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1世纪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 “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下图)。“井”字形道路还划分出了祭祀区,其中发现有贵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包含铜器、玉器的墓葬。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在中华文明的早期( )

    A、先民具有强烈的祖先崇拜观念 B、盛行居葬合一的网格城市布局 C、已经产生一定的城市规划思想 D、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得到认同
  • 2、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宋代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无地的客户和少地的主户,或是在农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寻找谋生的机会。而政府的财税政策导致地方的赋税征敛相当繁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户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商业开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围形成了许多“草市”和“市镇”,有些市镇还因贸易发达和人口增加出现郊区城市化。宋代社会救济系统发达,但赈济范围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遇灾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观。其中一些流民在灾后滞留在城市和市郊,成为新的城市居民。

    ——摘编自李亚《宋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居民结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的变化及其原因。
  • 3、唐朝政府鼓励养牛,规定牛繁殖超过三头,奖励绢一匹,同时还制订了养牛的饲料标准,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传授治疗牛病的技术,建立牛市促进牛的市场交易。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提升养牛业商业化水平 B、加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D、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 4、马铃薯传入欧洲之初,人们认为它会导致麻风病,称其为“魔鬼的苹果”,到19世纪早期被称为“便利食品”,20世纪以来被誉为“未来食物”。这说明( )
    A、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曲折 B、各洲之间物种交流频繁 C、世界各地文化差异巨大 D、时代发展影响人们认知
  • 5、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 )
    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 D、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 6、秦朝对户籍进行分类登记,户籍制度初具规模;到了汉代,统治阶层非常重视户口数,不仅要求当地的官吏每年登记验查户口,还要求县、道编制具有完整信息的户籍。秦汉统治者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
    A、确保官员“下沉基层” B、加强对宗亲贵族的管理 C、便于国家整合经济资源 D、征发赋役以稳定统治
  • 7、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
    A、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 9、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指出,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等国的贸易,同时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建立起较完善的对外贸易体制 B、国家工业建设的紧迫性和自主性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封锁
  • 10、1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全球增温问题。这主要反映出( )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 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 11、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诸如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度辽将军等专职军镇职官,这些职官开始为临时命设的使者,后发展为稳定的职官,不仅领护少数民族地区军事,也处理当地的一些行政事务,并直辖一定数量的军队,执行戍边卫国任务。汉朝专职军镇职官的出现( )
    A、缓和了各民族的矛盾 B、导致边境地区冲突加剧 C、强化了边疆军事管理 D、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治理
  • 12、按唐制,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 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别制定最高标准进行考核,定出不同等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奖惩办法。这表明,唐代官员考核( )
    A、注重官员品德和政绩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程序已经成熟和完备 D、意在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 13、《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 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
  • 14、《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采取普遍的、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的选举制,保障实现彻底的民主。”依据这一条例, 边区成立了选举委员会,进行选举的培训组织工作。这些举措( )
    A、壮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力量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突出了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 D、开创了中共民主选举的先河
  • 15、1908年12月,德国在野党提出了加强帝国议会权力,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修改帝国宪法的要求,但没有得到通过。但在1912年时帝国议会获得了关于质询时以多数决议确定议会意见的权利,尽管帝国议会不能罢免宰相,却可以表示对宰相的不信任。这表明在当时的德国( )
    A、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B、宰相不再对皇帝负责 C、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 D、议会和皇帝实现分权
  • 16、清军机处设立后,皇帝的命令,凡涉及“诰诫臣工、指挥方略、查核政事、问刑罚之不当者”等机密事项,不通过内阁明发,而由军机大臣密封,交兵部捷报处直接寄给接受命令的官员个人。此举( )
    A、强化了君主对官僚机构控制 B、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C、实现了中枢机构的有效制衡 D、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视开播了“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百集特别节目,避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以画为体,以史为魂”,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以下为该节目介绍的其中四幅绘画作品。

    任选其中一幅作品,结合时代背景为该作品反映的历史事件编写一段简介。(要求史实准确,叙述充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利器精兵,百倍中国”的厉害。自强之计,首重武备,这是当时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共识,发展军工转而促生洋务派对教育的关注,由教育再及于民用工业之建设。但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千头万绪,牵连甚多,洋务派未尝拿出一个全盘计划,而是在摸索走向近代化的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

    ——邵达《华夏史录(下)》

    材料二: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各野战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同志们:

    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我们命令你们:(一)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推行“洋务新政”的目标,分析“洋务新政”的意义与失败的必然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发布的历史背景,指出这一命令发布当天所采取的军事行动并简述这一行动的主要成就。
  • 19、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重视维护国家主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材料二  “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的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微历史轨迹制时代特点》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元朝对上述周边地区治理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左宗棠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时期清政府经略新疆的重大举措。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形式。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阐述如何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利于国家发展?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殿试虽然始于唐朝,但当时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才在省试上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成为定制。宋太祖曾对近臣说过:“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唐代,主考官入贡院前,允许台阁近臣荐举考生。这种公荐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录取。由于这种公荐极易导致营私舞弊,宋太祖乾德元年(968年)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法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糊名法初行于唐,但并未普遍推行,到了宋代成为定制。糊名法,即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乡贯等糊上,使考官无法确定试卷的归属。但是糊名后,考官虽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还可以通过笔迹辨认。为了禁绝这种情况,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始在殿试中实行誊录。誊录,即在收卷后,由专人誊写试卷副本,考官根据副本评阅定等。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沿袭唐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士。这种制度的消极性日益暴露。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下令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每科一般录取二三十人,到了宋代,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进士科为例,北宋每科录取约277人。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科举制所具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上一页 642 643 644 645 6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