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区别于一般的帝国、封建王国或所谓的“早熟国家”,而具有天下性、道统性与科层性的国家性特征。 以天下为治理对象,以天命为合法性来源,以天子为最高权威的天下国家是大一统国家超越性的宏观架构。 以儒家思想谱系为主要内容的道统观念是古代的“国家学说”。 文字的统一是形塑大一统国家韧性的重要初始条件。 “书同文”的形成突破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可能造成的文化藩篱,为实现跨时空交流与理解提供了初始条件。
——摘编自赵德昊《形塑国家韧性: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长期延续与不断重建》
阅读材料,任选其中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英国君主通过向外国熟练工匠发放“保护令”的方式来加强本国制造业。 17世纪晚期,受洛克财产学说的影响,专利权逐渐被视为一种知识产权。 洛克在《政府论》中写道:“土地和一切低等动物为一切人所共有,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除此以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他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进行的工作是属于他自己的。”1852年,英国在专利法修改后设立了专利局;1883 年,英国颁布了《专利、设计和商标法案》,使其专利法律制度趋于成熟,并接近于现代模式。
——摘编自张南《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877年,李鸿章为招商局奏准,包揽沿江沿海承运各省官物的特权,进一步扩大了招商局运输货源。 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借北洋权势,批准“距唐山 10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且规定“土窿采出之煤应尽商局(指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1882年,尽管上海织布局还在筹建期中,李鸿章便为它奏准专利的特权,即在 10年内不准华商“另行设局”。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专利法颁布于1984年,在经过7年的实践之后,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专利的保护水平,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与国际接轨,于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已正式签署并生效;中国加入 WTO指日可待,又在 1994 年 1月1日我国已正式成为专利合作条约成员国。 为了和上述国际条约相衔接,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0年8月25 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 第二次修订的专利法已于2001年7月1日生效。
——摘编自王连峰《WTO中的知识产权协议与中国专利法的修改》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英国专利法逐步走向完善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企业“专利”特权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专利法修改的历史作用。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礼制以室中西南隅为尊长所居、祭仪以东向为尊,故都城布局采用坐西朝东的方式;东汉以后,天子祭天之礼成为大典,定制在国都南郊举行,兼须配合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之需要,都城布局遂一变而成为坐北朝南;到隋唐时代,为了“适应规模越来越大的元旦大朝会的需要”,又设计了以都城中北部的宫城为主体的、对称的中轴线布局。 都城布局又影响到州县治所城市的布局。在唐代州(府、军)治所城市普遍实行子城制度,“子城为一州政治核心,政府、廨舍、监狱皆设其间”,其次州、县普遍置立社稷坛。
——摘编自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材料二
1466 年,意大利建筑家劳拉纳与他人合作完成新宫殿的设计后,又为乌尔比诺公爵府设计了最初的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劳拉纳设计了新的宅邸,在其中心设置当时盛行的庭院,使之成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典范。 劳拉纳提出圆形已经不适应时代,要用菱形或者矩形规
划城市,城市的主广场应当是商业中心,也是政治、宗教、经济、表征中心。 总之,领主广场、大教堂、凉廊、军营、监狱和其他公共建筑等,构成市民生活的支点,应当清除没有秩序的、嘈杂的、有害的活动,街道应该分层次,适应不同的职能需要。
——摘编自朱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及其兴起背景》
材料三
天津开埠后,其租界面积相当于旧城区的8倍。此前中国的城市发展通常因政治和军事展开,中心地区多以官府衙门、庙宇和祭坛为中心。 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明显呈现出了商业化的特点。 此外,城市空间出现新城区、旧城区和棚户区(贫民窟)并存的现象,三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给城市的市政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例如,在19世纪末,北方工业中心天津的社会治安一片混乱,天津衙门根本无力控制住局面。 而上海的社会问题则更为尖锐,各种帮会组织在上海滩风起云涌。
——摘编自顾强、章钊铭《从城市化到城市治理:晚清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划,推动城市空间高效合理的开发。 政府将城市区分为不同级别:国家级中心、区域中心等,试图用行政力量推动城市群发展。 政府放宽了外贸限制,给予经济特区以对外贸易宽松政策,并允许外资进入投资设厂。 对个别城市的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就业体制、企业行政机制作出了一些改革,开放了一批沿海港口城市。 21世纪,中国城市化由单体城市向大都市和城市群发展,建立了城市新区,崛起了一批城市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城市群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摘编自孙全胜《成因分析及提升路径》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唐城市规划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 15 世纪意大利“理想城市”思想兴起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当时西欧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后果。(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今中国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优势。 -
4、表2所示为20世纪 90 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 )
表2
1
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
2
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
3
加强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
4
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
5
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
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 B、加速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 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 -
5、巴黎公社的多数公社委员出自群众组织,他们在担任委员后也经常回到各街区参加集会,每个委员都会参加一个或数个组织,他们一面将群众组织的意见带进公社委员会,一面又将市政厅里的决议和法令传递到各个街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带有浓厚的直接民主色彩 B、探索人民参政议政的新途径 C、积极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 D、贯彻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
6、1860年,英国议会成立文官录用调查委员会,对5年来文官制度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了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的建议。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A、奠定了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B、消除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 C、促使王权遭到了进一步削弱 D、为文官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
7、蒙田是 16 世纪欧洲的教育家,他奉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全的绅士’”这一教育思想,认为学生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力、健康的体魄和爱国的品质。他还要求学生学习多种课程,扩大知识领域。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B、启蒙运动推动教育发展 C、教育已摆脱宗教束缚 D、工商业阶层的日益壮大
-
8、11、12世纪,法国很多自治城市的司法权由领主与城市自治机构分享。包括盗窃罪和凶杀罪在内的部分重罪,一般归领主审理。许多地方,常常是高级审判权归领主,低级审判权归自治市。与此同时,教会法庭和王室法庭也将触角伸向了自治市。材料意在说明,法国自治城市( )A、市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B、司法审判机制多元并存 C、封君封臣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教会主导司法改革进程
