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使相”。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拉拢藩镇维护统治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创新制度提高效率 D、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 2、如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严密
  • 3、《左传》记载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祝佗追述西周分封称“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康叔集团与殷民七族在卫,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又分别依靠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组合成各地的封建国家。”据此可知,西周分封王族到重要地区( )
    A、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 B、限制了受封诸侯的权力 C、使中国的疆域基本确定 D、加速了王权与族权分离
  • 4、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一些黄河流域文化遗存中,已经出现将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栽培,并大量使用彩绘陶器的情况。这些文化遗存(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属于河姆渡文化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已经形成了国家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香港在1842年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逐渐把包括西餐在内的生活方式引入香港,由于西餐的价格很高,只有西方人和上层社会的人才能消费得起。二战后,尤其是70年代跨国公司进入香港,工商业起飞,改变了港人生活方式,带动了餐饮业的繁荣,一种小吃店——冰室也相继兴起。起初冰室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红豆冰等饮品,配三明治、奶油西多士、菠萝油、蛋挞等西式饮食,继而传统的广式小点、港式小炒,后来更是发展到晚饭小菜,与西菜馆和餐厅模式结合,最终演变成茶餐厅。茶餐厅无论在街坊闹市、公屋村落、豪华商场都能找到。其布局设计不强调私密性,门面通透,街上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它的内部。卡座通常沿着墙的两边排成行,方形和长方形的桌子在中间,桌面上通常有一块玻璃,压着菜单。用于装咖啡或奶茶的是厚实的陶瓷杯,厚杯子有利于“丝袜奶茶”的温度保持更长的时间。盘子相当简单。香港人极少未光顾过茶餐厅,在同一张饭桌上提供了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又能让其消费得起的食品。一般早上7时开门到深夜11时才关门,近年更有24小时经营。目前,港式茶餐厅在全国各地,有着众多的门店。如“太哼冰室”,能做到1年之内在全国遍地开花,将香港餐饮文化,还有味道延续。另外,近年美国、加拿大华人聚居的大城市,“港式茶餐厅”亦大行其道。

    ——摘编自张展鸿《港式茶餐厅与港人饮食全球化》(1994年)

    (1)、依据材料概括港式茶餐厅的特点。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港式茶餐厅兴起、发展的原因。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蚌埠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

    时间

    道路命名由来及举例

    20世纪

    二三十年代

    1929年,由蚌埠市政筹备处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要求达到交通、卫生、观瞻的完美地步。道路分四类: “路”(如大马路、二马路); “街”(如中山街); “里”(仁和里); “巷”(公义巷,公平巷)。

    抗日战争期间

    1938年,日军在蚌埠地区设南、东、西三个岗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岗一路、南岗二路、南岗三路、南岗四路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1966年9月,蚌埠市委更改蚌埠道路街巷名称。红旗路、东风路、跃进路、大寨路、红光路、长青路、向阳巷、解放路、大庆路等由此诞生。

    改革开放至今

    1981年蚌埠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全市的道路、巷里、桥梁、居住地进行命名、更名。涂山路、朝阳路、青年街、长征路、国强路等177条路、街、巷、居民区进行了命名和更名。

    ——据《蚌埠市志》等

    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受欧洲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德国诞生了近代医疗保险体制,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针对疾病的保险,涉及医疗费用的支付和疾病造成收入损失的补偿,主要由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负责筹资,以雇主和雇员缴纳为主,政府酌情补贴。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以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政策,根据其历史传统确立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模式。重新启用医疗保险基金的自我管理模式,又把法定医疗保险体系的管理责任交还给被保险人及其雇主。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医疗保险的范畴和覆盖人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德国公民几乎全部被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但法定医保基金的花费也随之大幅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德国医保体制改革仍未走出俾斯麦模式的窠臼。

    ——摘编自何勤华等《法律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德国医疗保险体制发展的因素并概括德国医保体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 9、据调查,在肯尼迪政府时期(1961—1963年)有大约70%的美国民众赞同增加军费,而尼克松就职之初(1969年),这一数字还不到10%。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滞胀危机的加剧 B、美苏均势的结束 C、国际局势的缓和 D、越南战争的影响
  • 10、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 B、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 C、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 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
  • 11、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 12、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撰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
    A、立足于帝国主义时代 B、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D、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 13、英国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1270—1271年度总收入为69英镑,而出售产品的收入占了53英镑,近80%,这些产品全是谷物、羊毛等农牧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大量出售,为领主换取手工业品和奢侈品提供了条件。上述现象(    )
    A、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B、促进了英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C、有利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D、受到了早期圈地运动的影响
  • 14、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为了保证公平交易,人们会用黄金、白银或者黄铜来衡量交易物品的商业价值,但不用其直接交换,而是衡量后进行物物交换,且此现象还很普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埃及(   )
    A、借贷形式日益普遍 B、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C、契约意识逐渐增强 D、商业发展水平有限
  • 15、如表为1950-1957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演变情况(单位%)。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参加互助组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

    10.7

    19.2

    40.0

    39.5

    60.3

    64.9

    96.3

    97.5

    其中:生产互助组

    10.7

    19.2

    39.9

    39.3

    58.3

    50.7

    __

    __

    初级合作社

    __

    __

    0,1

    0.2

    2.0

    14.2

    8.5

    1.3

    高级合作社

    __

    __

    __

    __

    __

    __

    87.8

    96.2

    A、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具有渐进性 B、本质是农民私有土地的联合使用 C、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齐头并进 D、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16、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如表是清代部分时期“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

    时期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1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社会结构出现根本变革 B、传统经济内部萌发的新因素受益 C、自然经济解体步伐加速 D、人地矛盾激化推动土地制度变革
  • 17、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 18、西周和春秋时期,“相”为礼宾之官。战国时期,“(相)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相”的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的确立 B、君主集权的增强 C、选官标准的提高 D、等级制度的消亡
  • 19、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年画运动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内容大多是平安吉祥、福禄寿喜,但也有较多封建迷信色彩。1949年,《人民日报》发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发出了“新年画运动”的号召。

    材料一:……新年画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共同纲领,宣传把革命战争进行到底,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的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摘自《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3日

    材料二:一九五零年新年画创作奖金获奖者名单

    甲等奖

    农民参观拖拉机、劳动换来光荣、毛主席大阅兵。

    乙等

    劳模会见云主席、新中国的儿童、我们的

    老英雄回来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读报图、欢迎苏联朋友、创造新纪

    录、支援前线图

    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阅兵式、四季生

    产图、人人敬爱毛主席、建政权,选好

    人、减租说理、好副业、支援前线、新中

    国的歌声、庆祝胜利努力生产、河伯娶妇

    (故事画)、城乡互助物资交流、提高文

    化、新疆代表向毛主席献礼、人畜两旺

    ——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颁发一九五零年新年画创作奖金》,人民日报,1950年4月

    邓澍1951年创作的新年画《保卫和平》(又名《和平签名》);中国年画创作评奖一等奖。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新年画运动的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上一页 640 641 642 643 6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