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晚清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
2、据历史学家研究, 18世纪末, 清朝1/10 以上的谷物, 1/4以上的生棉, 超过9/10 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3、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元朝( )A、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市民文化得到发展 D、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
4、有学者认为: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了元朝“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A、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B、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C、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D、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
5、据宋人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南枢密、南宰相”。这一官制对应的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
-
6、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迫使以前与太祖皇帝“比肩同气”的武将接受“君臣犬义”与尊卑之别,而其他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说法,在当时更多只是一种导向。宋太祖重用文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A、崇文抑武重建政治秩序 B、构建以文治国的国策 C、推动科举取士制度发展 D、促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
7、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大小之宫,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建立地方行政体系 C、完善科举制度 D、调整中枢决策机制
-
8、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A、南方政权林立 B、统一条件成熟 C、民族交融加深 D、经济得到恢复
-
9、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 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住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A、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B、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D、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
10、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 2000年左右。 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
11、【制度适应与制度选择】
材料 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在另一国家与另一地区,则未必尽然。正因制度是一种随时地而适应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准,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无弊。我们讲论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制度,正该重视中国历史之特殊性。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以“制度适应”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作为工厂主的欧文看到的情况是,一些7、8岁的儿童被雇用到纺纱厂工作,从早晨六点开始,一直留在纱厂里站着做工,这导致很多儿童身材矮小、智力发育不良。他认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的错误观念,提出“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必然具有最优良的国家教育制度”。欧文也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工业生产的巨大好处,认识到知识的成就要求培养“智、德、体、行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基于这些观察和认识,欧文开始教育实验。他让工人子女从小就学习一些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注重形成良好的品德,进行身体方面的训练。在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中取消宗教课,注重开展劳动教育。他同时要求儿童参加生产劳动不能早于10岁,工厂法应该作出明确规定并致力于改善儿童劳动的环境和条件。
——摘编自石中英《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再思考》
材料二 1950年5月1日发表了刘少奇的讲话作为社论,“我们必须给劳动者、特别是那些在劳动事业中有重大发明和创造的劳动的英雄们和发明家们以应得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新道德的标准之一。”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劳动人民和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1951年10月4日发表了《对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展开斗争》,1952年5月1日发表了《迎接劳动人民的世纪》等等。从统计来看,仅题目中含有劳动一词的报道:1950年有327篇,1951年有255篇,1953年有253篇,1954年有269篇,1955年209篇。这些报道涉及劳动英雄、普通工农劳动者、学生、军人、工商业家、娱乐界,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对劳动的肯定,也有通过科学展览对劳动的历史追溯,还有新中国各行各业火热劳动场面的新闻特写,展现了他们积极劳动建设社会主义的风貌。
——据《人民日报》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文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特点及其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 -
14、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 )A、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C、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
-
15、1938—1940年,苏联学校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全国共有2359个科研机构,98315名科研人员。这主要得益于( )A、西方科技的引进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计划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开展
-
16、乔治·威尔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65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林肯在白宫发表演讲,他宣布欢迎南方各州重回联邦,但不久之后他就被刺杀了。约翰逊接任总统,他发表了大赦宣言,重建南方各州”。这表明内战后的美国( )A、南方与北方的争斗依然激烈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推行“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D、种族歧视现象已经终结
-
17、巴黎公社领导人在其政治纲领《告法国人民书》中指出,公社在巴黎市政范围内拥有绝对自主权,希望这种自主权能够推广至全国,各公社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联合为统一的共和国。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 )A、实行地方自治 B、提升行政效率 C、保障人民主权 D、建立国家政权
-
18、自1854年印度创办第一家棉纺织工厂始,到一战前,棉纺织工厂数增至271家,纱锭和织机数分别达677.9万枚和10.42万台。但20世纪20年代,圣雄甘地却发起了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抵制英国纺织品。甘地此举旨在( )A、团结广大农民阶级 B、抵制外国资本控制 C、唤醒民众民族意识 D、振兴印度民族经济
-
19、下图为1303年英国剑桥大学召开会议通过的法规。这反映出剑桥大学( )
◆一切法令和特许权只能通过大学全体会议的多数投票确定。
◆剑桥所有的布道活动必须在大圣玛丽学院定期进行。
◆在大圣玛丽学院进行布道的人选必须由校长确定。
A、摆脱了教会影响 B、获得了自治权力 C、取得了王权支持 D、拥有了专断权利 -
20、阿拉伯帝国早期的地理学著作,多为道路指南。9—14世纪,帝国出现了苏莱曼、白图泰等大批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欧洲通过学习他们的地理学著作,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亚洲及东非地区。这根源于阿拉伯帝国( )A、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 B、地跨三洲的辽阔疆域 C、境内多元文明的交融 D、较为发达的转运贸易