-
9、图 1所示是1983年3月2 日《人民日报》的版面截图。这反映出( )
A、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C、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D、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
10、表1所示为 1941—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承担公粮负担变化统计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份
公粮征收量(石)
每亩平均负担量
每人平均负担量
1941
201 617
1.66 升
一
1942
165 369
1.33 升
1.22斗
1943
184 123
1.38 升
1.30斗
1944
160 000
1.20升
1.10斗
1945
124 000
0.87 升
0.77斗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战争形势的发展 C、生产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 -
11、1917年,青年学生蔡和森在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他认为应该“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 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蔡和森的这些言论(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旨在强化传统文化的地位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试图调和中西方文化冲突
-
12、1898年9月 24 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致国务卿的信函中说,戊戌政变尽管“产生了极大骚动,但民众是如此保守,他们一直目睹这位显赫女人的强大和保守,从这些发生的事情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那种普遍觉醒”。这从侧面表明( )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B、封建地主阶级阻碍了社会变革 C、列强为干涉中国内政寻找借口 D、知识分子深刻关注民智的启迪
-
13、清代前期,清政府果断出兵击退受英国指使的廓尔喀土邦对西藏的侵扰之敌,驱赶了试图侵扰东南海疆的欧洲殖民者,还派遣水师定期巡视海南岛,保境安民。这些做法( )A、促进了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 B、反映出清廷重视边疆的管辖 C、奠定了近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实现了传统华夷秩序的转型
-
14、唐律规定,诸市司每旬按三等(精、次、粗)估定物价,使物价在政府要求的范围内波动。从发掘的文书来看,唐代有关物价的各种规定在西域地区也得到了贯彻执行。这反映出唐代( )A、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 B、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朝廷重视规范商业秩序 D、价格变动影响市场秩序
-
15、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
16、距今约6000—5000年,龙的形象分别出现于黄河中游、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这体现了( )A、手工制作工艺的多元并立 B、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C、母系氏族社会的辉煌成就 D、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
17、【全球化发展与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只有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各方一起努力,才能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共克时艰,共创未来。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更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一个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必将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国际合作注入更强动力,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我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努力。 -
18、【希腊字母与人类文明】
材料 希腊字母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希腊字母由腓尼基字母改造而来。腓尼基字母共有二十二个,希腊古典字母有二十四个,比腓尼基字母多两个。腓尼基字母都是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文字发音只有根据上下文推断。希腊字母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元音字母。希腊人创造了元音表示法,这一创造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使字母成为完备的语言记录工具,开创了字母文字发展的新篇章。
——摘编自郭东《论拉丁字母的符号象征性——从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说起》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
19、【巴黎公社与政权建设】
材料一 巴黎无产阶级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议会在运行中已日益蜕化成资产者、官僚进行权力争夺和瓜分财富的场所。在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无产阶级彻底抛弃了虚伪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民主形式的政治机构。在进行政治制度建构时,巴黎无产阶级认识到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的设计只是资产阶级分割国家权力的理由,主张在无产阶级政权里所有权力归之于人民,故认为应由人民统一掌握立法权能和行政权能。
——摘编自胡剑《巴黎公社的制度建构及其当今镜鉴》
材料二 巴黎公社于1871年4月16日下令对被厂主停工的工厂进行登记,并制定计划:“把这些工厂的原有工人联合成合作社以开工生产,同时还要把这些合作社组成一个大的联社。”公社委员会认识到社会生产力是进行一切革命事业和建设工作的基础,指出应着重组织一切可以组织起来的生产资源。巴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理性思考如何对待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生产资料这一问题,对社会生产资料进行登记并合理利用。在社会生产资料的运用和治理上,公社委员会开始采用计划指导、计划指令的方式对经济生产进行干预,开始对原先分散的社会生产部门有计划地组织,意图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上的无序状态。
——摘编自曾文正《论巴黎公社管理制的特点、内容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民主政治机构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公社采取的经济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 -
20、【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与影响】
材料一 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1—13世纪,亚洲成为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源地,这些贵重商品中的部分制成品是欧洲无与匹敌的,如丝绸、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药材和香料。欧洲人为了从东方输入香料和其他贵重商品,必须支付巨额黄金。因此,对他们来说,对香料和黄金的渴求是合二为一的。特别是在新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这种需求更加强烈。一方面是由于西、葡处于欧洲大陆的边地,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对东地中海的控制,亚洲商品经过层层加码后才能到达比利牛斯半岛。同时,西、葡金银矿藏比较贫乏,加剧了其经济的拮据状态;另一方面是西、葡长期以来受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统治,习染了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收复失地运动使西、葡重新恢复了统治者地位,封建主义的贪欲如同火山,喷涌而出。这种恶性膨胀的贪欲与国内金融的困境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使西、葡把掠夺的矛头指向外部世界。
——摘编自张黎夫《试析西、葡积极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兼论西、葡新航路开辟的性质》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面貌,加速了封建经济的崩溃,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西欧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超越了亚、非、美洲的许多国家。西欧殖民者在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阻碍了殖民地各国正常的历史进程。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正如马克思的精辟论断:在原始积累历史上,一切在资本家阶级形成过程中起杠杆作用的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影响已被无数史实证明是深远的。
——摘编自杨凤霞、宁波《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班牙、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