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右图所示为出土于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河流域的“居延里程简”(局部),通简从上至下分四栏,每栏从右至左分四行(列)抄写,计17行,地县驿置名20个,记载了从长安出发到河西张掖郡氐池县的通行地县驿置名称以及各地之间的具体里程。该文物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无为而治思想 B、郡国并行制度 C、丝绸之路路线 D、盐铁官营政策
  • 2、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中的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所及,东到辽西和山东、南到江汉平原,达大半个中国:而具有江浙地区崧泽文化特点的陶器群也广泛出现在北至山东、西抵洞庭湖东岸的广大地带。据此推断,当时中国( )
    A、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B、手工技艺水平领先世界 C、礼乐制度非常完善 D、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流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威胁到某种社会制度和某国统治阶级在国内的统治时,国际范围内的阶级矛盾便尖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利益矛盾便下降到次要地位。反之,当国际范围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时,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便尖锐起来,甚至可能上升到主要地位,以至兵戎相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也正是国际范围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运动,以及这两种矛盾地位变化的结果。

    ——摘编自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

    围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史实,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民族国家的出现是受到内,外两方面原因的推动。从内部看,在欧洲近代社会大规模转型、原有的国家功能受到挑战后,新的社会力量和知识分子开始反抗传统的宗教文化,并致力于形成自身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从外部看,由于欧洲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家间存在天然的竞争,而发展现代经济,无疑是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筹码。因此,谁要想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落后,就必须尽快地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杨解朴《从文化共同体到后古典民族国家:德国民族国家演进浅析》

    材料二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摘编自孙军《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因素。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农业发展始终依循两条道路前行,一条以广度开发为主,主要体现在耕地扩展,政策的调整;另一条则为深度开发,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的提升、农作物复种制度的出现,以及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甘薯未引进之前,南方水稻,北方旱地作物粟、黍、冬小麦以及高粱拥有用地与产量的优势。文献记载玉米种植从“种罕”到“遍艺之”,经历了近百年时间,对明清时期的中国影响深刻,有学者提出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至20世纪30年代在全国的统计中,玉米的占地比例如下,甘肃6.5%、广西17.2%、河北15%、黑龙江5.3%、湖北10.7%、湖南3.9%、吉林5.4%、辽宁12.6%、山西5.4%、陕西11.3%、四川13.2%、新疆19.2%,安徽等十四省占地比例很低,几乎视作零。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对玉米全国性种植影响最大的路径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乾盛世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造就的”这一观点。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与《后汉书》中的“循吏”是一批自觉承担王道教化职责的官吏。他们既是为汉朝竭忠尽智的官员,又是信奉并传播儒学理念的儒士。他们以一种积极有为的入世情怀关注民生,在百姓中间传播儒学的道德礼义,移风易俗。通过“教化型”循吏身体力行地传播,董仲舒所输扬的儒家道德思想,已经普及到民间大众的寻常巷陌。

    ——摘编自韩兆琦等著《秦汉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之际的处士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生活在乡闾之间,与当时社会下层的老百姓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学习,在无形当中就影响了周围民众的文化价值观乃至社会价值观。隋唐处士出于对儒学信仰的追求,时刻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社会道德的模范,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并将这种思想推广开来,教化民众,提高基层百姓的道德水准,逐步在当时的社会基层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摘编自王小甫著《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儒学在基层影响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处士传播儒学的方式及其影响。
  • 7、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B、社会信息化速度加快 C、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 8、“四合一”储粮技术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电子测温、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
    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C、有效提升粮食安全储存和保鲜 D、解决了我国粮食食品安全问题
  • 9、新航路开辟推动了食物物种交流,下列对图中物种传播方向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橄榄 B、乙:番茄 C、丙:咖啡 D、丁:茶叶
  • 10、1835年英国《市政法案》出台,规定地方事务由全体地方居民自主决定,建立经选举产生的地方议会。议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为民众提供生活安全保护、教育卫生服务,办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事务。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地方自治不再接受政府的监督 B、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机构 C、君主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地方议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
  • 11、阅读中国古代货币简表,由表格可知( )

    时间

    标志

    战国

    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

    秦代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时

    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高祖时

    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宋代

    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A、货币由多样走向统一 B、中国古代由中央统一铸币 C、钱文内容以年号相称 D、金属货币和纸币交替使用
  • 12、追求平等、自由、博爱的法国大革命,最终以欢迎另一个政治强人——拿破仑的独裁到来而结束。此后,法国又几次走向帝制,几次走向共和,反反复复折腾多次。这主要是由于法国( )
    A、民主共和具有社会基础 B、共和政体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政治派别分化十分严重 D、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局限性
  • 13、从1770-1840年,英国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与此同时,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据此可知( )
    A、英国垄断了世界贸易 B、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C、人们的工作强度增大 D、机器生产效率大增
  • 14、12世纪以后,哥特式建筑风靡欧洲,哥特式教堂就是一个向信仰者敞开的“天国的窗口”,透过玻璃花窗,上帝把他充满慈爱和柔情的目光投向诚惶诚恐的虔信者;而在教堂正中高耸的十字架上,基督痉挛的肌躯和痛苦的面容又把人的灵魂带入无尽的痛悔之中。哥特式建筑在欧洲的流行( )
    A、反映出欧洲人民普遍贫困痛苦 B、凸显了工业文明时代建筑艺术风格 C、是专制王权在欧洲兴起的反映 D、体现出基督教影响欧洲的社会生活
  • 15、下图为《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 )

    ①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②广泛修建水利工程 ③深受自然条件影响 ④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6、下表内容可以用来解释( )

    唐朝

    凡书籍、文告中,遇有“虎”(李渊之父名李虎)、“渊”“民”都要加以回避。然而,史籍中尚未发现因触忌讳而遭重刑之记载

    北宋

    有人认为苏东坡有意将皇帝比喻为“蛰龙”,有大不敬之嫌。神宗对此却大度地说:“彼自咏桧,何预朕事?……遂薄其罪。”

    明朝

    朱元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稍有触犯,刀锯随之”

    A、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B、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士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D、文化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 17、北宋时,黄河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同时也为周边物资的运输提供通道;南宋时,形成了以长江为主,运河水道为辅的水路交通运输系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黄河的运输功能不稳定 B、南宋疆域的变动 C、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D、长江运输量巨大
  • 18、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宰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独尊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B、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C、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D、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50年2月

    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4年6月

    中印、中缅双方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64年

    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1989年

    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

    2016年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

    根据材料并结合我国外交历程,以“新中国的外交”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上一页 636 637 638 639 6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