发展下去,广大贫下中农仍将逐步失去生产资料,走向贫困破产的深渊。 1955年制定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再一次强调:“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增长。”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工作,而实践上一般地说也能做到初级社比互助组增产,高级社比初级社增产,因而农民在合作化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就能够相应地增加收入,从而调动了他们参加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性。

    ——摘编自王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日人民政权的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廉洁的政府。 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扩充力量、扩大武装,而非“阶级纯化”,因而,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 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夏文华、孙凡闵《太行抗日根据地廉政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42 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军事“扫荡”为主的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 一方面,军事上战斗频繁,伤亡重,干部牺牲大;另一方面,根据地面积缩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有些地方军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 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共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并简评其实行的意义。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僧一行,俗姓张,父亲是武功县县令。 一行少时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拜访道士尹崇,借阅《太玄经》数日,撰写《大衍玄图》和《义决》。 武则天主政时期,一行为避祸出家为僧,隐居嵩山,拒绝征召,后前往荆州当阳山学习梵律。 开元五年(717 年),一行被其族叔强行带到长安,玄宗多次向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 当时的历法在推算天象方面渐渐出现偏差,玄宗命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编订新历法;另派人制作黄道游仪,观测天象,与一行的研究互证。 一行取《周易》“大衍之数”之名,主持编订《开元大衍历经》。 一行去世时,玄宗赐给他“大慧禅师”的谥号。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等

    材料二

    至元十六年(1279年),经元世祖批允,郭守敬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并根据观测结果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其对地球自转周期的计算与现代值只差26秒。 郭守敬还擅长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等 13 种天文仪器。 其中,简仪就是他对前代过于复杂的浑仪加以简化而成的;景符则是郭守敬宋代的八尺长的圭表增高到四十尺,并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改制成的测影器具,它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

    ——摘编自李兴濂《郭守敬:七百年前的中国科学之星》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唐代前期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僧一行和郭守敬对天文学的贡献,并说明他们能够作出贡献共同的有利条件。
  • 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17年,中国推动并发起建立了“基础四国”部长级会议和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磋商机制;2021年与美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 21 世纪 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表明我国( )
    A、强化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B、创新大国合作的新机制 C、主导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D、积极参与全球社会治理
  • 7、1949 年 11月,亚洲及大洋洲部分国家的工会代表在北京召开会议,世界工联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刘少奇在会上分析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形势,并表示中国工人阶级负有援助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的“繁重的责任”。刘少奇的讲话( )
    A、代表当时中国的外交倾向 B、使亚洲革命方向发生改变 C、增进了各国工人间的团结 D、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 8、1946年当政协决议达成时,中国共产党称:“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斗争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中国“已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这说明当时( )
    A、和平建国成为国共两党共同的追求 B、国共合作关系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C、抗战后国共两党之间矛盾逐步缩小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联合政府
  • 9、20世纪 20年代末,江西地区的一首歌谣唱道:“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当兵就要当红军,打倒军阀和劣绅。人人都把田地分,红军战士来代耕。”据此可知,该歌谣( )
    A、反映了秋收起义胜利 B、歌颂了苏维埃政权建立 C、产生于井冈山会师后 D、见证了反“围剿”的胜利
  • 10、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论,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西洋文明正是这种新文明的代表,至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这说明当时陈独秀( )
    A、宣扬马克思主义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推崇民主与科学 D、倡导救亡与变法相结合
  • 11、表 2所示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商务法规、章程。由此可知,当时( )

    表2

    时间

    法规、章程

    主要内容

    1904年

    公司律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1906 年

    奖给商勋章程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品顶戴

    1907 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A、洋务运动推动实业建设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商业改制成为新政重心 D、近代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
  • 12、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晓谕沿海各督抚:“倘有桀骜情形,断不准在海洋与之接仗。盖该夷之所长在船炮,至舍舟登陆,则一无所能,正不妨偃旗息鼓,诱之登岸,督率弁兵,奋击痛剿,使聚而歼旃,乃为上策。”这反映出道光帝( )
    A、海防战略的近代化 B、对英军侵略妥协退让 C、错误估计战争形势 D、认识到清朝统治软肋
  • 13、表1所示是明清时期广东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

    表1

    区域

    明朝中期

    清朝中期

    广东(全省)

    500 万人

    800 万人

    广州

    100 万人

    300万人

    备注:广州100 万人的统计是明末的数据。

    A、广东封建经济繁荣发展 B、广州成为全国最大城市 C、经济重心逐步移至岭南 D、海禁政策遏止海外移民
  • 14、明代初期,皇帝常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不再到内阁。 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宦官上下其手的机会。这样,宦官就慢慢地弄了权。这一变化( )
    A、使决策机制发生根本改变 B、加剧了明朝的政治黑暗 C、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D、改变了内阁的机构性质
  • 15、五代以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为官府、私家抄书或自己抄书出售的群体——“经生”,如“(成都)吴彩鸾善书小字,尝书《唐韵》鬻之”。而到宋代及以后,“经生”群体则大量减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的进步 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科举制度的完善
  • 16、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赵普在与宋太祖的对话中,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并被采纳。该建议针对的是( )
    A、宰相专权 B、军阀割据 C、冗兵问题 D、宦官乱政
  • 17、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试策,即以策取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通过一些有关国家政策的题目来考查考生对朝政问题的处理能力。由此可见,隋朝科举制( )
    A、摒弃了传统的选官模式 B、动摇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C、选官不再看重家世门第 D、注重实用性人才的选拔
  • 18、西晋名臣刘毅说,“中华所以倾颓,四海所以土崩”,其原因就在于取才失当。刘毅在此抨击的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公九卿制
  • 19、图是山东临沂白庄汉墓出土的乐舞迎宾图,图中可见一头戴飘带高帽、鼻梁高挺、身着短袴的胡人舞者,双手持股鼓欲意击鼓,其前面还有一名汉人长袖舞者倒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汉代( )

    A、西域的风俗与中原渐趋一致 B、胡汉文化交融趋势凸显 C、对外艺术交流形式丰富多元 D、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 20、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发布“书同文”的诏令,以小篆为全国统一书体,令李斯、赵高等用小篆书写《仓颉篇》《爰历篇》等为统一文字范本。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巩固秦朝统一 B、推进文化传承 C、规范文字书写 D、宣传儒学思想
上一页 638 639 640 641 6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