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面为《汉谟拉比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的部分规定。这体现出《汉谟拉比法典》( )
男方交聘金聘礼订婚后,因见其他妇女而拒娶之,女方则占有全部聘金聘礼。
若女方因第三者而拒婚,应赔偿聘金聘礼,且第三者不得娶其为妻。
A、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 C、旨在倡导良好婚姻风尚 D、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
2、时代热词反映了所属时代特有的主题。2012一2021年中国各大报刊最有可能出现的热词是( )A、“另起炉灶”“一化三改”土地改革 B、“八字方针”三线建设“铁人”王进喜 C、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九二共识” D、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
3、如图为忻礼良1953年创作的《农村风光》。在稻田里,人们有的低着头插秧,有的挑着担送秧,有的扶着镢头休息。该作品( )A、宣传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成果 B、展现“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C、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体现经济恢复农民积极生产
-
4、1938年,丰子恺记述:“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有人烟处,皆有抗战歌曲’。”这折射出当时( )A、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 B、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C、东部沿海工业大量内迁 D、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
5、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数量约为100万人;截至1919年,这一数量接近200万人。工人阶级数量的增长( )A、利于推动中国革命转型 B、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推动 C、加速了推翻清王朝的进程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6、太平天国控制着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且太平天国不承认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据此推断,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 B、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C、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保护富饶地区的生产力
-
7、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发表了关于“两个务必”和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袭击的重要讲话,说明了这一时期毛泽东又开始探索和解决( )A、革命依靠力量和领导阶级问题 B、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C、“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D、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前途问题
-
8、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召开,运动会上军民互动,同场竞技。毛泽东不仅为运动会题词,还担任乒乓球裁判;朱德与士兵、百姓一起打排球。这次运动会( )A、巩固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人民生活 C、是敌后根据地得到巩固的表现 D、利于鼓舞红军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
9、《剑桥中国史》中,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
10、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是一次( )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运动 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C、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
11、《醒世恒言》中的刘老汉开的只是个小酒店,“却极肯周济人的缓急”,对年老的穷军汉,不仅不收食宿费,还在其病重时冒着满天风雪外出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得无微不至。“三言二拍”在表现市民阶层经商求财以至发迹的同时强调,“富本无根,尽从勤里得”的思想。由此可见,当时( )A、世俗化文化承载着教化功能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 C、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再现历史 D、市民文化迎合士大夫文化品位
-
12、明成祖重用宦官,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明英宗后,皇帝多怠政,宦官触角随着国家官僚系统延伸,政治、军事、经济各领域都有涉及。上述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破坏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国家官僚体系崩溃 D、宦官掌握决策权
-
13、元代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落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D、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
-
1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南北方的观念趋于一致 C、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
15、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A、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 D、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统一
-
16、良渚古城核心区域及外围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依照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此项工程约需110年才可完成。显然,工程任务的分派、工人的集中管理、工程的质量监管等各方面的落实必须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机制。据此推知,良渚遗址( )A、尚未呈现国家初始形态 B、带有聚族而居的特征 C、形成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D、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 我们可以运用这种理论,来观察近代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各个不同的历史转折。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并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农户一年的劳动成果,除了扣除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和交纳国家的农业税外,绝大部分用于全家人的生活消费,农户不仅不可能持续地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1953 年和 1954 年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下降,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也随之下降。 1955年,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种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 当时广大农村,高利贷者日益活跃,雇工剥削的现象逐年增长,租佃的农户不断增加,土地买卖日趋严重,新富农到处出现。 如果让两极分化发展下去,广大贫下中农仍将逐步失去生产资料,走向贫困破产的深渊。 1955年制定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再一次强调:“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增长。”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工作,而实践上一般地说也能做到初级社比互助组增产,高级社比初级社增产,因而农民在合作化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就能够相应地增加收入,从而调动了他们参加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性。
——摘编自王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日人民政权的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廉洁的政府。 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扩充力量、扩大武装,而非“阶级纯化”,因而,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 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夏文华、孙凡闵《太行抗日根据地廉政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42 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军事“扫荡”为主的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 一方面,军事上战斗频繁,伤亡重,干部牺牲大;另一方面,根据地面积缩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有些地方军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 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共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并简评其实行的意义。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僧一行,俗姓张,父亲是武功县县令。 一行少时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曾拜访道士尹崇,借阅《太玄经》数日,撰写《大衍玄图》和《义决》。 武则天主政时期,一行为避祸出家为僧,隐居嵩山,拒绝征召,后前往荆州当阳山学习梵律。 开元五年(717 年),一行被其族叔强行带到长安,玄宗多次向他咨询安定国家、抚育人民的道理。 当时的历法在推算天象方面渐渐出现偏差,玄宗命一行考查前代诸家历法,重新编订新历法;另派人制作黄道游仪,观测天象,与一行的研究互证。 一行取《周易》“大衍之数”之名,主持编订《开元大衍历经》。 一行去世时,玄宗赐给他“大慧禅师”的谥号。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等
材料二
至元十六年(1279年),经元世祖批允,郭守敬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并根据观测结果编订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授时历》,其对地球自转周期的计算与现代值只差26秒。 郭守敬还擅长制造仪器,创造和改进了简仪、仰仪、高表、候极仪、景符等 13 种天文仪器。 其中,简仪就是他对前代过于复杂的浑仪加以简化而成的;景符则是郭守敬宋代的八尺长的圭表增高到四十尺,并依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改制成的测影器具,它大大提高了测定精度。
——摘编自李兴濂《郭守敬:七百年前的中国科学之星》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的唐代前期的历史信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僧一行和郭守敬对天文学的贡献,并说明他们能够作出贡献共同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